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海草房营造技艺调研及案例分析
2016-05-03刘彩云杨金月谭杰
刘彩云,杨金月,谭杰
(1.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2.燕京理工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胶东海草房营造技艺调研及案例分析
刘彩云1,杨金月2,谭杰2
(1.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2.燕京理工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海草房因其用海草苫顶而得名,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原生态民居,是海边的渔民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民居样式。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其所蕴涵的民俗文化,都具有巨大价值。作者走访相关区域,阐述海草房的特点和分布概况,对东楮岛、巍巍村、石岭子的案例做了实地考察测量,总结了海草房的类型特征、建造材料、建造技术和技艺,并提出其保护与发展。
海草房;营造技艺;调研分析
1 海草房的概述
1.1 海草房
海草房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原生态民居,是海边的渔民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民居样式。[1]海草房,因其用海草苫盖而得名;用海草苫成的厚重屋顶与青灰色大小石块砌成墙体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冬暖夏凉、抗风耐腐、结实耐用、取材容易等突出特点,极具地方特色。
1.2 海草房的历史
海草房民居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北庄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建造的海草窝棚的样式;但因为生产工具、建筑技术等条件上的局限性,这一时期的海草房较为简陋,大都是草苫子或窝棚等,仅仅能遮风避雨,仅是栖身之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居建筑。海草房在殷商时期得到发展,战国时期,由于胶东一带鱼盐生产开始形成规模,许多盐户来此落户,使海草民居增加;秦汉至宋、金,海草屋在胶东地区广为普及,制作工艺相对成熟;在元、明、清时达到繁荣。
1.3 海草房分布现状
海草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青岛、烟台、威海,特别是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等沿海区域。其中荣成市沿海镇村分布十分广泛,如俚岛、人和、大疃、马道、宁津等城镇。据调查统计,其中荣成市港西镇的巍巍村、宁津所的东楮岛、俚岛的烟墩角、大张许家等,海草房保存相对完整、数量较大,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较大。
胶东海草房分布现状 表1
2 胶东海草房案例调研
在对海草房的概念、历史、地域分布情况加以整理后,开始对海草房所在典型村落的调研与测绘。海草房虽目前在胶东地区都有分布,但保存完好,历史悠久有保存价值的大都集中在威海地区的荣成市(如图1)。
图1 胶东海草房调研路线
2.1 东楮岛
2.1.1 建村背景
东楮岛村,位于山东威海荣成石岛管理区宁津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北方最典型的胶东渔村。东楮岛村是典型的靠海吃海的渔村;因早期道路交通不便,只有西面一条路能与外界相连,所以东楮岛村也是海草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村子;东楮岛村地势西南低、东北高,海草房都集中在西南、地形平缓的地方建房。
2.1.2 东楮岛典型建筑平面布局与立面
2.1.2.1 育英小学
