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时代到文创园老厂区的旧貌新颜
2016-05-04李华彬
李华彬
当一个又一个曾经辉煌无比的老厂渐渐沉寂,空旷的厂区,斑驳的楼房,冰冷的机械,不再冒烟的烟囱……这一切成为了铭刻时代的最后印记。这些印记,在很多将一生都奉献给老厂的人眼中,那是令人唏嘘的符号,可在许多文创者眼中,它们则是一个崭新的舞台。
曾经的中国工业中心
1913年,重庆被定为开埠城市,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在重庆建立贮油库;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北方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西南,陪都重庆成为企业首选之地;同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为避战火而西行的沿海厂商,也纷纷随之来渝。到1940年年中,沿海工矿企业大规模内迁的行动,大体宣告结束。在此期间,迁入重庆的兵工厂及民营企业共有243家,分别占迁渝工厂总数(260家)的93.5%,全国内迁工厂总数(450家)的54%。
作为当年中国工业的精华,它们的集体到来,让原本以商贸枢纽闻名的山城,数年之间担负起大后方工业中心的重任。其中,顺昌、新中、新民、上海、中华等上海内迁机器厂,被誉为“抗战期后方机器工厂之中坚分子”;湖州南浔籍富商庞赞臣的龙章造纸厂,是“上海新式造纸之鼻祖之一,开全国机械造纸工业之先河”;康元制罐厂,被认为“其设备与资本素列全国制罐业第一”;全国搪瓷业以上海最集中,益丰搪瓷厂则为五家大厂中之最大者;美亚绸厂是“中国最大之丝织厂”……这些内迁工厂的资本、规模与技术均远超重庆及四川本地工厂,它们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庆原有的工业结构,对这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掀起“三线建设”热潮,大批工业企业在重庆扎根,涌现出森昌泰火柴厂、重庆冶炼厂、重庆天原化工厂、重庆电机厂、重棉三厂、巴山仪器厂、重庆卷烟厂等大批知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推动重庆城市化进程,也铸就了重庆几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但在全球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很多厂区因为时代变革进入歇业状态。曾经机械轰鸣的一片繁荣,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正逐渐搬迁或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近年来,重庆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批老厂区相继被拆除。这似乎在印证着“旧的历史终究会被新的历史替代”。未来的人也许不会想起这里曾经的兴衰,以及对参与其中的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一个老厂也许就是一些人的整个人生。本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曾听到一位正在推拆倒闭的国营棉纺厂的推土司机说,这里每天都有老工人来,有的面对眼前的情形甚至失声痛哭。
历史是在不断推倒旧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但是老厂区不仅是重庆的一种老旧建筑,那些锈迹斑斑的机器、各类红砖厂房、沉寂停息的烟囱,更是重庆城市历史、城市性格以及城市精神的写照。
文创之路:摸着石头过河
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具体是什么,国内至今尚无对其概念的统一界定。百度百科的解释为:“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不管其概念如何,文化创意产业园对重庆百年工业遗留下来的老厂区来说,无疑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在“如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课题上,国内外已有一些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在德国的鲁尔区小城奥伯豪森,当年钢铁厂保留下的一座高117.5米、直径67.6米的大型煤气罐,如今已成为奥伯豪森小城重要旅游景点,也是鲁尔区工业文化路线25个“锚点”之一,每年吸引大约40万游客参观;在国内,北京798艺术区的成功,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了我国不少工业遗产改造的“标准模式”。这个得名于当地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的艺术区,如今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的展示、交易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与前两者相比,重庆的老厂区改造尚在萌芽阶段,鹅岭印制二厂文创公园负责人陈先生告诉本刊记者:“因为重庆的文化基础薄弱,对于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都没有多少经验,现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管怎样,一座城市保留下它的文化与记忆最好的方式,便是以建筑与遗址的方式留下证据,以它们亲自来诉说历史附着于它身上发生的故事。文化创意产业园便是以这种方式将刻录着几代人悲欢离合的工业老厂区牢牢留住。那么,重庆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有哪些老厂正在焕发新生?请你继续读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