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欢乐之家》的炫耀性消费解读

2016-04-29刘凤艳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摘 要:《欢乐之家》是美国女作家伊迪斯·华顿(1862-1937)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品。小说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这时的美国正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在这个镀金时代里,随着财富的膨胀,消费主义的入侵,传统清教观念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欲望,对炫耀消费的追求。本文旨在以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以华顿成名作品《欢乐之家》为研究对象,分析小说中的炫耀消费的表现,中国现在也处于消费社会当中,炫耀性消费行为也同样存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处在消费社会的人们提供一些警示和借鉴。

关键词:《欢乐之家》;凡勃伦;炫耀性消费

作者简介:刘凤艳,女,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八家乡庙梁村人,北京林业大学2014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一、引言

伊迪斯·华顿是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的贵族,她虽然是贵族但并不热衷于参加聚会等娱乐活动。相反,她从小热爱文学创作,虽然受到家庭的阻止曾经放弃过这一理想,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伊迪斯·华顿29岁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37岁才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40岁才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不过,她却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一生发表了25部长篇小说、86篇短篇小说,以及许多关于旅游、室内装饰方面的著作,可谓说硕果累累。

《欢乐之家》是华顿的成名作品。小说发表于1905年,短短三个月内就销出了14万册。在当时这本著作不仅受到了读者的极大欢迎,也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认为本书是“一本具有非凡影响力的小说”。一百多年来,本书不断再版,直到2012年还有新版书上市,并先后被改编成同名舞台剧和电影。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纽约,主要讲述了上流社会美女丽莉·巴特,在即将到30岁后急于寻找归宿,嫁入豪门,但却阴差阳错遭人陷害落入社会底层,最终含恨而死的过程。

二、炫耀性消费理论

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经济学家凡勃伦首次把“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引入了经济学。凡勃伦讲到“在任何高度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荣誉最后依据的基础总是金钱的力量”。(凡勃伦,64)而“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凡勃伦,34)炫耀性消费就是能用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邓晓辉,戴俐秋,2)“为了有效地增进消费者的荣誉,就必须从事于奢侈的、非必要事物的消费。要博取好名声,就不能免于浪费。”(凡勃伦,73)伊迪斯·华顿无疑是“炫耀性消费理论”的观察者。华顿的小说主要写纽约贵族生活,在她笔下的有闲阶级那里,炫耀性消费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准则。小说《欢乐之家》中有明显的炫耀性消费行为,这种炫耀性消费不仅仅存在于物质方面,也存在于精神层面。

三、炫耀性消费在《欢乐之家》当中的表现

3.1对服装、首饰的炫耀性消费

对服装、首饰的炫耀性消费首先体现在丽莉的母亲——巴特夫人身上。巴特夫人贪慕虚荣,认为自己一定要过着富豪的生活。巴特夫人认为,如果要让别人认为自己过的体面,请一个出色的厨师是必须的,无论花费多大,人也要穿着体面,随时能从巴黎订购最时尚的服装,及时购买相中的珠宝。如果没有满足她的这些需要,她就会向巴特先生控诉,说她过得是 “猪一样的生活”。(22)

显然丽莉也受到了母亲的影响。父亲破产之后,她寄居在姨妈家中。虽然自己已经失去了过上流社会奢侈光鲜生活的经济基础,可是丽莉仍不甘心,她一直努力想回归上流社会的生活。如果想得到人们认可,最起码应该穿上漂亮的服饰,这是丽莉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塞尔登家中,丽莉就曾对塞尔登说:“人家邀请女人,既看中她本人,更看重她的衣裳。这么说吧,衣服就是人的背景,人的包装,它不会带来成功,却是成功的一部分。谁会喜欢邋遢的女人?社会要求我们,只要还有口气儿在,就得讲究穿戴,打扮得漂亮。”(11)而我们可以看到,丽莉在生活中总是有着偿还不尽的债务,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付给首饰店和服装店的。丽莉之所以再没钱也要玩桥牌的原因之一是她希望可以赢钱来买更多漂亮的衣服和珠宝。在在金钱社会里,服饰华丽是女人成功和社会地位的生动体现。(孙薇,168)丽莉对服饰和首饰的炫耀性消费其实是因为她想通过穿华丽的服饰和佩戴贵重的珠宝获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羡慕。

