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口窝

2016-04-29徐文兵

特别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块垒东施武大郎

徐文兵

前胸正中是胸骨,胸骨柄的末端长有软骨,西方人叫剑突,中国人称为蔽骨。蔽骨和肋骨合围而成的这个地方,就是心口窝。剑突下面是肝脏的左叶,肝脏位于右胁,被肋骨保护着,但甩了个尾巴在心口窝。针刺时如果刺到肝脏,除了会产生剧痛,还能让人产生濒死的恐惧感,导致寒战、出冷汗。从古到今,这里都是禁针的地方。除非经过特殊训练,且让患者摆出特殊的体位,否则不可进针。心口窝的左侧是脾脏,上面是心肺,下面是横结肠和胃,不能不说这是个要害部位。

《水浒传》中,武大郎把西门庆和潘金莲堵在屋里,“武大却待要揪他,被西门庆早飞起右脚,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窝里,扑地望后便倒了”。西门庆这一脚踢到要害处,极有可能造成武大郎肝脾破裂,至少也是肠胃出血。结果“他口里吐血,面皮腊查也似黄了”,窃以为就凭这一记窝心脚,不用日后潘金莲下毒,武大郎也活不了几天。“黑虎掏心”打击的也是这个部位。一则力道沉重,直接伤及内脏;另外,打断蔽骨或软肋,折断的骨头茬子会向内刺破五脏。蔽骨不是人人都有的,蔽是保护、遮蔽、隐蔽之意,古人认为蔽骨保护的是心。冷兵器时代将士们身着盔甲,在这个地方戴一个铜镜,叫作护心镜。

古人之所以把这个地方叫作心口,是因为他们超越物质层面去认识人体,发现这里是心气出入的地方。心口窝藏着一个大穴——巨阙,它是心的募穴,属于任脉,在剑突下一英寸处,是心气汇聚的地方。巨阙影响感情和心神。简单来讲,内在心理情感活动、病理变化最早可以通过这里体现,同样刺激这个部位可以影响心神的功能,当然打击这个部位也可以直接伤及内心。

成语“东施效颦”的故事,东施学西施“捧心而颦其里”。捧心就是用手捂着心口窝,颦是紧皱眉头的样子。美女西施摆出这个姿势,做出这个表情,即便是病态美也惹人怜爱;丑八怪东施也学,就让人恶心了。庄子把捧心诊断为“病心”。普通人则会把心口窝的疼痛和不适归结为胃病。

一般来讲有早期和轻度胃病的人不会出现心口窝的症状,中晚期或严重胃病患者会出现心口窝疼痛,同时伴有明显的烦躁情绪和睡眠障碍。中医理论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则烦而悸”。这样的胃病,中医已经是按心病来对待了。临床上常见的食道裂孔疝、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久病入络,就是心病。同样,心脏病特别是心梗的患者,有的会表现为心口窝疼。患者自己认为只是胃病,或者被医生误诊为胃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常有猝死的案例。所以心口窝出现的不适,还是要认真对待,毕竟心是君主之官。

古来怀才不遇的文人、落魄的政客经常借酒消愁,试图消去心中块垒。蒲松龄有诗云:“一身剩有须眉在,小饮能令块垒消。”老百姓也会有类似问题,只不过情怀没那么大,症状也没那么严重。人们常说的“添堵”、“膈应”、“硌硬”,与块垒大同小异。上述症状的产生,就是情绪、感情因素造成的肉身痛苦,发生的部位就在心口窝。

中医把心结称为“伏梁”、“小结胸病”、“心下痞”。痞同否,上热下寒、阴阳隔绝不通之意。中医治疗心下痞,根据郁结的程度轻重寒热属性不同,可以用伏梁丸、小陷胸汤、泻心汤一类的中药方剂治疗,也可以用针刺艾灸点穴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催吐,一吐为快,块垒俱消。

(摘自《新周刊》 图/廖新生)

猜你喜欢

块垒东施武大郎
我心中无块垒,亦无波澜
秋思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无题
记得你是谁1
东施整容
东施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