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情系小巷的“芝麻官”
2016-05-01修晓丽
修晓丽
鞍山市立山区灵山街道灵西社区地处市郊,曾被称为包围城市”,工农混居,人员复杂。可就是在这么一个几乎被城市遗忘的角落里,却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芝麻官”———她就是1998年上任的灵西社区党委书记刘娟。
这位有着金子般心灵的社区工作者,每天奔走在纵横交织的小巷中,出入千家万户,十几年的辛勤努力,让这个昔日“脏、乱、差”的落后社区一跃成为全国模范社区。
600张小纸条和一大帮“亲戚”
刘娟刚上任的时候,为了解社区整体情况,利用3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自制了一本“联络图”,上面是每户居民的自然情况和联系电话。
这个当年的“铁姑娘”、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骨子里就有一股子要强劲儿。为了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她在每户居民的大门上都留下一张小纸条,上面有自己的联系电话,告诉大家有什么困难可以给她打电话。就这样,她先后贴了600多张小纸条。
开始的时候,大伙认为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只是作秀而已。然而,刘娟因为一张纸条认下两个“弟弟”后,所有人都对她刮目相看了。
第一个给刘娟打来电话的人是刑满释放人员,叫小海,他们一家四口,老少四个光棍。刘娟上门一看,家里过得简直太不像样子了,就顺口问:“你们家缺什么?看我能帮上啥忙?”没想到,小海一脸坏笑地说:“我们家缺啥?明摆着,缺女人啊!你能来不?!”面对如此无礼的挑衅和侮辱,刘娟没有退缩和发火,反而微笑着说:“你说得对,是缺女人啊,但不是我!我可以帮助你们快点娶上媳妇!”
刘娟千方百计地为小海等7个人办理了公共电话业务,让他们有了正经营生,不出去瞎混了。1999年,小海真的娶上了媳妇。
2003年4月的一天,社区居民张利绵被判刑和强制戒毒后回来了,亲戚、邻里和朋友都不理他,甚至不让他进家门。这让张利绵几乎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绝望之余,他听说了刘娟的小纸条,反正有枣没枣打三竿,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刘娟打了个电话。刘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千方百计地帮他安排了住处,又主动给他送去衣服、米、面、油,还反复做工作,让他的亲人重新接纳了他……
两个月后,张利绵的父亲病故,刘娟和社区同志帮忙料理了他父亲的后事。在父亲灵车开走的时候,张利绵紧跟在后面,大声哭喊着说:“我再也没有一个亲人了。”这时,刘娟上前对他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亲姐。”张利绵看着刘娟,哭着喊了一声:“姐啊!”
从那天起,张利绵成了刘娟的“弟弟”。逢年过节,刘娟都把他请到家里团聚。年节好过,日子难熬,刑释解教人员找工作很困难,张利绵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刘娟劝慰他:“别人瞧不起你不要紧,你不要自己瞧不起自己啊!”经过多方协调,刘娟终于为他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张利绵逢人便说:“俺姐够意思!”
没想到,刚刚安顿下来,2008年4月,张利绵又被确诊为双肾坏死。刘娟带着他先后跑了好几家医院,为他垫付了7000多元医药费。张利绵住院期间,刘娟和丈夫、儿子轮换着给他送饭,社区工作人员轮流去护理。面对此情此景,张利绵满含着泪水对刘娟说:“姐,要是没有你,我早就没了。”现在,他成为一名志愿者,每天都到社区来,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
张利绵和小海现在都是社区的骨干,他们也都是刘娟的“弟弟”。这两个小纸条带来的“弟弟”,让居民们服气了:刘娟是一个好人,说到做到。
从此,这些小纸条先后给刘娟带来了更多的“亲戚”:在社区里,有人叫她姐姐、妹妹,还有人叫她闺女、妈妈、姥姥。
“外孙女”小百惠
社区里有个叫钱红艳的居民,患有精神病,一次犯病的时候,竟差点把自己未满两岁的女儿扔下楼。刘娟带她四处求医问药。接触多了,钱红艳十分依赖刘娟,虽然仅比刘娟小不到10岁,竟然管她叫起了“妈妈”!于是,一夜之间,刘娟就成了她孩子的“姥姥”。有一天,刘娟突然发现“外孙女”小百惠嘴歪眼斜,走路直晃悠。一检查,孩子被确诊为“脑主干瘤”,要治愈非常困难。
晚上9点多,社区工作人员和小百惠一家人坐在社区办公室里,不知道该怎么办。突然,钱红艳跪在刘娟面前说:“妈妈,救救我女儿吧!”懂事的小百惠也喊着:“姥姥,救救我吧!我还小,我想活!”孩子的话让大家流下了眼泪。
