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家书”:血写的“严”和“实”
2016-05-04李增福
李增福
家书是家庭成员间彼此往来的信件,在现代通讯手段普及前,家书是亲人间主要的沟通方式之一,因此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著名诗句。与普通家书报告平安、告知行踪不同,革命烈士的家书,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华章,是现代的醒世、喻世、警世恒言,蕴含着中华赤子拳拳报国之心,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闪耀着人生的信仰之光。
“烈士家书”是特别的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要求党员干部认真读烈士家书。其深意就在于这些家书真实地记录了烈士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是他们心灵的大书、筑魂的真书。阅读它,有助于党员干部确立和坚守理想信念,有助于让党员干部经常对照真正共产党人的标准,在灵魂深处传承“严”与“实”的基因,最终做到迷茫时能静下来思考,面对诱惑时,保持意志坚定。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捧读革命烈士的家书,我内心不时为之震撼。像张自忠将军在信中所写的,“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敌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读后感觉精神受到激励,更深切体会到,对党员干部来讲,虽然现在不再面对国难当头的生死抉择,但任何时候都应该以这样的爱国精神于心求严,于行求实。
革命先烈慷慨悲壮、视死如归,皆因心中有信仰、革命主义真!在狱中,在刑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革命烈士留给家人、友人的家书,字里行间流淌着最真实最深切的情感,无论是对子女的舐犊深情、对爱人的缠绵情意,还是表达忠孝难全的大义,抑或是对战友对组织的嘱托建言,其情之真,其意之切,感天动地,发人深思。这些用饱蘸鲜血写就的家书,通篇饱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大爱,写满了对理想的执着坚守、对党的绝对忠诚。在临刑前的信中,方志敏烈士表达出的坚定信仰让人感奋不已:“我与刘、王、曹同志等都是敌人刀口下的人了,是再也想不到为党拼命工作的机会了。这是无可奈何的!我能丢弃一切,唯革命事业,却耿耿在怀,不能丢却!”在死亡来临前,还能写下这样的文字,正是因为他懂得并坚信,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没有任何私利,自己从事的是世间最美好最神圣的事业。正因如此,和方志敏一样的很多烈士,才会在重大考验面前和关键时刻,甘愿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实现人类最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烈士们高尚的政治品格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前提,理论上的坚定是理想信念牢固的基础。在战争年代是这样,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也是如此。只有在“严”和“实”上下足了功夫,才会筑牢理想信念基石,形成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以“烈士家书”为镜,严格做到公私分明、法纪严明,打好精神家园的底色。首先要打牢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要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作共产党员的专业课、基础课,下功夫学,弄通弄懂。一要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及其组成和发展脉络;二要认清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根本价值观和根本政治立场,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三要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历史进步,是在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当今的时代或许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一定需要我们有骨气、有担当、有灵魂、有品德。烈士们为坚守理想信念告别亲人、舍弃生命的真情大爱和家国情怀,在我们面前树起了高耸的丰碑,教会我们始终坚守信念,挺起精神脊梁,即使风吹雨打也不改初衷。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崇尚英雄方可砥砺前行。我们要永远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献出年轻生命,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我们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三严三实”当作一种政治品格和生活品德,融入理想信念中,落实在日常生活里,使“严”与“实”成为我们的自觉养成和行为习惯。
(作者系辽宁党刊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