东楮岛小学建于1936年,至今已经80年的历史,从房屋布局到外形都保持着传统海草房典型特征。东楮岛小学是由教室、及南厢房组成,建筑布局是依据宗法礼教、南北轴线对称布置而成,门、影壁、正房都在一条中轴线上;组织层次分明均衡对称,这与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十分相似。
①平面布局
正房由卧室、厨房、校办、教室组成,倒座由两间教室组成。卧室与厨房是由西边房间用一夯土墙(黄泥夯实有碎海草、牡蛎壳)隔开的,布局狭小。教室进深4.5m、长20m,育英小学比一般民居民居进深宽,但也没有使用柱子承重;墙体与屋架一起分担屋顶的重量。
图2 东楮岛育英小学平面与立面(来源:自绘)
②立面造型
东楮岛小学立面墙体是砖石结合的;房基是长条石,下碱用大块方正石头垒砌,采用的是“一顺一丁”的垒砌法,上身采用的是“十字缝”垒青砖;在窗台、檐部用平整的青砖垒砌。
2.1.2.2 东楮岛王氏院落平面布局与立面
①平面布局
王大爷家海草房是典型的四合院形式,由北房、东西厢房、南倒座构成;北房为四开间,由标准4间房构成,包括休息、起居、厨房和储藏等功能;西厢房由3间构成,主要存放农具;东厢房由2间房构成,现主要放洗衣机和杂物;南倒座现在是杂货铺。北房进深3.5m、长11.2m;厢房进深2m~2.5m。北房的客厅不住人,客厅里面门后有标准的2个灶台(现已改造),东西房间卧室有2个与灶台相连的火炕。在胶东卧室火炕是居民主要的活动空间,所以客厅面积不是很大。卧室里面除了一个大火炕只能放简单的家具,人们把矮柜一般放在炕上。现在由于只剩下两位老人家,就把中间堂屋灶台拆掉,把灶台移到了最西边隔间。
图3 王氏院落平面与立面
②立面造型
海草房墙体主要材料是石头,只在转角处用了砖。由于墙体材料是不规则的石块,所以墙体是自然组砌(石料开采和打磨工具落后);自然组砌的形式是凭借匠人双手组合形状各异的墙石。在垒砌时按照“下大上小、随方就圆”原则。窗户是老的“木棂窗”,周边有四框,内里为竖条状,一条一条的,中间有横衬,窗上还贴有胶东的剪纸作为装饰。
2.2 巍巍村
2.2.1 建村背景
巍巍村建于元朝大德年间,因地处风草顶山北麓,山峰巍峨,故名巍巍。这里西南两面环山,北面临海,东依清澈的白龙河,呈北高南低之势。一条东西向的主街将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背阴向阳,是典型的风水格局。现全村600多户,有海草房民居近500栋。
2.2.2 巍巍村典型建筑平面布局与立面
2.2.2.1 平面布局
巍巍村调研的是一L形平面组合;有一正房,门口右边有一房是长工住的房子,院里有一非常精致的影壁。正房由4间房组成,中间是堂屋不住人有2个小的灶台;堂屋东西两间卧室各有一道门,卧室里一半多空间被火炕占据;西间是主人卧室,东间是长辈的居室,与东间相通的还有一间房现在做储物间。
图4 巍巍典型建筑平面与立面
2.2.2.2 立面造型
墙体石料是砖石结合;墙基用当地石头,下碱是方正石头垒砌,采用工艺是一丁一顺;上身青砖垒砌采用十字缝。因为胶东的气候原因,所以海草房的立面一般比较简单,老苫匠家海草房外墙开窗并不多,立面比较简单封闭。
2.3 青岛黄岛区石岭子
2.3.1 建村背景
石岭子村,建于康熙初年,现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南5.5km的地方。它南濒大海,东、西南靠银沙滩、西依温山(冬暖夏凉)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2.3.2 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
2.3.2.1 平面布局
海草房是典型三合院,由正房、两厢房组成。由于功能需求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面布局变化(多样性)。院落中起辅助作用的厢房是平顶房,用来晒木柴和粮食、衣服等。正房由4开间构成,客厅门后有2个灶台;分别与左右两隔间大炕相连。受气候影响,胶东半岛地区冬季较为湿冷,因而卧室中大都有火炕。平顶厢房现在主要用来储放农具、杂物。
图5 石岭子典型建筑平面与立面
2.3.2.2 立面造型
海草房墙体砌筑材料主要是,石夯土结合,砖与石结合;下碱是方正石块垒砌,上身是砖垒砌,现在墙体全部用白灰抹墙(抹灰上身)。在墙背面是石与夯土结合。夯土里面还掺杂沙土、贝壳、鹅卵石等。
3 海草房类型
3.1 平面布局
海草房从平面布局来看分为单房(正房)、一正一厢、三合院、四合院、多进院。单房:平面布局最为简单,由3间或4间房组成。一正一厢:平面布局相对简单,由3—4间正屋和2—3间西厢组成。三合院:平面布局最为普通,主要由北侧正房、东西厢房组成。四合院:富裕之家的格局。以三合院为基础,在南侧院墙加建倒座。多进院:院落群体是以一个四合院为中心,多栋建筑物构成的。无论海草房是何种合院形式,平面布局规整,基本没有凹凸变化,主次分明、功能明确(如图6)。
