有效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为青少年精神“补钙”
2016-05-04沈大田
沈大田
【摘要】本文针对一些青年学生出现的道德缺失,精神信仰危机等现实困惑,作一些积极的反思与实践,充分发挥历史课程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有效挖掘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为青年学生精神补钙,立德树人,着力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历史课程资源 青少年 精神“补钙”
现实的困惑,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物质财富日趋丰富,我们似乎什么都不缺?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不少青少年没有远大目标,缺乏高尚情操,得过且过,只想从国家和社会“得到什么”,而不想对国家和社会“做点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啃老族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出现一些与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的道德缺失,出现自杀、杀人等极端恶性案例,这些现象值得关注、警醒与反思。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笔者着力于有效挖掘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为青少年精神“补钙”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反思回应与实践尝试。
经济发展,更需精神“精准扶贫”。“中国现在是一位金钱富翁,但是毫无疑问,同时也是世界上精神最贫穷的国家。”日本人一语中的,引人深思,再度刺痛我们的神经,切中我们的“软肋”,它反映了我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缺失、缺陷,甚至错位,特别是我们青少年一代,更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更需要有正确的精神信仰,更需要“历史、传统文化”这样的精神食粮。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对历史的无知、没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将使中华民族再度陷于精神危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学生握紧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因此,更需充分发挥历史课程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对青年学生精神“精准扶贫”,着力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从历史中寻求智慧,历史课程资源是青少年很好的精神“钙片”。
一,传承历史,弘扬爱国精神。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中华文明,悠悠历史,作为青少年一代,没有理由忘记曾经引领世界潮流的辉煌古代;没有理由忘记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百年耻辱;没有理由忘记令人热血沸腾的抗战历史;没有理由忘记共和国的缔造者,以及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追寻借鉴,古今对比,一样的青春年华,不一样的理想追求,引导学生通晓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中有所启发,有所触动,逐渐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坐标,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在学习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并把它转化为好好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之源,从小培养起担当意识,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如同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这种坚定的精神信念,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成为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更应成为引领青年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旗帜。
这也是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面对多元化的世界,更需要有健康积极的精神信仰,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二、有效挖掘利用历史资源,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1、榜样的力量是最好的励志教育。
中华儿女多奇志,从来纨绔少伟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小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人称“拗相公”的王安石;“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毒英雄林则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维新志士谭嗣同;舍小家为大家,投身民主革命,书写千古绝唱《与妻书》的林觉民;一生追求民主,矢志不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孙中山;“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 刘胡兰;甘洒热血沃中华,宁死不屈的抗联女英雄赵一曼;……
古往今来,多少风云人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满怀忧国报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觉担当,有着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满腔热情,奋斗不已。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这对培养学生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
2、情景教学,感同身受,升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历史学科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有效利用历史教科书资源的同时,更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以及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抗战老兵、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直观形象地还原真实的历史,更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学中,可邀请革命老兵讲述历史,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亦可创设影视媒体教学情景,如抗日战争,播放《南京大屠杀》,形象直观地展现历史,场面震撼,情感体验,如临其境,触景生情,更易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意识。又如观看影视《长征》,更能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这些丰厚的历史课程资源,诉说着一段段真实的历史,对于处于“成长中的烦恼”的青年学生,无疑是丰盛的精神大餐,是对他们精神匮乏的“精准扶贫”。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医生。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有效利用,寻找契机,真正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立德树人,尊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积极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启迪智慧,给予营养,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内化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