3.2 对文化的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的另一个体现是在文化上。故事中有一个人物是格莱斯先生。叔父去世后给他留下的其中一个遗产是美国文献。起初,格莱斯先生对这些书没有丝毫兴趣。但后来事情发生了转变,作者在小说中这样写“他还真的渐渐把藏书当成了自己的功劳,只要偶尔听到有人提起格莱斯家的美国文献,就自鸣得意。他生性怯懦,极力避免受人关注,却喜欢看见自己的名字被印在报刊上,不但视之为为巨大的乐趣,还当成是对自己不擅酬酢的补偿。”(20)事实上,格莱斯先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书籍。他并不知道美国文献的学术价值,也不一定会关心它们是否精美,他所看重的是美国文献的稀缺性。从本质上看,美国文献在他的手中和钻石、名表等奢侈品是一样的,都是用来向别人炫耀从而获得荣誉的手段。在这里书籍代表的并不是文化财富,也不是个人学识,它们代表的是昂贵、稀缺的商品,若不是因为这样,格莱斯先生也不会有兴趣继续购买和收集它们。

3.3对情感的炫耀性消费

凡勃伦认为在消费社会当中,女性被视为商品供男人观赏和购买,她们处于被物化、被符号化的境地,是男性炫耀其地位和财力的最有力工具。在《欢乐之家》中,主人公丽莉·巴特虽然有众多的追求者。但这些追求者也仅仅把丽莉当作是炫耀的装饰品,谈不上付出了真正的情感。丽莉的父母过世之后,姨妈收养了她。此时的丽莉不过二十出头,聪明美丽,娴于交际,毫无瑕疵。数不清的男人去追求她,但是又有哪些是出于真心呢。在他们的眼里丽莉只是一件高级商品,他们所想的是如果能得到这件女性商品,会给男人增添多少面子。哪个男人能娶到她,不仅能代表这个男人家底殷实,而且还能极大地满足这个男人的虚荣心。就算是走上跟前跟她搭上几句话,也会给自己增加点面子。拥有丽莉就像拥有一件珍贵孙薇艺术品一样,可以博得众人的羡慕。对这些男性来说,丽莉“只是一个供评价检验的物品。”(Cynthia Croffin Wolff,15),而不是一个值得付出感情的人。

以小说中罗斯戴尔向丽莉求婚的例子最为典型。罗斯戴尔向丽莉求婚正是因为他看到丽莉身上的有利可图性,她想借助丽莉的名声向上流社会攀爬。他对丽莉的求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认为与丽莉的结合会让自己在上流社会上显得体面。小说中罗斯戴尔说:“我这辈子想要的东西都能拿到手。我过去想要钱,现在我的钱都多得不知道该怎么投资了。现在钱对我已经不算什么,只想把钱花到我喜欢的女人身上。我要想让我老婆压倒其他所有的女人。”(182)显然,丽莉对他而言只不过是用来为自己锦上添花的装饰。如果丽莉不能给他带来荣耀,那么她自然也不会有价值。当丽莉名誉受损,被上流社会抛弃后,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丽莉的结婚要求。由此可见,在消费社会里,原本神圣的情感也沦为了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四、结语

《欢乐之家》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这时消费主义盛行,人们有着无尽的欲望,对炫耀消费无比渴求。有闲阶级为获得他人的尊重,赢得社会地位,进行着炫耀性消费活动。而他们的炫耀性消费活动不仅存在于对服装、首饰、文化的炫耀性消费方面,还存在于对人类情感的炫耀性消费方面,男女双方为实现各自目的,将婚姻视为相互相利用的工具,结婚对象成为投资目标,与其说是婚姻,倒不如说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华顿通过对其作品《欢乐之家》中上层社会人们生活的描述,批判了炫耀性消费行为和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人们价值观的扭曲:看重财富地位,想以炫耀性消费来展示荣耀和地位,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精神生活空虚的担忧和对交易式婚姻的厌恶。正如华顿所说“一个轻浮的社会通过它的轻浮所毁灭的一切来获取其存在的意义”,这无疑是对弥漫着炫耀消费和纵情享乐之风的“欢乐之家”的无情批判。(Edith Wharton,156)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富足的中国社会,炫耀性消费也存在于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对于这种消费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所警觉。

参考文献:

[1]Wharton, Edith. A Backward Glance[M].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1934.

[2]Wolff,Cynthia Croffin. A Feast of Words: The Triumph of Edith Whart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邓晓辉,戴俐秋. 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4).

[4]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07.

[5]孙薇.精英传统与消费文化:伊迪斯·华顿“老纽约”小说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6]伊迪斯·华顿.欢乐之家[M].王小可,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