图6 从左至右依次为正房、一正一厢、三合院、四合院、二进院
以海草房的外观作为分类依据,海草房的形式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有四坡顶(将军帽)和两坡式。这种四坡顶形草屋,由于它的外部形状很像古代将军的帽子,所以当地人都称它为“将军帽”。“将军帽”一般宽3m、高4m,主要功能是做磨房,也有用它堆放牛羊草料,或者堆放杂物、烧柴和农用工具的。[2]
两坡式屋顶是胶东最常见的海草房,胶东两坡式屋顶海草房屋顶角度在46°~60°,但一般苫不到60°。屋顶的坡度取决于海草房进深与举木屋架,如表2。
海草房外观造型 表2
3.2 海草房墙体材料
海草房的主要建材是石料、木材、海草,由大块石料做基础,小块石料做墙体,木材为屋顶构架。以海草房的墙体材料,简单的为海草房划分依据,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①墙体全是石料;②墙体为石料和砖;③墙体是石料与夯土混合。如图7。
图7 从左至右墙体材料石料、砖石、石与夯土
4 海草房的营造技艺
海草房的建造需“四匠”,即石匠、瓦匠、木匠、苫匠。石匠采石料、雕琢料石;瓦匠抹黄泥,砌石料;木匠确定檐头高度、砍房料、上房梁、安门窗;其中苫匠苫顶技术,为海草房制作的最重要工序。
4.1 工具
石作:手锤、鸭嘴钻、尖嘴钻、墨斗、钢钎。瓦作:瓦刀、泥板、墨斗、手锤、抹板、水平尺、钻子。木作:锯、锛、推刨、斧子、凿子、鲁班尺、墨斗。苫作:镘刀、拍板、草针、插板。
4.2 材料
制作海草房,需要“四匠”,分别是苫匠、石匠、木匠和瓦匠。在古代,凡是需要建住宅或房屋的人家,均由官署或民间自募民间工匠们进行制作。制作海草房基本原料有,海草、石料、木料,辅助材料有贝草、山草、麦秸秆、高粱杆、荮条和黄泥。
4.3 海草房营造技艺工序流程
海草房的制作主要有择基、打地基、定门位、摆门枕石、垒斗子石(大块石头)、摆窗台石、安窗体、上房梁等步骤。村民建房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地基,请懂得周易八卦、风水走向的人来观风水,选择最好的地理位置。在选好地基(择基)的基础上,会相继完成砌墙、置屋架、上梁、置门窗、苫房顶等工序,才能建成海草房。
5 海草房的保护与发展
海草房是胶东地区人民世代在特定的气候和环境中创造出的的极具特色的民居,从这些传统民居之中能看到胶东先民们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淳朴的民风民俗及浓浓的地域特色,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胶东海滨居住文化。所蕴含的工艺价值、美学价值、民俗价值都可以用作诸如人类文化学、民俗学、建筑学、社会学等的研究资料;其构成的丰富文化遗产的内涵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海草房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是真正生命力持久的传统民居;研究其营造技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该地区的海草房建筑文化,以使我国建筑文化的种类不会缺失。作为实用民居,在保持原真性的前提下则可以适当旅游和民宿开发。
[1]吴天裔.威海海草房民居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王梅.胶东民居——海草房景观形态调查报告[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3]姜峰.胶东半岛传统建筑形态与空间布局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杨俊.地域性民居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以胶东半岛生态民居海草房为例[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下)[C].2010.
TU241.5
A
1007-7359(2016)06-0029-03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6.011
刘彩云,女,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