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基础 重能力 提效益
2016-04-29许九奎
摘要:分析2015年河北省中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体会命题思路与导向,研究学生作答情况,剖析出错原因,总结教学启示,提高中考备考的针对性和效率。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备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13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9-0056-07
一、试卷的整体特点
2015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体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思想。试题既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重视对学科思想、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试题的选材贴近生活、关注教科书、突出实验,对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知识结构相对稳定,难度系数大幅降低
2015年理综试卷化学与综合部分结构与近几年从题量、题型设置、分值分布、考查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表1可以看出:试卷仍然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
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比2014年难了很多;物质的化学变化比2014年稍难了些;化学与社会发展部分是近几年难度系数(得分率)最低的;身边的化学物质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这样,使得整套试卷化学部分难度系数仅为0.47,成了近几年最难的一年。
(二)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2015年理综试卷化学(含综合)试题覆盖了《课标》中全部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试题中涉及的物质有近60种,化学变化有25个(其中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有4个),化学实验22个,考查知识点80多个,试题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学科特点非常明显。如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金属与矿物、水与溶液的有关知识、微粒构成物质、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等基本的实验技能、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简单化学计算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现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三)侧重实验与探究,引导“做实验”
试卷中实验与探究的试题多(8个)、分值高(20分)、考查面广、区分度好。如1、3、5、11、14、28、30、35小题,这些题不但考查了同学们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收集氧气、溶液pH的测定、取用液体、稀释浓硫酸、添加试剂等基本实验操作水平,还考查了鉴别与除杂、实验方案设计、对实验结论的分析判断等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30小题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若向试管中加入的盐酸过多,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和35小题中“冲洗试管时出现深绿色溶液”的设计,命题的素材源自亲自“做实验”的体验,适当渗透了“做实验”提高得分率的思想,这对新授课、复习课重视学生“做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四)注重能力,突出学科素养
1.借助图表,考查学生信息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
图像(装置、操作、模型、流程等)、表格具有直观、形象、信息多、容量大等特点,需要在拥有厚实的学科素养基础上,结合认真观察、细心梳理、缜密思考,才能去伪存真、正确解答。2015年化学部分有14个图表。第3、14、28、30小题涉及到实验操作、实验装置或实验过程,考查考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操作等的准确理解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第7题通过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坐标图,考查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物质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等的相互关系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第31题通过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考查学生从复杂的知识网络中提炼关键点、寻找突破口合理判断推理的能力;第36题利用实验过程得到数据列成表格,考查考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2增加简答分量,突出考查准确运用化学语言的能力
2015年的卷Ⅱ(非选择题)中,需要推敲、斟酌后再作答的空比往年有所增加。如,28小题(3)“实验结束后从试管和烧杯中各取10mL水,分别加入等量肥皂水,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首先要判断出试管和烧杯中各是什么水,然后再考虑谁会与肥皂水发生反应、出现什么现象才能落笔作答。再如35小题问题二中“MnO2与BaCO3、Mg(OH)2、Fe2O3、P2O5、Cu中的某一种物质组成最相近,理由是____”,首先要分析Mn02的组成特点,然后再一一分析给出的几种物质的组成特点,从中找出最相近的物质进行比对,才能说出理由;[反思提高]“清除试管内壁附着的难溶物的思路是:先__”,需要认真回顾该探究活动的过程,细致梳理探究过程中蕴含的化学原理,才能得到正确思路。还有29小题(3)、(5)和30小题(1)、(3)等都要求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视角分析、思考、推理、判断,组织好化学语言,才能准确表达出来。
(五)关注生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
从表2可以看出,有12道小题的命题素材特别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和生产实际,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STSE”教育和“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这些试题有助于大家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生活品位和科学素养。
二、典型试题剖析
[试题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通常使用的是
