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联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2016-05-01

共产党员·上 2016年1期
关键词:赵尚志指战员抗联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决定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五千年间历经沉浮却始终薪火相传,绵亘其中的正是这种宝贵精神品质。抗日战争是民族存亡之战。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坚决抗争还是屈膝投降,成为摆在一切阶级、阶层、政党和军事集团乃至每一个人面前的一道壁垒分明的选择题,舍此绝无第三条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敌后,抗联将士共赴国难,形成席卷中华大地的抗战高潮,显示出东北抗联将士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

为国家尊严而绝不苟且

中华民族历来视气节重如泰山。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受到海内外的尊崇,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外来敌人面前,就表现出了为民族尊严而绝不忍受屈辱、绝不苟且偷生的崇高气节。在东北抗日斗争中,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凶恶气焰,中华民族的高贵气节闪烁出夺目的光彩。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后,18岁就加入东北军的汪雅臣怀着满腔怒火,与几位有救国志向的士兵举旗抗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汪雅臣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才能将抗日战争坚持到底。于是,他毅然接受改编,在党的领导下,率领抗联第十军指战员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1941年1月29日拂晓,日军从三面袭来。因伤口未愈而行动不便的军长汪雅臣命令副军长张忠喜带队突围,张忠喜流着泪说:“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汪雅臣厉声喝道:“你还嫌中国人死得少吗?我命令你,快带大家走,不要管我!”说完,他手持机枪,猛烈射击,掩护同志们撤退。当只剩下汪雅臣一个人时,敌人蜂拥而上。汪雅臣虎目圆睁,破口大骂,将剩下的子弹狂风般地扫向敌人。敌人见活捉无望,疯狂射击。汪雅臣连中数弹,滑下山坡。从昏迷中醒来的汪雅臣,仍睁开愤怒的双眼,大骂日本强盗,直至壮烈殉国。

为民族解放而勇于献身

从古至今,中国的仁人志士崇尚舍生取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这种价值尺度和道德标准的反映。这是千百年来积淀于民族血脉之中的中华之魂,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饱经沧桑而永葆生机的内在基因。在抗日战争中,许许多多中华儿女“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令日本侵略者为之胆寒,也极大地鼓舞了抗联将士的士气。

据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师以上干部有数十人战死疆场,其中军以上干部有十几人。在抗击日寇的血战中,将领们率先垂范,官兵奋勇争先。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抗联将士以血肉之躯,随时准备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1937年12月,抗联第五军留守处主任张中华带领留守部队在桦皮沟一带活动时,被大批日、伪军包围。在战斗中,张中华多处负伤,昏倒在阵地上。当他醒来的时候,已落入敌手。日、伪军幻想从他口中获得抗联情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劝降,均未得逞,于是露出狰狞面目,对他施以酷刑。敌人先后用上大挂、坐老虎凳、灌凉水、过电、铁钩子烙等刑罚,妄图迫使他屈服。但坚贞的张中华面对酷刑,宁死不屈。气急败坏的敌人将他杀害于狱中。东北抗联第五军军长周保中的警卫副官卓文义,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周保中和战友们安全转移,战至最后,身负重伤。他被敌人俘虏后,敌人为了得到周保中和部队的活动情况,用尽酷刑。卓文义大义凛然,顽强不屈,一个字也没有吐露。在他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时候还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战必胜!”后来,他被敌人投入冰窟窿中,英勇就义。

为领土完整而血战到底

抗联精神最根本的是东北抗日联军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对维护领土完整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抗联指战员树立起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取得民族解放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东北抗联指战员才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面对强大的敌人而不畏牺牲、出生入死、前仆后继,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抗日战争中,抗联将士以勇于担当的英气、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从将军到士兵、从高级指挥员到中下级指挥员,抗联指战员组成了一个革命英雄主义团队。从始至终经历过这场战争的抗联将领冯仲云,在抗战胜利后不无感慨地说,抗联将士“何尝不在那个时候怀念着父母妻子,何尝不想到自己的生命可贵,但是那个伟大而又重要的任务担在他们的身上,为了大家的解放,全民族的更生,这个高尚的思想,竟整个地操纵了他们的神经主宰”。为了美好的信仰,东北抗联广大指战员不惜舍弃小家;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他们不向凶恶残暴的敌人低头;为了坚守正义,他们蔑视敌人,笑对死亡。在民族大义面前,任何的小我牺牲都不足道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正是以生命和鲜血、忠诚和无畏,表现出了为民族尊严而绝不忍受屈辱、绝不苟且偷生的崇高气节。

【人物链接】

赵尚志

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王伦沟乡喇嘛沟村,1919年全家迁居哈尔滨。1925年在哈尔滨许公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末,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返回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领导创建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此后历任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日本关东军对英勇的赵尚志发出的无奈感慨。为此,日本关东军不得不拿出重金悬赏:谁捉住赵尚志,以“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来论价。

1941年末,赵尚志率领小分队在黑龙江省鹤立、汤原两县北部活动,被日伪当局发现。1942年1月,伪兴山警察署派特务刘德山伪装成收山货的老客找到赵尚志的部队,并设法混进队伍。2月12日,赵尚志决定率队袭击伪梧桐河警察分驻所和警备队。当赵尚志等向吕家菜园子前进时,刘德山趁其不备,从背后举枪向他射击。敌人用爬犁将身负重伤的赵尚志拉到伪梧桐河警察分驻所附近一个工棚里,进行突击审讯。

已经生命垂危的赵尚志在残暴的敌人面前毫无惧色,异常坚强。据资料记载,赵尚志在审讯中称:“我是赵尚志。”“你们和我不一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我死不足惜,今将逝去,还有何可问?”赵尚志受伤后仅活了8个小时,便在12日上午9时牺牲。

猜你喜欢

赵尚志指战员抗联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浅析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安全防控
指战员作战安全认知力和行动力训练方法
浅谈救援指战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
为“蓝朋友”身上增添“文艺范”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抗联英雄赵尚志
朝阳市赵尚志纪念馆
北国雄狮未竞志
抗日英雄赵尚志为何两次被开除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