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党风对执政党具有决定意义
2016-05-04刘智峰
刘智峰
党风问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它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人还存在着模糊认识。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就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把党风问题看作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看作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环节。可以说,端正党风,是邓小平同志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的重要突破口。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论断,阐明了党风问题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在解决党所面临的困难、开创工作新局面、推动历史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对于党风问题的认识。回顾历史,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动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就是从端正党风,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开始的。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的开辟也是从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端正党风活动入手的。
不搞好党风,现代化建设就会遇到严重的阻碍
习近平同志引用的这段话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3月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的。这一论断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理解。邓小平同志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论断,其重要的现实前提是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领导作用,党风不改变,任何改革都无法推进。事实上,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围绕这一论断,对于端正党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阐发。他的很多论述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依然是有启发的。
首先,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执政党在中国社会居于领导地位,掌握着制定和执行政策、分配资源的权力,党风不好,就会损害群众的利益,在群众中就没有威信,执政的基础就不牢固。怎么坚持党的领导?党又如何实现其领导?邓小平同志说,极少数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非常不利于恢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作风。他说:现在,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工作,比“文化大革命”之前是有些减弱,工作方法也有一些粗糙的地方,这些都妨碍党与群众的联系。只有大力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深入到群众中去做思想组织工作,经济调整中的许多困难才容易克服。
其次,党风问题关乎中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党风好不好直接关系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在改革涉及面很广的情况下,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邓小平同志意识到,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优良传统和作风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改革开放的繁重任务靠什么力量推进,主要还是要靠执政党,靠党的干部,靠人民群众,如果不尽快恢复党的优良作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难以推进,就会遇到严重的阻碍。
第三,党风问题关系社会风气的好坏。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务虚会上说,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必须首先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他指出,如果党的领导干部不遵守党纪国法,损公肥私,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进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 1985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再次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可以说,党风不好,政风就不会好,造成政治、行政规则和行为的扭曲变形,影响波及全社会,就会造成整个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的败坏。
第四,优良的党风是党的力量的源泉。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好的党风都是团结群众、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是党的威望和力量的源泉,邓小平同志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1977年7月,他在十届三中全会上颇动感情地说,我们党在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生气勃勃,心情舒畅,团结一致,既能充分发扬民主,又有高度集中,毛主席、党中央的命令、号召,谁不是自觉地听哪!没有这样的党的风气,我们能够战胜比我们强得多的敌人吗? 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再次谈到战争年代的党风的作用,他说,过去我们党的威力为什么那么大?打仗的时候我们总是说,一个连队有百分之三十的党员,这个连队一定好带,战斗力强。为什么?就是党员打仗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样他们就成了群众的模范,群众的核心。
第五,党风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好的工作作风,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谈到培养年轻干部的时候说,要让年轻干部懂得,不只是年轻就能解决问题,不只是有了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不要“当官做老爷”,要反对“衙门作风”。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谈到干部的年轻化的时候,他再次强调说,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的革命英勇精神的班,要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发扬起来,“干部不是只要年轻,有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党风的意义和作用就更加重要,因为它涉及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个领导干部仅有业务知识是不够的,好的作风也是领导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不是具备好的工作作风,能够体现出他的领导能力。
第六,党风关系党的路线政策能否贯彻执行。党的历史说明,只有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还不够,还必须能够把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贯彻执行下去,而没有优良党风的配合,就做不到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强调端正党风对于改革开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一套正确的政治路线、政策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正确的组织路线和好的党的作风。只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把我们的党搞好。只满足于路线、政策的正确,而忽视党的生活的建设,忽视党的作风的建设,改革开放也是搞不好的。
可以说,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优良的党风对于一个党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在改革开放时期,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没有好的党风,改革开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就会遇到重重阻碍。
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要端正党风,从哪里入手?邓小平同志提出,就是要恢复和发扬党历史上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原因在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就是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被破坏的结果。 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文革”结束后提出,必须尽快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首先,不恢复实事求是的作风,现代化没有希望。邓小平同志首先倡导恢复发扬的传统作风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在那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毛泽东同志刚刚逝世的背景下,如何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他晚年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未来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我们党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做到实事求是,不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不能认识和反思“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就不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不能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就会犯历史上多次犯过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党和国家就不可能前进。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实事求是是和群众路线、解放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77年7月21日,他在十届三中全会上系统地谈到了毛泽东建党学说,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于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 8月8日,在教育和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尖锐批评了“四人帮”歪曲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压制批评、压制讨论的恶劣做法,他再次指出:“培养好的风气,最重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邓小平同志在此时大力强调实事求是,目的就是打破“两个凡是”制造的对领袖的盲目崇拜和思想禁区,推动思想解放。1978年9月,他在视察东北的时候集中强调实事求是。他指出,不恢复毛主席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我们要根据现在的国际国内条件,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搞“禁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可以说,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没有实事求是作风的恢复和发扬,改革开放和历史性转折就难以推进。
其次,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现象,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群众路线,认为党只有善于发扬群众路线的作风,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1979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大会上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瞒着群众,要密切联系群众,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他回顾了1958年下放两千万职工,进行国民经济的大调整,为什么能够做到?“就是因为党和群众的关系密切,党的威信比较高,把困难摆到人民面前,对群众讲清道理。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住,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 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的观点,他说,要把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的错误。他告诫说:“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第三,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风气就是纪律。邓小平同志倡导要恢复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还有纪律——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他在1982年的军委座谈会上说:“同心同德,一心一意,没有纪律不行。我们过去革命,就是靠纪律,而且是自觉的纪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最好的风气就是这个。”因为只有统一的纪律,党才有战斗力。他说,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应该是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队伍。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铁的纪律才从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邓小平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但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天下大乱,党的纪律性遭到了严重的削弱,派性和不服从非常严重。邓小平同志1975年7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现在不只是组织纪律差,政治纪律也差。中央说要落实政策,他就是不干。这是什么问题?这就是政治纪律问题。要军队同志帮助地方消除派性,使群众团结起来,有些同志就是不执行这个方针。这是组织纪律问题,又是政治纪律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更加迫切了。改革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但没有纪律性,如何加强党的领导?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说:“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纪律。“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纪律废弛了,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这也是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中央决定尽快恢复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纪律和相关文件。
纪律问题不但涉及党内,还是个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带来的消极方面的影响,如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腐败现象、理想信念丧失等逐渐显现出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党的日程上来。人们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不但需要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1985年在科技工作会议上说:“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好的党风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
无疑,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和战胜困难的一种伟大力量。这也是邓小平同志主张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原因。邓小平同志非常怀念五六十年代的党风和社会风气。1979年11月,他在会见美国客人的时候说:你们如果是五六十年代初来,可以看到中国的社会风尚是非常好的。在艰难的时候,人们都很守纪律,照顾大局,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当中,放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当中,自觉地同国家一道来渡过困难。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就是这样渡过的。1989年9月,在经历了那场风波之后,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谈话时再次动情地说,五十年代,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吗?三年困难时期,党和人民不是团结奋斗,渡过了难关吗?多好的老百姓啊,我们要恢复和发扬这个传统。
邓小平同志有着丰富的领导革命和改革开放的经验。他的这些论述和他在端正党风方面提出的一系列举措使我们认识到,对于一个掌握着政权的执政党来说,党风问题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而绝不仅仅是表面现象,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任何时期都不能忽视和轻视。抓党风绝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有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举措,只有党风搞好了,党的领导改善了,才能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才能团结和带领群众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开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建立党风廉政责任制,强调党委书记对于党风廉政负有主体责任的重要意义。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谭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