刘娟忙说:“孩子,你放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姥姥都不会放弃!”刘娟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她发起以“救救我吧,我要活着!”为主题的捐款活动,为小百惠筹得善款4.1万元,但距小百惠的医疗费还差一半,刘娟就做丈夫和儿子的工作,最后拿出自家的积蓄5万元,让小百惠在北京三博医院成功地做了脑瘤摘除手术。
小百惠出院返回鞍山那天,刘娟捧着鲜花早早儿地去站台接她。列车员刚打开车门,小百惠一下子就扑到刘娟的怀里说:“姥姥,我想你!”一句话,让刘娟激动得热泪盈眶。
又多了一个女儿
智障女孩李丹出生不久,父亲离家出走,母女俩靠低保和拾荒过日子。2009年2月,妈妈突发脑溢血去世,小李丹一下子成了孤儿。看着泪流满面、不停哭泣的李丹,刘娟抱住她说:“请大家放心,李丹以后就是我的女儿。”
从这天起,李丹就成了刘娟家的一员。让刘娟没想到的是,家里从此弄乱了套:大家正看新闻,她非要看动画片;她睡在刘娟儿子房间,刘娟的儿子只好睡地板;吃饭时,没有教养的李丹用筷子满菜锅乱搅,不爱吃的菜咬一口再扔回锅里……这些坏毛病让家里人怨气冲天。
一边是可怜的孩子,一边是抱怨的家人,刘娟为难地哭了起来,这可吓坏了李丹,她傻呵呵地问刘娟:“妈妈,你为什么哭啊?”刘娟说:“我从小也失去了母亲,我要努力当好你的妈妈!可我怕你不听我的话啊!”李丹似懂非懂地赶紧说:“我听话!”她生怕刘娟不要她了,从此,她开始按照刘娟的话做,家里人也逐渐接纳了李丹。
17年来,刘娟先后助养了14名残疾孩子,他们都叫她“妈妈”。每年的母亲节,刘娟都会收到这些孩子们送给她的鲜花、水果和蛋糕,听着他们争先恐后地喊她“妈妈”,这一刻,是刘娟最幸福的时候。
“口袋党员”变身社区积极分子
社区党员许平阶是原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的退休人员,退休后组织关系一直在原单位,也从不参加社区党员活动,是一个典型的“口袋党员”,几次劝他参加社区活动,他都一口回绝,还说:“那么一个大厂说黄都黄了,一个小小的社区能折腾出什么名堂?”
2013年,许平阶突发双眼白内障,几近失明状态。了解情况后,刘娟带他到鞍山博爱眼科医院做了手术,并与医院领导沟通,让他享受了优惠政策,减免医药费3000余元。许平阶出院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组织关系落到了灵西社区。
从此,许平阶成为社区服务的热心人。2014年3月,他自发组建了由24人组成的灵西社区警务防控队,并担任队长,每天早晚坚持巡逻,避免了多起案件的发生。同年5月,他又组建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每周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免费理发、磨刀等服务。现在,社区居民一提起许平阶,都会竖起大拇指。
屋里暖一度,百姓的心就热几分
2006年12月,社区的暖气不热,连续的低温天气,让社区居民饱受寒冷之苦,情绪激动的居民嚷嚷着要去堵马路。刘娟听说后急忙赶到现场,她对大家说:“这个事我要是解决不了,社区书记就不干了。大家给我一天的时间,明天听我信儿,不行我带你们找供暖去!”
刘娟来到供暖所锅炉房了解情况,原来是设备被冻住了,不能供气。刘娟带着社区干部晚上轮番用火烤,终于使设备解冻了,可供暖所的工人第二天晚班回家了,结果又冻了。为了使社区能早日供暖,刘娟马上到供暖公司反映、协调,供暖公司领导了解情况后,派员工到社区公开道歉,并投资80余万元,对灵西社区供暖管线进行全面改造。从此,灵西社区再也没有发生过供暖纠纷。看着社区居民舒心的笑脸,刘娟说:“其实,这件事不大,居民要求也合理,只要我们妥善解决,温度上一度,老百姓心里就热几分,我们的话才能有人听啊!”
2012年,为了加强治安防范,刘娟又自筹资金2万余元,为社区安装了高清电子监控设备和彩色电子显示屏,实现了社区管理无盲区、全覆盖。2014年,灵西社区有了自己上千平方米、高标准的社区办公大楼,内设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和各类活动场所。
如今的灵西社区不仅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和谐社区、全国平安家庭示范社区等40余项荣誉称号。刘娟本人更是荣誉满身: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双十佳”社区工作者、省巾帼社区服务标兵、市十大女杰、“双创五好”先进党委书记、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2015年,在“辽宁好人”评选活动中,刘娟被授予“辽宁好人·最美人物”称号。
本栏编辑/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