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创造·升华
2016-04-29王振德
王振德
如果说19世纪中叶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以其油画《石工》,将艰辛劳动的工人接引进了“高雅”的艺术殿堂,那么当代中国的蔡群则放笔讴歌了工人阶级的伟大、高尚、坚韧的品格及其建设新中国的丰功伟绩,这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特殊意义,从而也使蔡群自然而然地在当代画坛争得了无以取代的一席之地。
20多年前,蔡群从八大山人、傅抱石的栖止之乡江西南昌,风尘仆仆来到天津美术学院,攻修中国人物、花鸟和山水画,并随我学习中国画和美术理论。蔡群是老三届的毕业生,当时刚届而立之年,生活根底较同龄人丰厚扎实,且已成为中国美协最年轻的会员之一。作为学生,他尊师好学,视学习为最大欢乐,两年进修时间里,他完全沉浸于艺术之中,到我家做客,三两句便转入艺术话题,畏惧把时间抛在闲聊上,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认识蔡群之前,就已在《中国画》杂志上读过他的画,他早期的代表作《集思》更给了我一种震撼的感觉,《集思》创作于1981年,当时艺术界尚未完全平复“文革”带来的创痛,“文革”期间的创作律条仍然束缚着艺术家的手脚,尤其主旋律的作品仍然流于假、大、空的概念化程式。《集思》与众不同就在于以完全写实的态度细腻地刻画了一群建设者的形象,画面人物的造型、神态自然逼真,真切传达出画面主人公的内心心境。背景处理上,极富蔡群早期画作的特色,既不回避拙笨地对建设工地做扫描式的工笔复写,又刻意借鉴了油画的表现手法,诗化背景物象,营造出具有“风景”意味的时代氛围。时代气息强烈不仅是此画的特点之一,也是蔡群所有工业题材国画的特点。总之《集思》在当代国内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是突破律条、自出机杼的创作之一,因此,《集思》不仅成为为数不多的使我感觉到艺术的春天真正来临的佳作之一,也使作者蔡群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蔡群在美院的两年里,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我与他之间仍以“神交”为主。这期间,在理论修养上得到升华的蔡群新作不断,且每有创新,佳作纷呈。其中《建设者》在画稿阶段时我就读过。这幅画堪称工业题材的又一力作,相对《集思》而言,在笔墨技法、形象处理与画面布局上有了明显进步,画面人物形态各异、交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张力,正是这艺术的语言抒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不自觉地从静止的画面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并随着时间的流动不自觉地去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建设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因而使建设者的形象得到了完满再现。如果说《集思》还流有一些刀工斧凿的痕迹,那么《建设者》技巧上则运用得更为圆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后来,此画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首届全国电力美展金牌奖。
沿着从《集思》到《建设者》的探索路子,十多年过去了,蔡群矢志不渝地坚持从事工业题材国画的探索与创作,创作出了一批契合主旋律的作品,屡获大奖。入选全国职工美展并获得金牌奖的《碰头会》,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并获铜牌奖的《吊装》,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获银牌奖的《钢筋铁骨》,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大奖的《顶梁柱》等创作,都是他精心描绘大工业生产的杰作,也是当代产业工人在改革开放年代拼搏进取的组歌。如此题材、如此系列、如此壮观的中国人物画杰作,出现在当今画坛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表现工业题材,以传统的人物画表现手法不免显得陈旧而乏力。倘若单凭李公麟式的白描手法去刻画当代工人,难免单薄而乏味。倘若单凭梁楷式的泼墨画法,又会涣慢而松散。倘若以任伯年式的勾勒染色手法,也难以凸显当代工人的气质。这促使蔡群更多借鉴并运用了西方绘画的素描、透视和色彩等艺术手法,以增强时代气息和表现力度,从而走上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就创作整体而言,其人物画从题材到技法都较传统人物画有所变异和革新:采用浓破淡和淡破浓的手法,用水挥墨韵无穷裂变的肌理,替代了人们衣纹疏密线条组合的处理程式,来加强人物刻画和笔墨技法,造成厚重丰实的艺术质感。运用泼墨的技法和平面构成的格局,使画面具有气度浩然的建筑感,又有“元气淋漓幛犹湿”类似“曹衣出水”般的神韵。这种具有蔡群艺术个性的绘画风格在其《顶梁柱》《钢筋铁骨》《吊装》《天地间》《铁臂》等作品中尤为突出。正因为如此,蔡群的工业题材作品才能在全国屡屡获奖,当然这又是他走向更高艺术层次的起点。
排沙淘金,往往见宝;专掘一井,往往得泉。蔡群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时代生活的热潮之中,他的中国人物画是扎实的、新颖的、成功的,但愿蔡群在高起点上继续求索、继续创造,继续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