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5新世纪15年朱熹诗歌研究综述
2016-04-29杨双双
摘 要: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也是重要的诗文作家,现存诗歌1100多首。21新世纪以来,对朱熹诗歌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关于朱熹诗歌题材内容的研究,二是关于朱熹诗歌的文艺学与心理学研究,三是关于朱熹诗歌的地位影响和研究史的研究。这些成果对朱熹诗歌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
关键词:朱熹;诗歌;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杨双双(1989-),女,汉族,山东聊城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辽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其文学成就在宋代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声誉。朱熹在文学上的贡献,除了文学理论、文学研究,还有诗文创作。朱熹现存文集100多卷,诗歌1100多首。上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关于朱熹诗歌的学术论文才十余篇。新世纪以来,对朱熹诗歌的关注开始增多,有关朱熹诗歌研究随之增多。200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莫砺锋先生的《朱熹文学研究》,在第二章“朱熹的文学创作”中有“诗情与理趣的融合”、“无意求工的清远诗风”两节,专门针对朱熹诗歌进行了探讨。此外,据笔者检索发现,新世纪以来的15年间,关于朱熹诗歌研究的学术学位论文有50篇之多,现将其分类综述如下:
一、关于朱熹诗歌题材内容的研究
关于朱熹诗歌题材内容分类研究的文章有这样几类:
一是对朱熹哲理诗的研究。如刘天利的《简论朱熹的理趣诗》(《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7 年第5期),认为朱熹的理趣诗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朱之润《朱熹“咏理诗”解读》(《铜陵学院学报》2014 年第 4 期),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咏理诗三篇予以分析,认为朱熹诗以诗咏理,从生活和大自然中悟出大道理。此外,王利民、徐艳《朱熹诗歌的理学意蕴与理语情趣》(《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属同类论文。
而从理学思想影响朱熹诗歌创作角度进行论述的论文也可以归入此类。如杨光辉的《理学成熟期之理学诗——试论陆九渊与朱熹的诗》(《宁波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认为朱熹受理学影响,其诗歌表现对自然万物、世道人情及宇宙哲理的深彻体悟。莫砺锋《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中华文化》2001年),指出朱熹诗歌有演绎道理宣扬教化的倾向,其理趣诗是诗情与理趣的融合。马宾《朱熹的理学四季观及四季诗创作》(《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指出其四季诗是情、景、理的融合。刘田田《理学思想对朱熹诗歌创作的影响》(《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8期),阐述了他恪守理学家的规范,其诗作有理学影响的弊端。殷名耀《论朱熹的吟诗与表“理”》(《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四期)指出朱熹以诗明心见理,再现理学家的文化心态和理想人格。李春桃《朱熹的思想与诗歌》(《求索》2008年9月),指出在理学思想影响下,朱熹诗歌中有道学性格,教育活动等多层次价值。孙慧玲《朱熹诗歌三论》(《文艺评论》2013·02),从朱熹斋居生活,放情山水,理学家诗人三个方面对朱熹诗作了现代性的阐释。
二是对朱熹山水诗的研究。主要有侯长生硕士论文《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陕西师大2004年),认为朱熹的山水诗体现着儒释道的自然观和艺术思想。分析了朱熹山水诗的特点:从山水娱情转为以理节情;从描摹山水并赋予山水人格美转向山水与伦理道德一体化;将含蓄与畅达包涵于一体。又有《朱熹对理学家的山水诗的批判与继承》(《殷都学刊》2007年第1期)一文。张体云《论朱熹的山水情趣与他的诗歌创作》(《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探讨朱熹山水情趣的思想渊源及其对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的影响。周静《论朱熹的山林诗与禅情结》(《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认为朱熹的山水诗包蕴着自然禅和生活禅。陶俊《从陶、韦之辩看心性论对朱熹山水诗的影响》(《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文中就朱熹更推崇韦应物的山水诗,说明这与其心性论理学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胡迎建《试论朱熹在八闽的山水诗》(《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3期),认为朱熹在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过程中,领悟客观物体的理性,涵泳其道学精神。此外还有胡迎建《论朱熹的庐山诗》(《九江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 年第 2 期)、严铭《浅论朱熹的山水诗》(《文学教育》2006年第17期)等论文。
三是对朱熹咏物诗的研究。陈家生《格物致知·即物穷理——朱熹咏物诗的理学思想内蕴》(《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一文指出,朱熹咏物诗深受其“格物致知”理论与“诗中有句”诗论的影响。2011级福建师范大学朱文凯的硕士论文《朱熹咏物诗研究》,对朱熹咏物诗作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诗歌特点,情志内涵等。
上述而外,还有关于朱熹诗歌其它题材类型的研究,如题咏类诗歌和农事诗的研究。前者如朱惠嫣《从题诗看朱熹与佛教之关系》(《三明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文章考察朱熹与佛教之关系历时性的变化。胡迎建《论朱熹的题咏、题画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认为题咏类诗歌是为建筑而题,表达对建筑主人的劝勉。而其题画诗,体现了朱熹的艺术品鉴能力。同上还有冯建旺《朱熹与他的题画诗》(《大家》2010年第17期)。后者如胡迎建、吕荣荣《论朱熹的田园农事诗》(《农业考古》2011年第4期),文章指出朱熹农事诗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特点是幽默中见深刻。也有许多就朱熹诗歌中的组诗与单篇诗歌进行研究的文章。如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曾清燕的硕士学位论文《朱熹组诗研究》,就朱熹组诗进行多角度的研究揭示朱熹文学创作的真实风貌。单篇研究论文如伏涤修《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赏析》(《名作欣赏》2005年第23期)、陈庆元《平林钦乃声犹在—朱熹(武夷棹歌)的文化意蕴》(《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4期)、孙迎春《桃源理想与诗:朱熹<武夷棹歌>之美学特征》(《时代文学》2009年第1期)与刘美玉《“钦乃声中万古心”一解读朱熹<武夷棹歌>》(《福建论坛》社科版 2009年9月)等。
