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碎了的语文
2016-05-04张鸣
张鸣
据统计,中国出版物,70%以上,都是教材。中国有近亿的学生在上学,但谈到阅读,都是强制性的,读的不过是教材,还有一点老师推荐的教辅材料。而且人均年阅读量很低,平均不到1本。就那么可怜的一点自主阅读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份额,是几类网络作家的杰作,诸如穿越、盗墓、玄幻、种马小说。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网人数成倍地增加,但人们在手机上阅读的,90%以上,都是这种无聊消遣的东西。稍微讲求一点逻辑,讲一点道理的文字,学生网民就不愿看或看不懂。
有人出来呼吁,中国的母语教育需要加强,因为学校过于强调外语教学了。教育部积极响应,据说要把高考的外语分值降低。北京市中考率先实行,英语从150分降到了100分,而语文分值如旧。接下来估计还会增加语文教学时间,增大课时量,以强调他们如何重视母语教育。
这样的改,有效果吗?有,不过是反着的。越折腾,学生的母语水准恐怕会越差,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中国的语文教育的模式有问题。
对于教育者而言,语文教育,应该是通过成型知识的学习,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增益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读写能力。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识字过程,也是培养阅读兴趣的过程。但是,中国的语文教学,小学识字阶段的课文,被大量的拟人、比喻性的范文所充斥,教学过程,似乎就是为了不让学生好好说话。基础的识字阶段过后,语文课本的范文倒是有几篇像样的文章了,但每篇文章的教学,都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背景。然后就是字词句,分析拆解。老师为什么这么教?因为考试就这么考。
这样的范文,读读也许还有点意思,但经老师讲完,做一系列死板的作业,就像一颗鲜桃,被人揉搓了无数道,变成垃圾了。如果范文本身就不怎么样,这样教下来,就更折磨人。这样的语文教育,无非是把好好的文章,变成若干细分的知识点,然后一点一点地灌给学生,让学生背熟记牢,以后考试,就按这种切碎了的知识点来考,老师教的,就是标准答案,跟着走,踩到点上,就能得高分。
不用说,这样的教学,不会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几年工夫教下来,乖的学生倒是会考试了,不乖的学生,连考试都不会,两者都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好的文字,什么叫不好的文字了。
(摘自《新华日报》 图/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