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看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与自动化

2016-04-29董宇车亮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安安龙应台陌生化

董宇++车亮

作者简介:董宇(1963.4-),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学历,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写作学;车亮(1988.10-),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大学本科学历,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汉语应用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又被译作“反常化”、“奇异化”、“反熟悉化”等。1916年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力求用它来概括复杂的感受和现象,目的是要解决日常语言所造成的人的感受的“自动化”。能给人以启迪,带来审美愉悦的优秀散文,在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有意或无意的采用了“陌生化”手法,通过陌生化处理,使得那些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散发出神秘、陌生的审美效果,给写作受体以触发、感悟和审美的愉悦。本文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这部散文集为研究对象,从写作语言的陌生化、写作视角的陌生化和结构安排的陌生化三方面分析“陌生化”理论在散文撰文中的运用。

一、写作语言的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媒介和文学性得以表现的物质载体,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研究的起点就是语言的运用。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语言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熟悉的陌生化”,即大篇幅的还原孩童的语言以及把台湾口语引入到文章中来。

1.还原孩童的语言

《孩子你慢慢来》这部散文集之所以感人至深,与作者创造性的语言运用是分不开的,全书1/3以上的语言都是对孩童语言的还原。阅读时,仿佛那个小小的孩子就坐在读者对面,用不甚流畅的、充满童趣的、令人惊讶的话语,和你慢慢聊着关于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妈妈侧脸对华安说:“小桥——”

“小桥——”安安用脆脆的声音回答。

“流水——”

“游水——”

“人家——”

“鸭鸭——”

“古道——”

“五道——”

“西风——”

“蜜蜂——”

“瘦马——”

“狗狗,妈妈你看,狗狗——”

——《黄昏》

以上摘录的对话,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天真烂漫、咿咿学语、调皮搞怪的可爱孩童形象。

晚上,该刷牙了,老大爬上小椅子,面对着洗手台上的镜子,左看看,右看看,看自己。

“嗯?”妈妈好奇地瞅着。

“妈妈,”老大的眼睛不离开镜子里的自己,”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他眨眨眼睛。

“长呀!”

“不密吗?”

“密呀!你怎么了?”

“妈妈,”他的眼睛有点困惑地盯着自己,”我的头发不软吗?我的手,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

妈妈放下手中的梳子,把老大拥进怀里,竟觉得心酸起来

——《葛格和底笛》

通过这段母子对话,把在老二出生后,老大内心微妙的变化,心中的不解、伤心和失落刻画的十分到位,引起读者共鸣。

文集中这些天真烂漫、发自性灵的孩童语言比比皆是,使阅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在还原这些孩童语言的时候,作者几乎从不添加带有议论性、抒情性、说明性的文字,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无限大的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2.台湾口语的运用

在文集开篇第一篇散文《蝴蝶结》里,作者这样写道:

“阿婆,我要这一束!”

……

“死婴哪,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软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

——《蝴蝶结》

文集以这样的形式开头,写台湾阿婆日常使用又稍显粗鄙的口语,让读者不禁感到新鲜和神秘。文中阿婆对孩子的催促与作者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育儿理念,引人深思又紧扣主题,处理的十分巧妙。

二、写作视角的陌生化

在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日常与儿童交流的过程中,家长们早已习惯了对孩子的“俯视”,总是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视角去研读孩子的一言一行。尽管很多成人都倡导要“蹲下来”、“俯下去”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但因为社会存在的刻板印象、多年教育理念的熏染、成人世界稳固的价值观念等因素,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要么就是过分溺爱,全家人把孩子捧上了天;要么就是不停的说教、命令,甚至采用“虎妈”、“虎爸”式的“棍棒”教子方式。

龙应台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恰恰突破了人们观念上的“自动化”模式,她的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引起共鸣,重要的一点就是她采用了一种陌生化的叙述视角——真正的“蹲下去”与孩子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在她的文章中,字字句句都反映出对孩子的尊重,整部文集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愿意向孩子低头、向孩子请教、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母亲形象。这位母亲,在孩子的世界中她并不是全知全能的,而是十分懵懂的,她一路跌跌撞撞地陪伴着孩子,试图完全丢开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念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这位母亲就是用这样的一种异于常人的叙述视角,刷新了读者的感官、触动了读者的情感、震撼了读者的内心。

“……一路上,(妈妈和安安)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

——《初识》

“导游”、“新来的”、“提醒她”,这些词语组成了这样的意象:妈妈和孩子是平等的。妈妈为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并不是在教导他,而是做安安的导游,妈妈还要时时接受安安的提醒和批评指正。

“妈妈,你在干什么?”像个老朋友似的挨过去,和妈妈肩并肩。

“妈妈在——”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在想事情。”

安安握着柳枝,做出钓鱼的姿态。

“想什么事情呀?”

“想——”

妈妈不知道怎么回答。她不愿意敷衍这小小的人儿,因为她觉得这不及草高的小小人儿是个独立而庄严的生命,她尊重。

——《他的名字叫做“人”》

安安陪母亲到妇产科医生那儿去做例行检查。

……

“妈妈,”安安在门边说,”我也要看。”

石医生看了妈妈一眼,问着:”你介意吗?”

妈妈想了一会,说:”不介意。安安,你可以进来,但是不可以碰仪器。”

安安站在医生身边,仰头,从一个新的角度看着妈妈。

——《男子汉大丈夫》

因为尊重、因为平等,所以妈妈不会随便去敷衍小小的安安,不会简单粗暴的制止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妈妈想尽办法用安安的语言、安安的思维、安安的方式,与他分享那个对于孩子来说有点神秘、有点遥远的成年人的世界。

三、结构安排的陌生化

《孩子你慢慢来》这部文集在结构安排上采取了跳跃的方式,在描写、叙述妈妈和两个孩子(安安和飞飞)日常生活场景的过程中,适时的穿插了妈妈对自己童年、对旧日台北的回忆,借助欧嬷的视角“穿越”到了二战前后的德国,通过孩子的游历让读者看到了安安眼中的德国、台北和北京,书中各种场景跳跃式的出现,美轮美奂,不断给阅读者带来惊喜、带来思考和感悟。

比如首篇散文《蝴蝶结》的结构安排就极具代表性:作者坐在淡水街头,愿意花上一辈子的时间等着孩子把蝴蝶结扎好。忽然笔锋一转,把读者带回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台北,在台北冰冷的教室中读者认识了可怜、无助最后自杀的穷孩子王爱莲,读者看到了旧日台北的老师对孩子实施各种充满侮辱性的惩罚。忽而,读者又被作者带回了淡水的街头,回到了那阳光斜照里的零乱的花铺。无论是单篇散文还是整个文集的结构安排,都具有十足的艺术张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结构安排的新颖而巧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

龙应台博士《孩子你慢慢来》这部散文集,在语言、视角和结构等方面巧妙地实现了写作的“陌生化”,具有强烈的“可感性”(俄国形式主义认为的“陌生化”理论的本质之一),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触碰到了早已习以为常或者被忽略掉的生活细节,感受到了发自性灵的母子之爱。

参考文献:

[1]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宁漪,《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研究》[J].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6.5.

[3]魏向阳,《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J].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10.

[4]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J].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

猜你喜欢

安安龙应台陌生化
新兴词汇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安安
有价值的善良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银色仙人掌》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