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思维导图,提高英语语法复习效率

2016-04-29卢霞

摘要:目前英语课堂语法复习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重单句,轻整体;重知识,轻能力;重能力,轻知识等,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语法规则,掌握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思维导图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在语法复习中借力于思维导图,可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英语;语法复习;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39-03

一、思维导图及其运用于语法复习的必要性

语法复习是高三第一轮复习的重点,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导致不少学生不能将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法复习效率?古人云:借力者强,智者借力而行。《荀子·劝学》也指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君子之所以高出一般,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教学实践证明,借力于思维导图这一有效工具能帮助学生主动地进行语法知识的整体建构,进行语法知识的整理,把原来肤浅、零碎的知识引向深刻、完整,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早在1971年提出的一种记笔记和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它具有形象、直观、层次性强等特点。作为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有效地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帮助学习者更直观地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

二、借力于思维导图,提高语法复习效率的方法

在语法复习中,教师要敢于从填鸭式知识讲授的“骆驼”角色转变为敢于挑战的“狮子”教师,化身为“孩童”教师,从“孩童”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会“孩童”策略(尼采,1884/1967),把学生当成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借助思维导图,以教材文本、语法项目和具体语境等为载体,帮助学生构建语法知识体系,激发发散思维,强化思考能力。

(一)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增加语法知识量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列出这样一个等式:“技能或技巧+知识=能力”。相关研究也表明,能力是建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量的知识与技能,能力是无法形成和发展的。故在语法复习中教师要增加学生语法知识量,把语法知识复习融入到文本复习中,以教材为载体,有意识地借力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模块四第一单元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PSAs are often run for free.and are often meant to educate people about health.safety,or any other problem that affects public welfare.对学生而言,掌握句中be meant to do“旨在、目的是”的意思难度不大,但关于mean to do与mean doing及其一系列类似短语间的意思差别,虽然不少学生能零星说出一些,但未形成有效知识网络。如果在讲解时,直接在PPT上把一系列的搭配打印出来,那势必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导致学习无助感增强。所以,在复习时,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增加语法知识量,如下图:

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对这类短语一目了然,而且在头脑中有效地建立起语法知识框架。所以,在语法复习中,教师有必要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以教材里的语言现象为载体,以对语言现象的总结归纳为原则,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输入为目的,再配以适量的巩固训练,借力思维导图,增加语法知识量,拓展学生思维的维度和空间。当然,不管是语法知识的横向归纳,还是纵向总结,教师都应注意一个“度”,既不能浅尝即止,也不能贪多求难。

(二)以语法项目为载体,构建语法知识网络

《英语课程标准》中把语法项目分为24类考点,其实24个语法项目就是围绕两条主线:词和句子。词涉及到名词、代词、冠词、数词、介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和构词法;句子涉及到句子种类、句子成分、简单句、主谓一致、并列句、主从复合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间接引语、省略、倒装、强调、虚拟语气。这样的分类有助于学生构建一个基本的语法知识框架。

但光有框架是远远不够的,每个项目下面还有不少考点需要学生识记。教师应借助于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语法项目复习时,以每个项目为出发点,以具体考点为枝叶,帮助学生丰富语法项目框架,而不是直接灌输给他们。教育家卢梭曾强调,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如在进行名词性从句的复习时,教师可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建立如下框架:

Krashen在1995年指出,当学习者学习信心增强时,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性和理解性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通过思维导图的归纳,教师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一张语法知识的大网,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使其在碰到考题或与他人交际时,不再因“头脑空空”感到茫然。

(三)以具体语境为载体,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高中三年里,语法讲得详细到位,可在考试时学生恰恰是在考查语法的单选题上得分率偏低!究其原因,并非学生语法知识不懂,而是缺乏在语境中灵活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法教学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语法知识转换为语法运用技能。美国语言学家Douglas Brown(1994)指出:语法教学要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所以教师应创造一定的语境,把对语法知识的讲解转换成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内化语法规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完善语言输入至语言输出的学习流程。例如:

Christmas is a Christian holy day usually celebrated on Dec 25th__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A.in favor of B.in honour of

C.in terms of D.in case of

因为词组in+n.+of属于高频考点,掌握该类短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使句子简洁、生动,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但该类搭配短语很多,且通过基础年级的学习,不少学生已有一定量的积累,故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当作生长点,帮助学生构建或完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可以先借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类似的短语,打开深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知识的源泉。如下图:

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对in+n.+of短语一目了然,而且在思维导图帮助之下,学生头脑中有效地建立起语法知识框架。然后,教师再设计适当的语境(如下),以利于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加以运用。Krashen(1981)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只有当学习者接受到的是可理解的、有意义的信息输入时,而非死记硬背语法词汇时,才能真正习得语言。

Last week.we held a party.recalling all the stories drifting in our heart in memory nf our college years,which could never come back again.Michael,our monitor,always got too far in advance of us.There were also various scholarships for students in need of financial aid.Professor Chen was in charge of the yearly concert in aid of the needy.Before our graduation,the bridge to the library was in danger of collapse.In case of emergency.it is said to be removed the next year.

总之,思维导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搭建支架。若教师能在语法复习中大胆借力于思维导图,定能摆脱目前的语法教学困境,切实提升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责任编辑 闫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