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在遇到王小平后更精彩
2016-05-03李薇
李薇
2014年是郑晓龙的爆发年。
不仅接拍莫言小说《红高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赢得收视长虹,携手《甄嬛传》原班人马打造秦宣太后芈八子传奇一生的《芈月传》也已开拍。除此以外,《北京人在纽约》经证实,也将由郑晓龙担任导演重新拍摄。
郑晓龙说得最多的,是感谢生命中能遇到妻子王小平。他说:“我曾希望自己精彩时遇到一个人,结果,在遇到一个人后更为精彩。”
为见妻子跨境拍电视剧
细数中国电视剧界的名导们,恐怕没几个能在横扫各大奖项的同时,还能受到各个年龄阶层观众的热捧。
对此,郑晓龙说必须感谢自己的妻子,是王小平为自己推荐,并改编了《甄嬛传》,才让这部作品有机会面世。“王小平才是《甄嬛传》里最美的女人。”
与王小平的相遇,必须追溯到1985年全国第三届中短篇小说颁奖会上,当时王小平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因工作关系,王小平在与郑晓龙的接触中,被他坦荡的性格和过人的才智打动。
1992年夏,郑晓龙与王小平在美国完婚。婚后两人长期分隔两地,王小平在美国读书工作,郑晓龙则在北京为事业拼搏。由于思妻情切,郑晓龙找了一个极好的题材可以到纽约拍戏,这就是《北京人在纽约》。
在这部剧拿下当年全部电视剧奖项后,郑晓龙悄悄告诉王小平:“我拍这个戏是有点儿私心的,就是为了每天能见到你。”
完成了《北京人在纽约》后,郑晓龙又拍摄了《永不放弃》《生死十日》《金婚》《春草》等剧,拿下无数奖项。王小平则笔耕不辍,连续写了《刮痧》《白色圣诞》等多部中长篇小说。在两人的作品中,总少不了彼此的影子。
郑晓龙说,王小平是最不好领导的剧组成员。这对恩爱夫妻在合作影视剧时,总会因为改编问题而争吵不断。如《甄嬛传》中华妃吃酸黄瓜催吐的情节,郑晓龙尤其反感,他说华妃的做法像神经病,不可理喻,必须去掉。王小平却摇头反对,她认为这个细节特别能表现华妃的人物特性。
王小平的不屈不挠让郑晓龙十分上火,作为制片人和导演,郑晓龙对剧本有绝对的发言权。当初拍《编辑部的故事》时,王朔等一群高人写了17集剧本,郑晓龙看完当场就毙了15集。现在,面对自己的妻子,他的话却不顶用了。
郑晓龙无奈叹气:“为什么别的编剧都是我指哪儿他们打哪儿,跟你沟通怎么那么难呢?”王小平笑笑:“因为我除了是编剧还是你妻子。我有责任维护你的声誉,我哪怕想弄个剧本害人,也不会害最亲的人。”话说到这份上,郑晓龙也只能感慨:“编剧妻子特别不好管。”尽管妻子不好管,作为丈夫,郑晓龙却是特别受“管”,因为家里的财政大权全都控制在王小平手里。郑晓龙说,家里买房买车买电视买床,妻子会和自己商量,但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妻子手中。“在《金婚》里面不就有这个情节,自从工作以后,媳妇就把钱都拿走了,全部都管着,这些都是我真实生活中的细节。”
用最普通的情感感动所有人
郑晓龙是一个重感情的男人。即便与妻子长时间分隔两地,30年来,他们仍恩爱如初。他的专一,对家庭的责任感,往往也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就像他所说的:“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不是故事,是感情。”
这是一个需要“噱头”的年代,郑晓龙的作品却一点不待见所谓“卖点”。他最常用的手法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用点点滴滴的真实来表现生活常态。比如《金婚》,一对年轻人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经过这里“痒”,那里“疼”,最后走到了金婚。
“我不知道是社会价值观乱了,还是我们自己的心乱了,我们看的电视剧充满了第三者插足,家破人亡的情节。我相信即便是80后、90后们,迟早有一天也会明白,做人就是要忍耐、要有责任感,每种欲望最后都得各归其位,与自己和平相处,与生活握手言欢。”做了将近30年的电视剧,郑晓龙说,他最想表达的,是用真善美的东西提醒迷失的现代人回归对精神和灵魂的关注。
与郑晓龙一起拍片,是一件非常陕乐的事情。据说在拍《红高粱》时,一到中场休息,整个剧组就开始嗑瓜子,整整嗑掉了几百斤瓜子。周迅要拍哭戏却哭不出时,郑晓龙就会带着她去喝酒。
接触过郑晓龙的人感慨:这个老头有着异于常人的聪明,他的心态堪比80后、90后,他的阔达、单纯在导演界实属难得。
军人家庭中的“拧巴”人
郑晓龙的个性与他成长的家庭有着直接关系。在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他的描写:“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身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我问郑晓龙,部队大院的孩子到底有什么特点?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单纯。想了想又说,但也有些矛盾。有时候是个挺不自信的人,有时候又特狂妄、骄傲。”
是的,外表看起来憨厚的郑晓龙,内心其实挺“拧巴”。但谁性格中没有那么一点矛盾呢。即便是矛盾,能像郑晓龙那样,将它们恰如其分地安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一种特殊能力吧。这个聪明的大兵,他把自己的无法无天、自恋嚣张都表现在片场里,把干练精明收拾在官方场合和电视剧产业的生意场上,把单纯的书生意气写进了自己的剧本里。
还记得拍《北京人在纽约》时,作为国内第一部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郑晓龙面对一无所知的市场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推着装满碟片的小车在唐人街挨家挨户推销,希望用卖《渴望》的钱来为《北京人在纽约》筹集开拍资本,但收效甚微。直到回国后得到“三九胃泰”的赞助,拿到首批拍摄资金,开启了电视剧植入广告的先河。但这远远不够,《北京人在纽约》要在美国拍摄,所需资金极大,于是郑晓龙首次提议使用责任制的方式,向银行贷款拍摄。《北京人在纽约》用了120万元的投资,为中国观众献上了一部全景式展现“洋插队”命运的剧集。在创作中,郑晓龙在美国做推销员的经历让他有了更为扎实的生活体验,他用亲身经验告诉人们,美国并非遍地黄金,这部片成功地令当时的“出国热”退烧。
这就是郑晓龙,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一直在坚持一个事情:把神圣者推下神坛,于平凡中提炼伟大。哪怕是《甄嬛传》这种原作者凭空虚构的故事,郑晓龙都能将它“落地”到雍正年间,并从作者营造的梦幻男欢女爱氛围中跳出。他以对历史、文化的批判性思考,让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权谋的深宫妇人,成为一朝太后。
郑晓龙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在执着地表达现实主义,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思想含量。
(小歆摘自《深圳青年》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