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初中语文教掌的审美灵性
2016-04-29李润平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关读、遵路、入境、悟文、明理、仿写等路径,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情感美,体察其文思美,理解其意蕴美,挖掘其语言美,明悟其神韵美,借鉴其文学美,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学;灵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31-03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文本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美感,是作者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评价的固化,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蕴含着美质。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这些审美因素,并加以挖掘利用,消除学生接受心理上的疲劳感、痛苦感,让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便会产生良好的美感效应,大大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活初中语文教学的灵性,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美读——让学生感受情感美
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朗读变无声的书面语言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使那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站立起来,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氛围,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与心灵深处的启迪。
如,朗读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学生感受到作品所描写的恬淡明丽的春景:“春草”鲜美,“春花”明艳,“春风”和煦,“春雨”迷潆,“春天的人们”充满活力,无处不美。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提醒学生融进自身关于“春”的体验,把课文描述的“春之美”和自己感知的“春之美”融为一体,以自己的感觉和知觉将作品中空白填补起来,使脑中图景清晰起来,把书中的无我之境想象成有我之境,使外物与内情相融合,并通过声音立体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美的感受、美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本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提笔成文时,需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纵横捭阖,各极其度,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能开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艺术匠心及美学趣味。
如林海音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始终被浓浓的亲情所笼罩,父子情、兄弟情、师生情……时时萦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并贯穿始终。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围绕“爸爸爱花”展开的,这是主线。文章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中间写爸爸爱花、护花,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点明爸爸的花儿落了,暗示爸爸已不在人间,自始至终用“爸爸的花儿”做线索,连缀故事,点明主题。另一条线索是围绕“毕业典礼”展开的,这是副线。小说围绕“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这三个场景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全文采用插叙的手法,时而是眼前,时而是回忆,将眼前的场景和由场景而引出的回忆交错进行,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这两条线索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在讲析时,我带领学生缘文寻路,依文探路,因文遵路,对学生进行思路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美文的深层里去,使学生在波澜变化中感受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获得一种“文章似山不喜平”的审美感受。
三、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入境,就是从分析作品的形象构成入手,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帮助学生在创造性阅读中深入把握作品的审美内涵,领悟空灵含蓄的文学形象所蕴藉的艺术美的真义。
例如,《百合花》所塑造的那个可爱可敬的无名小通讯员的形象,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他在女同志面前那样拘谨、腼腆,送“我”去前沿包扎所,总跟“我”隔开丈把远;当“我”故意面对面挨他坐下,他是那样张惶、局促,“像身边埋下了一颗炸弹”,“脸涨得像关公”,显示了他的稚嫩、淳朴,犹如璞玉浑金;他在枪筒上插上一簇野菊花,塞过两只干馍给我“开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同志的深情;他迂讷木言,未借到被子时埋怨群众“死封建”,而后了解到那床印着百合花的新棉被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时,便懊悔不已,深刻自责错怪了群众,表现了他的率真、至诚和高度阶级觉悟;为了掩护抬担架的民工,他机敏地叫大家“快趴下!”随即迅速扑在冒烟乱转的手榴弹上,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赤纯的心灵进射出共产主义精神的火花。我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理解人物典型的本质,对艺术形象作出具体的审美评价,从而开启良心,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学生对人物形象美、社会生活美的深刻认识,会转化为他们加强品行修养,推动行为自我的强大内驱力、原动力。
四、悟文——让学生挖掘语言美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词句,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作者写景物连用四个“白”:“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世界”、“洁白的小褂”,反复渲染,一幅幽静高远、色彩优美的夜景呈现在面前,作者用“白”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受,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我引导学生体味作者苦心经营的关键词语,可使学生领略作者遣词用字的匠心所在。
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儿童的视角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地描写了儿童乐园般百草园,再现了百草园的趣味无穷及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全文是很精彩的一笔,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作者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明丽,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在这里,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词的贴切与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名篇中汲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明理——让学生明悟神韵美
课堂中的“理”是认知教育的深化。所谓寓教于理,就是通过人物、景物、图画的赏析,让学生在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有体会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从而受到教育。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要不断地启发学生认识已经感知的形象意义,体会已有的感情所包含的思想,使之将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思想受到“教化”,进而从“感文”发展到“感心”的高级阶段。这种“明理”的升华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审美教育之中。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意境优美,气势宏伟,读来琅琅上口;结构凝炼,环环相扣;虚实、骈散结合,节奏鲜明,这一切给认知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者由叙事入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人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三种情感,一种是“以物喜”,一种是“以物悲”,这两种情感作者持否定态度,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感才是作者肯定并极力褒奖的,作者也希望他的友人有这样的旷达胸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作为规箴友人战胜仕途的不顺,仅停留于超然物外的豁达是肤浅的。于是卒章显志,作者从“民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以展示律人律己的政治抱负。文章言辞中肯,入情人理,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逐步完善其人格。
六、仿写——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如学了海明威的小说《斗鲨》以后,我让学生给“老人”写颁奖辞,于是,学生依“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辞”仿写如下:
生1:他是一位敢与海中霸王鲨鱼搏斗的硬汉,勇士的化身。他拥有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圣地亚哥!
生2:他,面对海上的恶劣环境,坦然一笑;面对鲨鱼的屡次进攻,勇于拼搏;面对对手偌大的身躯,机智勇敢。经过八十多天的艰难抗击,他终于击败了鲨鱼。此时,我只想对那个勇敢的人说:“圣地亚哥,你是最棒的!今天那火红的太阳,为你而升起!”
生3:圣地亚哥,一个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意志。他在困难面前永不言弃,在失败面前从不低头,在危险面前镇定从容,在生活面前微笑面对。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精神,让他成为一个胜者,一个强者,一个硬汉!
生4:鲨鱼是海上的霸王,老人是生活的强者。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敢于同鲨鱼殊死搏斗,在搏击中充分享受胜利的欢乐,体现自我的尊严,彰显生命的价值。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有责任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美的心弦,让其自觉地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责任编辑 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