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初探

2016-04-29郭丽昀

摘要: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和保证,而概念教学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建构,更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索概念教学策略,从引入、深化到掌握,立足概念、拓宽思路、因势利导,努力营造自然流畅、水到渠成的教学过程,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概括能力蕴含其中。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引入;深化;掌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69-03

物理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大量的实践将研究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剔除,抽象出共性的、普遍的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它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大量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物理概念是掌握物理规律(包括定理、定律和公式等)的基础和运用物理规律的保障,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概念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物理教学的成败。如何让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能够自然流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我探究的方向。下面就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了解概念引入的目的、意义及作用,从而顺利地建构起正确的概念,这对于学生把握要点和深入理解有着积极而直接的影响。

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概念引入的目的和作用。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及概念的作用,才能为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对于“速度”这个概念,教材在前一节已经介绍了物体的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引导学生注意到不同的运动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的多少不同,有的物体运动的路程多(如飞驰的列车),有的物体运动的路程少(如爬行的蜗牛),即它们运动的快慢不同。为了区分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再比较女子百米赛跑的冠军某次的参赛速度和男子马拉松冠军的某次的参赛速度(路程、时间均不同),加深学生对概念意义、作用的理解。事实证明,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概念引入的背景和物理意义,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而这一点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比热容”这一概念。(在下文的引入方法中会列举)

其次要注意概念引入的方法。引入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概念,结合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的不同学情及认知水平,应该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

(一)故事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小故事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概念教学同样适用。

例如,在学习“电流”时,从富兰克林放风筝的故事引入,既可以增加趣味性,又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在具体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模拟电流的形成),还可以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安全用电”埋下伏笔。

(二)情境植入

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广泛存在,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教学中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掘、归纳、总结、提炼,不仅贴近学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感受到逐步形成“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

在“惯性”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例如在汽车突然启动、急刹车时人分别会向后仰和向前栽等,发现其中的共性,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最终提炼出惯性的概念。

(三)创设情境

对一些学生比较生疏或不易理解的概念可以创设情境,利用演示或分组实验进行突破。

例如,在“比热容”的教学中,什么是物质的吸热能力?怎样说明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吸热能力?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述,那显然是苍白而单薄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借助演示实验“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质量、初温相同的煤油和水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

(四)形象类比

适用于一些比较抽象、生活中接触不到或不易观察的概念,利用既与其相似又为学生所熟知的概念进行形象类比。

例如,“电压”这一概念就比较抽象,而“水压”却是学生熟知并易于感受的;且与“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相似的“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也是为学生所熟知的。在教学中,可借助水压与水流来说明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了解电压的概念。这样就把陌生而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熟悉且形象的概念,降低了思维的梯度,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概念引入的方法还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加深引入新概念,由逻辑推理引入概念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引入方法。

二、概念的深化

旨在揭示概念的本质,全面准确地掌握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把握概念的本质,才能牢固地掌握概念。上述的引入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还需要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即实现由感知到理解的跨越。这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又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在概念教学中,常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思维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

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可以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①手提水桶;②马拉车;③脚踢足球;④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进一步引导手提桶时手也感觉到向下的拉力,脚踢足球时脚也感到疼等,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最终明确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但这两个物体之间一旦发生作用——产生力,这种作用一定是相互的——力的相互作用。因此,有力发生时,每一个物体都既施力同时又受力。

三、概念的掌握

通过练习巩固,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清晰、不完整、不深刻的,并且容易与已有的旧的概念发生混淆,甚至与原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交织。这就需要通过有关的练习,在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纠正、完善,最终巩固加深概念。

例如,学习“弹力”和“摩擦力”这两个概念后,可以设疑:物体相互接触一定有弹力吗?两物体间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吗?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生活中常常听到“摩擦阻力”的说法)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弹力”。而摩擦力必须是两物体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会产生的。设计活动“比比谁更快”,让学生亲历并体会出行走需要依靠摩擦力,得出摩擦力也可以是使物体运动的动力的结论。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达到巩固加深概念的目的。

总之,物理概念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和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的主线,而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与掌握则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循序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具体的掌握情况,不断的补充与修正,才能更好地完成概念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朱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