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课堂生成”是教师重要的素养
2016-04-29代辉
摘要: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流畅并不是优质课堂的评价标准。相反,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旁逸斜出,超出教师课前预设的情况。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抓住并演绎这种“课堂生成”是一种教育智慧,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生成;智慧;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29-02
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一位老师讲“爱情”这一主题。授课过程中,她先让学生表演了以“早恋”为话题的心理剧,然后在活动结束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高中生可以谈恋爱吗?也许是因为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显得有些着急,一再煽动学生举手。终于,一个男生慢慢举起了手,老师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走向他,急切地期待这个男生的回答。
“我认为,高中生可以谈恋爱。因为爱情也可以成为一种动力,彼此温暖、相互鼓励。”男生的回答刚刚结束,老师期待的目光瞬间黯淡下来,马上转身问全体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那个男孩手足无措地站了一会儿,见没有人理自己,只好慢慢坐下。这时候,一个女生站起来回答:“我认为不能谈恋爱,那样会影响学习。”老师的脸一下子变得灿烂无比,一边夸赞女生思考认真,一边兴奋地回应说:“太好了,你说得很对,一定代表了大多数同学的意见。”顺理成章,她的课很快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两个学生回答了同一个问题,只是因为答案不一样,就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很显然,那个男生的回答偏离了老师课前的预设,也许在老师的备课本上,学生的回答只能是那个女生的答案。
其实,这两个学生的回答不存在对与错,也无所谓好不好。女生的回答固然符合老师的预设,可以让老师顺利进入新的教学环节,但是这种毫无波澜的“顺利”也会让课堂少了许多生机。那个男生的回答虽然偏离了老师的预设,但有可能是一个绝妙的生成。如果老师能够问一句:“你觉得怎样才能让爱情变为动力呢?”并以此为新的讨论点,引导学生理智应对该来或不该来的爱情,兴许能够收获另一种更加鲜活的精彩。
在课堂上,类似的现象很常见。一般来说,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都会让学生讨论回答,并极力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倘若提问了三四个学生后,仍然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通常老师就会下死力气把学生拽到自己的预设上来。这种对课堂预设的顽固坚守,对学生思维的强拉硬拽,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浇灭了学生的激情,还毁掉了课堂的生成之美。
那么,为什么有的老师那么看重课堂的预设呢?
首先,缺乏真正的学生主体意识。虽然实行新课改多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再被强调,却一直停留在“喊”的层面。喊在嘴上容易,落实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在教学的细节上,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就应该真正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每一种回答。前面提到的这位教师,对女生的“热”与对男生的“冷”,恰恰反映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为了教学而教学的狭隘教学观。兴许在这些老师的心里,成功完成课堂展示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课堂上受了什么样的委屈和伤害,都可以忽略不计,都可以看成为了课堂成功而做的必要付出。
其次,缺少应对生成的教育智慧。有的教师把教学当成了一项技术活,把每一节课看成一道固定的程序,只要是把课准备好了,那么就必须一条道走下来。这种一味遵守“备课”预设的做法,一方面说明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一个备课本用几年甚至十几年不作改变,不管学生怎样变化,老师的教学设计总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底蕴不足,不读书、不学习,心里装的就是备课本里的那些话,一旦学生的回答出了“意外”,老师就会万分紧张、无言以对,自然就要把学生拽回自己的预设中来。总而言之,教师思想上的懒惰与学习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智慧的贫瘠与匮乏,这样的教师自然无法应对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
再次,缺少新理念下的教学观。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应该是预设的也应该是生成的,并且后者更为重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课堂目标的达成需要预设,但并不是单一的、串联型的线性锁链,而应该是多维的、并联式的框架结构,即对一个目标的达成,要从多个角度尽可能预设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就某一个方面给出细致而唯一的答案;另一方面,课堂的生动性需要生成,一节有活力、有碰撞的思维课堂,必定是不断生成、不断丰富、不断提供课堂动力的课堂,这不仅是新课堂的需要,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如果说,预设是课堂的枝桠,生成则是课堂的绿叶。没有了绿叶,课堂不仅会单调无景,也可能会枯萎凋零,而不可能开花结果。
我们说,没有预设,教学就会失去方向,这样的课堂是不负责任、不科学的课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预设是重要的、必须的,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和基础。但是,仅有预设,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狭隘和灌输就会成为课堂的主色调。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在预设的前提下,课堂上的那些美好的“生成”,因为只有它可以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由此,对一个教师来说,能够抓住并演绎好课堂里的生成,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教育素养。
[责任编辑 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