二、关于朱熹诗歌的文艺学与心理学研究
首先,新世纪以来,对朱熹诗歌进行文艺学和美学研究的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朱熹诗歌艺术风格和审美风貌形成的原因。如李春桃《朱熹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兰州学刊》2004年第八期),探讨了朱熹诗论和其诗歌创作的关系。吴宇的硕士论文《哲人之诗一一朱熹诗歌的哲理意蕴和美学风格》(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从文艺学角度分析朱熹哲理诗的哲理意蕴和美学风格。刘儒,李寅生《朱熹题画诗审美意蕴浅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认为,朱熹题画诗反映出异于宋代诗学审美的独特性。邱蔚华《朱熹诗闲适意趣的文化审美视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2卷第2期)一文中指出,朱熹诗有舞雩归咏之乐、卜居之趣、诗酒风流和禅悦之思的独特审美意蕴。邱蔚华《论朱熹诗“士不遇”情结中的文化审美意蕴》(《嘉应学院学报》哲社版 2011 年 10 月)指出,朱熹诗从多维艺术视角抒写了朱熹“士不遇”的情结,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蕴。张体云《论朱熹诗歌意象与意境》(《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年8月第21卷第3期)通过对朱熹构筑意象言词、诗歌意境的表现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其诗歌意象和意境创作上个性化的风格。2003年湘潭大学张体云硕士论文《张拭与朱熹诗比较研究》,文中融传统诗歌艺术观念、研究方法与现代修辞学研究成果为一体,初步探索了张、朱两位理学家诗歌创作的不同风格。
其次,对朱熹诗歌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也占了相当比例。主要是对朱熹诗歌与朱熹人格思想、观念心态之关系的考察与探索。如石明庆的《朱熹晚年诗学活动与其心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周瑾《求道、为诗与做人——朱熹研究自议:一种生存论的观照》(《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3期),皆属此类。邱蔚华、林富玲《诗歌视野下的朱熹心态管窥》(《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通过分析朱熹诗情与理趣的襟怀,理解其诗作中抒写心灵、性灵与志向的心态。窦道阳《“不付忧时一片心”:朱熹爱国精神探析》(《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 年第 1 期),从朱熹诗歌中分析其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感,并追溯了朱熹爱国情感的源流。郭常斐《朱熹的闽南情结与诗文创作》(《闽台文化交流》2006.12),通过对朱熹辗转闽南各地时所作的诗的梳理,分析闽南地区对朱熹诗歌创作的影响。李育富《朱熹易学思想与诗歌关系考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月 第30卷第1期),从诗歌的角度探讨朱子易学,以诗彰显易理,以易理影响诗体,是朱子易学诠释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三、关于朱熹诗歌的地位影响和研究史的研究
首先,对朱熹诗歌的地位影响进行论述的论文。如郭齐在《论朱熹诗》(《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针对过分拔高和贬低朱熹诗歌成就的两种错误倾向,对朱熹诗歌重新作了考察,认为朱熹诗歌在南宋诗坛的地位不可或缺。李春桃硕士论文《朱熹诗浅论》(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年),通过分析朱熹诗歌,对其诗歌的文学史地位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其次,是对朱熹诗歌的文学渊源进行探索的论文。如陈文苑,马蕾《朱熹对梅尧臣诗歌的接受》(《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2月35卷第1期),深入地探讨了朱熹诗歌与梅尧臣诗歌的渊源关系。谢君、余霞《楚辞对朱熹诗赋创作的影响》(《职大学报》2014 年 第 4 期),指出楚辞在形式与思想内容上对朱熹的辞赋与诗词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再次,是对朱熹诗歌接受史和研究史的探讨和总结。前者如吴长庚《八百年朱熹文学接受与传播导言》(《朱子学刊》2013年第1辑),其中关于诗歌的部分,对朱熹诗歌创作情况做了总体概括,并概述了朱子诗歌在南宋直到近代对朱子文学的研究接受情况。后者主要体现在对朱熹诗歌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如吴宇《对近10年来朱熹诗歌研究的反思》(《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总结1996年到2006学术界对朱熹诗歌研究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朱熹诗歌较少关注的原因。《近百年朱熹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分三阶段五时期概述朱熹文学研究的百年历程,揭示了百年间朱熹文学研究的阶段、特点以及研究的主要成就,明确新世纪朱熹文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吴宇《朱熹诗歌的现代研究综述》(《三江学院》2007年第3期),对近10年来朱熹诗歌的现代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了朱熹诗歌的研究现状和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对朱熹诗歌的研究较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界对朱熹诗歌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但正如束景南先生所说:“最生动反映他的生平交游、道学性格与文化心态的十卷一千余首诗词,至今还几乎是一片未垦的荒地。”[1](p1122)对朱熹诗歌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期待更有分量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成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束景南.朱子大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