A.硫 B.木炭 C.红磷 D.蜡烛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2个一级主题中“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地球周围的空气”2个二级主题。内容为教科书中非常重要、同学们也非常熟悉的“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体积分数)”实验(图1)。红磷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P从固体,使广口瓶内压强减小,充分冷却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广口瓶,测定进入广口瓶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若用硫,则在消耗氧气的同时生成二氧化硫,将水换成碱液理论上也可达到测定的目的,因为生成的气体被碱液吸收后,进入瓶内液体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若使用木炭、蜡烛则会存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产生一氧化碳,即使用碱液也只能吸收二氧化碳,故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会存在较大误差。实际上,含碳物质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很不彻底,如木炭燃烧需要的最低含氧量为14%、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含氧量为16%,同时还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其体积分数在2%左右),结果会导致测定数据误差较大,所以不应选择燃碳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而使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仅实验原理符合科学性,而且耗氧较为彻底(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在5%左右)。本题答案为C。
答题情况剖析:本题作为第1题出现,命题者希望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作答,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感受,尽快树立答题信心,顺利进入答题状态。实际上本题得分率仅为72%,错选B的高达13%,错选D的也接近10%。这样的结果出乎意料,剖析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审清“通常”这个关键词;二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实验学的不好,这和教师做演示实验少有很大关系;三是盲目钻题海,忽略了对基本实验的研究与思考。
启示:首先要重视教科书中的实验,改变“讲实验”习惯,实实在在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其次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如对在开放、密闭环境下碳燃烧得到产物的不同,不能只是在预防煤气中毒、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时候考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量变引起质变”学科思想的应用。三是要注意学习,克服定势思维,及时反思自己或别人的教学是否是科学的、完美的。
答题情况剖析:虽说这是一道经典考题,看似简单,可是学生得分率依旧不高,只有52%,C选项错选比例最大,高达27%,其次是13%的学生错选B。究其原因,一是混淆宏观与微观的表述;二是没弄懂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和联系;三是分不清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微观表征。
启示:一是新授课要细嚼慢咽,因为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不好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往往会成为部分学生学习的分水岭,教学时,一定不能赶进度、夹生饭,要多给学生回味、思考、总结的时间,把基础夯实。二是对枯燥、抽象、理论性强的课题,要结合学校、学生、自己的实际,研究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改变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获得感。三是重视往年的经典题,对于区分度好的知识点,需要自己变式组合、适当创新、巧妙设问编制适合自己学生的习题,达到举一反三、灵活掌握、准确作答的目的。
[试题7]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到《课标》要求的8个必做基础实验中的3个。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陸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酸、碱的化学性质。(1)的素材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中[实验步骤5]和[问题与交流],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结论的理解。向盛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中加水,氢氧化钙溶于水,是物理性质;然后加入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会变红,是化学性质;再加入稀盐酸后,由于氢氧化钙与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所以红色会褪去,是化学性质。(2)的素材来源于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操作细节的体验。实验中,铁丝下端的火柴快燃尽时,铁丝的温度最高,此时铁丝更容易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会有高温熔融物溅落,如果直接接触瓶底,将会使瓶底炸裂,故需要在集气瓶内放少量水。(3)的素材来源于学生实验活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主要考查学生对错误操作可能引起后果的预判和体验。盐酸与石灰石反应会产生大量泡沫,一般加入盐酸的体积不应高于试管体积的1/3,若向试管内加入的盐酸过多,大量的泡沫会携带盐酸溢出试管。
参考答案:(1)能与酚酞(指示剂)作用(或溶液呈碱性);能与稀盐酸(酸)反应;(2)火柴快燃尽(或铁丝红热);防止集气瓶炸裂;(3)液体溢出试管。
答题情况剖析:本题零分率高达30%。(1)典型错误:①写成物理性质“能溶于水”、“溶解放热”等;②写成氧化钙的性质“能与水反应”等;③错写成“遇酚酞(指示剂)变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有气泡、有沉淀)”等;④“中和”、“酚酞”中出现错别字;⑤只写“碱”不写“性”、只写“酚酞”不写“反应”、只写“盐酸“不写“反应”等。出错原因:一是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相混淆;二是未认真审题,没有弄清题目的要求是什么,盲目作答;三是基本功不扎实,如对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化学反应的现象、常见物质的名称等掌握的不到位。(2)第一空典型错误:①(火柴)燃烧到铁丝处、火柴充分燃烧、火柴燃烧、火柴燃尽、火柴熄灭、火柴只剩下火星等;②铁丝被引燃、铁丝燃烧、只写“红热”等。出错原因:一是没做过实验,或做实验,但只是看热闹、记现象、背操作,不重视实验操作的细节,不知道实验成功的关键点或失败的原因;二是未能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不知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2)第二空典型错误:①防止集气瓶爆炸;②将集气瓶写成试管、广口瓶、细口瓶、烧瓶、烧杯等;③吸收有毒气体。出错原因:一是对玻璃仪器受热或温度骤变导致的“炸裂”,与气体在有限空间内,由于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热量或其他方式导致温度骤升引起的“爆炸”混淆;二是没有审清题意,只靠定势思维答题,或是没有掌握仪器名称。(3)得分率最低,这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自做过该实验有关,典型错误:①反应速率快,不易收集;②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纯(混有氯化氢);③其他还有浪费药品资源、腐蚀胶塞、反应时间长、生成的二氧化碳多、胶塞喷出等。出错原因:一是把盐酸的用量与盐酸的浓度混淆,反应的速率主要与盐酸的浓度有关,而与用量无关;二是学生做实验不够,只能凭“想象”答题;三是受平时“类似题目”影响,形成思维定势答题。
