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爱湿地 保护生命的摇篮

2016-05-03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公约公园生态

文 本刊记者 耿国彪

珍爱湿地 保护生命的摇篮

Cherished Wetland and Protected Cradle of Life

文 本刊记者 耿国彪

如果我们翻开世界历史,就会发现许多文化、文明圣地发源于湿地。

人类的启蒙时期,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逐水草而居”。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泽、海滨,风吹稻香的水田、池塘……氤氲丰饶的“生命的摇篮”赋予大地勃勃生机。

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也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全球退化最快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地球之肾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生态危机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科学家一再发出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珍爱湿地,就是珍爱生命的栖息地。

不断缩小的湿地

“爱护湿地就是爱护人类的未来”——这是人类用巨大的教训和损失换来的深刻认识。

在1972年2月36个国家于伊朗小镇拉姆萨尔签署下《湿地公约》之前,关于“什么是湿地”,关于“湿地的价值”,鲜有清晰的概念。“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湿地公约》里详细描述的湿地,曾经被当成光怪陆离的“荒地”“荒滩”“荒原”。于是,当开垦和征服成为惟一的选择,湿地便进入了噩梦时代。据估算,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地球上已经消失了近一半的湿地。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没了湖边草。”中国曾是一个湿地大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历史上中国的湿地总面积达到657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纵横交错的湿地密布广袤的中国大地。

根据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国现有湿地5360.26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5.58%。其中,自然湿地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人工湿地674.59万公顷,占12.63%。到2014年底,全国共有国际重要湿地46处,湿地自然保护区570多处,湿地公园900多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569处,自然湿地保护率46.06%。

湿地是退化最快的生态系统。2005年11月,第九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公布的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湿地的退化和减小比其他生态系统快得多,以湿地为栖息地的生物物种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湿地也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占用、滥用和破坏湿地,导致湿地不断退化和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频繁。

湿地恰恰又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它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储存过量的降水,然后均匀地把径流放出以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同时能过滤和净化淡水。中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北京市大量的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时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

——它是“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中国湿地孕育着2200多种野生植物和1770多种野生动物,仅鸟类就达271种之多。

——它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占陆地面积不到4%的泥炭湿地就储存了5000亿吨。中国沼泽湿地碳储量达到47亿吨,仅若尔盖高原湿地就有19亿吨。

湿地还是防止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的底线。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往往首先从湿地的丧失开始,一旦突破这道防线,沙尘和盐泽就会毫无遮拦地向人居环境加速推进。人类历史进程表明,过度开发利用湿地,过度进军湿地腹地,已经使无数充满诗意的栖居地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专家们普遍指出: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就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密切相关。

湿地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如果换成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货币语言,也许更能重新发现和认识湿地的重要性。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16年前,10位诺贝尔获奖者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活动为环境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振聋发聩的呼吁,让全世界警醒。

更值得警醒的是,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十大生态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威胁、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和酸沉降及热带雨林危机,都与湿地萎缩和功能下降有关。

留给地球的最后水滴,会不会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湿地保护的中国行动

加快湿地保护的脚步,全球刻不容缓,中国刻不容缓。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由于农业开垦活动、城市化过程等因素造成中国自然湿地大面积萎缩。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后,政府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逐渐加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湿地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长期规划(2002-2030年)和分阶段实施规划,并专门为加强湿地保护发出通知,标志着这项工作逐渐摆上了中国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毫无疑问,“进”与“退”是湿地保护与恢复的一个关键词。是继续放纵贪婪,还是坚决控制欲望,何去何从,今天已别无选择;何去何从,体现着一个湿地大国在保护和恢复湿地上的有力与无力,承诺和承担。

国家把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作为林业部门“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国的湿地保护和恢复进入了快速发展、逐步完善的新阶段。

充满诗意的湿地

2006年,中国启动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开展了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能力建设等4大项15个分项工程项目。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实施以来,有效改善了脆弱和退化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工程区重要湿地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调节区域气候、维持清洁淡水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形成了湖泊、沼泽和滨海等湿地保护和恢复技术模式,为维护国家淡水安全、气候安全和生物安全做出了贡献。

