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策略
2016-04-29毕耕谭圣洁
毕耕+谭圣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全媒体是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种新旧媒介形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开放的、动态的、兼容并蓄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这种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各种媒体高度融合、传播者与受众合为一体、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新时代。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裂变式增长,中西价值观激荡碰撞,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西方思潮泛滥成灾,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在这样的思想和舆论背景下,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加凸显。可以说,当前,大力传播红色文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平台,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红色文化传播,要在优化传播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传播主渠道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优化传统媒体主导性作用,发挥其他媒体的补充性作用,同时加强人际传播的合理利用,拓展信息反馈与互动渠道,建构全民传播的有效机制,最终形成红色文化传播的合力与整体优势。
1. 实现传播主渠道向新媒体转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互联网+”在商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由此可见,以网络、手机、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型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长,并且已经超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受众最多、应用最广的媒介渠道,从而为红色文化传播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红色文化传播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的华丽转身,借助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利用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受众参与性强等特点,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立体组接与有机融合,强化传播技术、手段与方法创新,开拓红色文化传播的新领域与新途径。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文化研究与经营机构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红色文化网站建设,进一步整合以电影、电视、广播和视频等为载体的红色资源,在网上开办博客、微博,举办网络讲座、论坛和研讨会,制作红色动漫和微电影,开发游戏软件,将红色文化传播与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为重要的是,要实现红色文化与信息产业的有机融合,将信息产业打造成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同时,还要加强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为传播红色文化提供有效保障。
2. 巩固和优化传统媒体的主导性地位与作用。
虽然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丰富多样并高度融合,但大众传媒仍然是最重要的传播工具,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依旧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传统媒体涵盖纸质与电子媒介两大领域,机构众多,受众广泛,并具有规范的管理体制、严格的议程设置和把关能力,所以一直都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即便当前受到新媒体快速崛起的挑战,但在传播主流价值和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必须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与锐意创新,巩固和优化自身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主导性地位与作用。
在具体实践方面,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议程设置、节目安排、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要善于运用报道、评论、访谈、广告等形式,安排专题节目、栏目和版面,认真履行把关人的职责,准确、合理地进行议程设置,不断积累、扩大舆论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名主持、名记者、名栏目的优势,利用已有的人脉与人气,提高社会知名度。同时,还要密切加强传统媒体内部之间,以及与新媒体的合作,利用融合媒体“一次采编,多媒体编发,多介质推送”的优势,不断开发新的用户端,策划新的传播源、传播点。尤其重要的是,传统媒体要彻底摒弃过去简单粗暴的灌输与说教方式,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引导社会公众,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他们对封建思想与西方腐朽文化的鉴别力与免疫力。
3. 发挥其他媒体的多维度补充性作用。
红色文化传播除了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注重发挥其他媒介的补充性作用。无论是图书、光碟、传单、标语、横幅、墙报、广告牌、报刊栏、宣传栏等信息载体,还是学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重要会议和机关遗址、革命爆发地和根据地等实物资源,以及宣讲团、文工团、表演队和红歌会等组织机构,都可以视为具有传播功能的广义媒体,能够为传播红色文化提供多种渠道,发挥它们多维度的补充性作用。因此,要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必须大力拓展多种媒介渠道,实现从纸质、电子到实物等多种媒介资源的有机整合,建构起多样化、立体化、全媒体的信息传播体系,使红色文化传播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为社会公众接触红色文化资源与信息提供最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在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新途径的过程中,还要相应地改进传播形式、手段与方法,以贴近民众心理的内容与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展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不断提高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4. 加强对人际传播渠道的合理利用。
人际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通常包括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以及信函、电话、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等。人际传播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两人间传播、小群体传播和公众传播,而使用语言交流则是其最主要的方式。在当今全媒体时代,随着电话、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广泛普及,过去比较简单直接的人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层次多级化和过程复杂化的特征。要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除了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主渠道作用之外,还要加强对人际传播的合理利用,借助现代通讯技术的传播平台,通过电子邮件、博客、播客、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拓展全媒体、全方位的传播渠道,并以此建构全民参与的有效机制,形成时时处处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社会风尚。
5. 拓展反馈互动的有效通道。
在信息传播实践中,反馈与互动既是传播活动本身,也是控制传播过程的重要机制,对保障信息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在红色文化的传播实践中,必须积极拓展信息反馈与互动的有效通道,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各种意见和建议,并充分掌握话语权与主动权,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同时,还要借助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筛选、过程监控和舆情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清除各种“噪音”“杂音”污染,从技术上预防和阻止各种危害社会发展的行为发生,从而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总之,在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要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除了构建以大众传媒为主导、多种媒体与人际关系共同作用的传播渠道之外,还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挖掘红色文化的新内涵与新特质,并将传播红色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同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尹霞 马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