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送一扶”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2016-05-03张家界市关工委
张家界市关工委
“三送一扶”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张家界市关工委
张家界市关工委在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开展“三送一扶”活动(图/何艳湘)
湖南省张家界市关工委自2010年3月首先在永定区罗塔坪乡开展“三送一扶”活动以来,已先后在全市22个乡镇、学校开展23次活动。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关工委工作的“宣传队、播种机和润滑剂”,有力地推动了关工委工作的深入发展。
活动的主要内容
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区,有扶贫开发重点村416个,贫困人口29.6万人,贫困率20.2%。为推进基层关工委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让农村贫困家庭孩子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市关工委组织开展送温暖、送文化、送健康和扶贫助学“三送一扶”活动。“送温暖”就是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赠送棉被、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送文化”就是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农村中小学学生赠送学习用品、体育器材、课外书籍,组织文艺队义务为农村中小学校表演节目,送戏下乡;“送健康”就是组织医疗队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免费体检,组织医院、大药房为农村中小学赠药;“扶贫助学”就是每次活动关工委现场为30名以上贫困家庭孩子发放助学金,并发动爱心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为开展活动的乡镇建立关心下一代基金。
活动开展情况
从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全市关工委在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等22个乡镇、学校共开展23次“三送一扶”活动。一是现场帮扶7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帮扶金额达30多万元;二是为这些乡镇共筹集扶贫助学资金达700多万元,单个乡镇最多的已达82万元;三是市人民医院、民办张家界宏仁医院等医疗单位为2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留守儿童和老党员举办义诊活动,并当场免费赠送常用药品;四是部分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学校送去1000多件棉被、棉衣,2000多件文化体育用品,金额达40多万元;五是社会演出单位和学校师生共演出23场,200多个节目,丰富了学校和群众的文娱活动。“三送一扶”活动,已经成为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品牌之一,受到了中国关工委、省关工委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中国关工委领导、省关工委领导多次参加张家界市的“三送一扶”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时任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市长赵小明、市委副书记范运田,现任市委副书记刘革安及市相关领导都参加过“三送一扶”活动,并对活动寄予厚望。2011年“三送一扶”活动被评为“张家界市双文明创新奖”,2013年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奖”,2014年被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优秀项目奖”。
活动的效果
“三送一扶”活动是“宣传队”,扩大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社会影响。一是对在职领导的宣传。每次活动,都有在职的分管市领导参加并讲话。二是对单位、企业和个人的宣传。关工委各位老同志利用自己的威望优势、人脉资源,积极“化缘”,组织动员了100多个爱心单位、爱心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此项活动。三是县区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及关工委的同志为筹集本乡镇关心下一代基金,在外出“化缘”的同时,也宣传了关工委工作。四是对社会的广泛宣传。每次活动,都有电视台、报社、网络等媒体记者的跟进采访和宣传报道。通过这项活动,最大程度调动了各爱心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参与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积极性,扩大了关工委工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送一扶”活动是“播种机”,推动了基层关工委工作的发展。这项活动开展到哪里,关工委组织就建到哪里,关爱活动就创新发展到哪里。2011年11月,在慈利县苗市镇开展“三送一扶”活动时,该镇政府对关工委的班子进行调整和充实,邀请部分在外工作的知名“苗市人”担任镇关工委的名誉主任,让在外发展的家乡人都来关心家乡孩子的成长成才。全市通过“三送一扶”活动,帮助10多个乡镇基层单位筹集“关爱基金”700多万元,帮助基层关工委建立了扶贫助学长效机制,为基层关工委更好地开展工作,扩大了影响,打下了基础。
“三送一扶”活动是润滑剂,让贫困家庭及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温暖,促进了和谐张家界的建设。张家界市关工委开展“三送一扶”活动的同时,还注意与重要节日或纪念活动结合,慰问部分贫困老党员。如在永定区罗塔坪乡、桑植县汨湖乡开展活动时,慰问了部分农村贫困老党员,让他们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在桑植县刘家坪开展活动时,结合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八十周年开展了纪念活动,老百姓冒雨从各村赶来参加活动,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教育,并观看了关工委组织的文艺演出。当地的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红军出发那天,也是这样下着雨,今天,再让我们现场感受红军当年出发时的情景,让下一代接受红色教育,让在外工作的人关爱家乡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受感动,关工委组织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通过“三送一扶”活动,全市各界更加关心、关爱、关注贫困家庭孩子的成长成才,帮助困难孩子解决实际困难蔚然成风,也让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孩子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