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显著特点。在自然湿地中有: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占12.42%;河流湿地1055.21万公顷,占22.61%;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占18.41%;沼泽湿地2173.29万公顷,占46.56%。

截至目前,中国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保护管理体系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主要江河源头及其中下游河流和湖泊湿地、主要沼泽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退化湿地的恢复和治理得到强化,重要商品粮基地和水产养殖区的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合理利用湿地的模式逐步形成,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湿地保护成为生态建设的崭新内容和生态惠民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我国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小区等多种方式,对自然湿地进行了有效保护,湿地保护面积进一步扩大。中国每年新增湿地保护面积超过了20万公顷,恢复湿地近2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平均每年增加1个多百分点。特别是湿地公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湿地保护的重要方式,在新建的213处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湿地保护面积达到103万公顷。

经过工程治理,青藏高寒湿地、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等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政府把内陆淡水湿地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在江河源头集中分布的省区实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源头及上游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及若尔盖湿地得到较好保护,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增强。长江流域湿地通过建立保护网络,使1600万公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据长江中游多个断面水质监测显示,泥沙含量减少了54%。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实施湿地保护恢复项目,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湖面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的480公顷恢复到2170公顷,保护区黑颈鹤由2004年的13只增加到2009年的86只,黑鹳从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2009年的319只。

当丹顶鹤在东北平原上幸福地筑巢,当斑头雁在青藏高原上洒脱地扬起翅膀,当黑颈鹤在若尔盖优雅地散步……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巨变。

湿地保护任重而道远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这一天,是提醒,也是检验,人类湿地保护的征程走了多远。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的24年来,也是湿地保护强度最大的24年。从“仙鹤之乡”扎龙的生态补水,到鄱阳湖畔的退田还湖;从拯救闽粤红树林湿地,到洞庭湖畔的湿地水文监测站,占世界湿地面积十分之一的中国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履行承诺,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焕发迷人光彩。

按照“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国政府不断强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湿地公园已成为我国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成功模式,也为《湿地公约》在全球推广湿地合理利用提供了有益示范。自2005年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以来,全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300多处,对位于不同地理分区、面临不同问题和威胁的湿地开展了全方位示范。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国家湿地公园游客数量就超过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50亿元。此外,湿地种植业、家禽养殖业、水产渔业、制药产业、资源矿产业,千百年来就是我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例如:洪湖湿地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达15家,总产值达6亿元,解决了3万多人的就业问题。据统计,我国仍有3亿人直接依赖湿地生活,随着生态功能逐步加强和合理利用模式日趋完善,湿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必将大有作为。

国家出台了抢救性保护湿地的政策,将湿地总面积、湿地保护面积纳入了中国资源环境指标体系。目前已有内蒙古、辽宁等14省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覆盖国土面积的70%以上。完善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一区一法”制度,绝大部分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都制订了因地制宜的保护管理办法,为重要湿地保护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国积极实施《国际湿地公约》相关决议,连续两届当选为《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国,在《国际湿地公约》形成相关决议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洲发挥了领导作用。近十年来,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25处,总数量达到2013年年末的46处,并于2009年首次向国际社会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报告》。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对记者说,中国要全面保护自然湿地,要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将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加快制定《湿地保护条例》,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明确各方的保护责任。推进湿地产权确权试点,探索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的体制。抓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完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推进退耕还湿,扩大湿地面积,提升生态功能。

中国湿地保护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许多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政府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2012年7月,《湿地公约》第11届缔约方大会召开期间,《湿地公约》秘书长在会见中方代表团团长时说:“中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荣誉意味责任,荣誉鞭策未来。

目前,我国已建立49个国际重要湿地,60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000多个湿地公园,共有2324万公顷湿地得到保护,湿地保护率由10年前的30.49%,提高到43.51%。但是,全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仍需要提高,湿地保护工作仍面临很大压力,生态功能退化、水资源减少和污染等问题依然严峻。

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介绍,结合我国国情,经过专家论证,划定的湿地保护红线是: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

目标在前,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各级湿地管理部门都在紧张工作,为了保住8亿亩的湿地保护红线而努力着。

湿地是众多生物的生命摇篮

猜你喜欢

公约公园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图书借阅公约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寻找最大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