启示:一是重视实验,一定给学生机会把八个基础学生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并给出时间交流、分析;二是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学会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科学地观察、思考、分析,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做?知道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三是借鉴教科书的习题、实验等自主设计实验及实验习题;四是无论教师演示实验还是表述实验时,都要规范、严谨、科学,避免随意性,防止误导学生。
[试题31]A~I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如图5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为____。
(2)A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
(3)上述转化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只写一个)____。
试题分析:本题特点可以用一少三多来概括。一少是指题干信息少,只有“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一条;一多是涉及到物质多,本题转化图中有9种物质,包含在常见的酸、碱、盐、氧化物之中,加上分析推理过程涉及到的物质多达15种;二多是反应多,转化图中有4个化学反应,推理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多达14个;三多是答案多,反应①至少有2种可能性,反应③至少有10种可能性。试题考查了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常见物质氢氧化钙的用途、化学反应基本类型、重要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重要化学内容。对学生的读图能力、知识归纳应用能力、网络构建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进行了很好地考查。通常可以推断出A物质是Ca(OH)2,那么B物质既可以是Na2CO3,也可以是K2CO3,G物质既可以是HCl也可以是H2SO4、SO2、SO3、HNO3等。若把A推断为Na2CO3,B可以是微溶于水的CaSO4,D就可以是Na2真SO4真,那么G是Ba(OH)2也符合题意。本题思维容量大、开放性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
答题情况剖析:(1)典型错误还是化学式书写不规范,以及写成名称的。原因是基本功不扎实,未审清题目的要求。(2)典型错误是与纯碱、火碱或其他物质的用途混淆,还有的写成作燃料、供给呼吸等。主要原因是未能推出此物质,而答成了其他物质的用途。(3)典型错误有错答其他反应类型、写错别字或只写置换、画蛇添足写多种反应类型等。(4)典型错误是判断错误、不配平、化学式书写错误等。(3)、(4)错误主要原因:一是化学素养不够,规范作答意识不强;二是未能推出相关的物质及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只能靠“蒙”来答题。本题零分率高达42%,反映出我省初中教学实际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低、化学素养低,遇到抽象的、思维量大的、有难度的题有畏难情绪、缺少信心。
启示:一是多给学生提问题、交流、探究、自我梳理反思的时间,提高学生分析、表述、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多给学生“做”实验的机会,通过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实验与探究,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提升各种能力。
三、2016年化学中考备考建议
(一)多做实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本篇文章出现最多的词语之一是“做实验”。如图6所示,如果做了有关实验,学生对旋钮A、B、C分别有什么作用,很自然就能做到了然于心,否则看到类似的图,往往是一头雾水,影响作答准确率。再如,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称量3g氯化钠,称量时,不可能将氯化钠取的恰到好处,当只差少量氯化钠时,怎么办?如果没有称量一定质量粉末状固体药品的体验,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如做过类似实验,学生自然就会懂得应该“用左手轻敲右手腕部,使少量药品掉下,直到达到所需要的质量”。“做实验”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需要教师演示的实验,不能用录像、更不能用动画代替;二是学生分组实验,最好能到实验室去完成。有的学校在实验教学上已作出创新,如成安二中利用中午、课外活动等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到实验室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这样做,毫无疑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探究能力、学习精神、科学态度等会跃上新层次。
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夯实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独有的仪器美、过程美、现象美、学科思想方法美……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提高实验技能和思考、分析、探究、创新等能力,自然也会提高中考成绩。
(二)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如果采用大容量、快节奏、赶进度,一定会存在囫囵吞枣、夹生饭现象,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地形成过程、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重视考试分析,提高学习针对性
在我省各地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个新问题是很多学校考试频率逐年增加,有的学校在复习阶段甚至天天检测。大运动量的训练,往往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及时梳理、总结和内化。建议学校、教师合理安排考试次数,重视对考试后试题、试卷的分析。一是结合学生整体作答情况,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规划好下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二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近一阶段学习、考试中暴露的问题,如化学知识缺漏、原理不清、思维缺陷、解题规范、审题习惯、心理素质等等,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解题障碍;三是对学生出错率高的试题,应再改编试题,通过变式训练、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技能,理解思想方法,拓宽解题思路,提升应变能力,提高学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