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学校社会衔接 提高管理教育效能

2016-04-29张玲玲冯荣光

摘要:站在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高度,作为教育机构(如教育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各级学校)的管理者和社会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等)的管理者,应根据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各地、各单位、各学校的具体实际,建立行之有效的衔接、沟通机制,学习并创新现代管理教育理论,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尊重、信任和赞赏的理念去实施组织、管理和指挥工作,以提高组织管理效能,在改革和建设的大业中,创造新绩效。

关键词: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管理教育;现代理念;组织管理;提高效能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05-03

在全国上下凝心聚力迎来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深化改革大业,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单位的管理教育工作,应该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沟通机制,形成合力;应该运用尊重、信任、赞赏等现代管理理念,俯下身子、深入基层,领导工作转作风,人民群众得实惠,深入改革迈大步,绿色崛起上水平。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在充分了解学校教育背景的基础上,要做到“三视三问”: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我们要真正做到“为民服务在一线,排忧解难下基层。”把人民挺在前面,深化改革就所向披靡。

一、尊重,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氛围

人生是一个完整的漫长的实践过程。人生的各个阶段呈现其各自不同的特征。一个人走出家门跨进校门,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奠定最初的基础;他(她)完成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我国现阶段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高中教育的普及也日益推上日程)后,走进社会,将学校中所学运用于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亦即其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又是此前学校所受教育的自然延续。学校和社会部门为每一个人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义。这个基本要义的基本体现,就在于对于每一个人的尊重。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命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每一个在学校就读的学生,每一个从事其职业的工作者都毫无例外。我们的学校和社会组织的管理者要尊重其管理对象。这不仅是管理工作客观的和根本的需要,而且每一个管理者要在其主观世界中深刻意识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一份浓浓的关爱。管理者不能把被管理者作为可任意驱使和摆布的棋子,而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被管理者的人生价值,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尊重意愿,尊重每一个人之间的差异,切实为他们提供全面健康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人格是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是人们最基本的尊严内涵。学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并进一步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帮助和指导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与此相衔接的是,社会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等)要切实尊重职工群众的人格。这种尊重应表现在管理者的工作目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各个方面。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要建立在方便群众、有益于群众上面,即使是组织领导大家去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使是一项需要提出十分严格要求的任务,也必须首先考虑到安全操作,节省体力和精力,为开展工作提供方便。对群众的态度要热诚、亲切、关怀和包容。我们的管理者,只有充分地尊重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上下同德,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把工作干得更好。

只要是出于公心,像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那么,当学校领导和教师放下身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及其合理要求;当社会单位的管理者,倾听和尊重群众的意见要求,就会从内心深处领悟到,广大学生是要把学习搞好的,广大群众是要把工作做好的。这个根本点和管理者对于事业的崇高追求是一致的。只是人多主意多,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提出具体的见解而已。尊重群众的意愿,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去考虑和分析群众的每一条每一项提议,切不可心烦气躁,更不可草率处之。如果那样,就会伤了群众的心,影响工作积极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管理工作禁忌主观武断、盲目蛮干、脱离实际、远离群众的弊病。管理者要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鼓励群众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把事情想得更周到,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圆满。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切实倡导“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理念。同样,在社会单位中,尊重群众的个体差异是管理工作者必须注意的一项重要原则。单位里的各位同志,不是规格型号相同的机件,而是具有个性有血有肉的人。基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以及个人经历(例如所受学校教育的背景)的不同,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群众都会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兴趣、爱好、智能、特长、个人需求不会一样。另外,人们的形体、相貌也不相同,我们都应该以尊重的目光去对待,力避嘲讽、挖苦或歧视。作为一位管理工作者,任何时候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待人,要使我们的工作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推动工作任务顺利开展。

二、信任,搭建被管理者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平台

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信任是一种美好的情怀。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学校,施教者要在充分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信任每一个受教者(学生),将学校搭建成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良性互动,以取得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之效。在社会单位中,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和群众之间,同志与同志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应保持互相信任的状态。从宏观上讲,只有相信群众,才能更好地依靠群众。可以设想,我们对同志不信任,怎么能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去办呢?所以,作为一位管理工作者,信任群众,就要事事依靠群众,有效地组织群众形成团队,团结合作地去干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信任群众就要放手把主动权交给群众,积极为每位职工群众搭建活动的平台。

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积极主动和全面的发展;信任群众,让群众切实在工作中当主角。这就是学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单位不断提高工作效益的不竭动力。毋庸讳言,在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受到应试教育的顽固影响,校长和教师中的许多人,热衷于题海战术,习惯于填鸭硬灌,一切围绕考点,一切纠结于分数,将学生教成应考机器,遑论信任?遑论积极主动和全面发展?!在单位,领导者往往出于好心,事事都自我指挥,包办代办,生怕工作中出了毛病,总不愿或不能把群众真正放到主角的位置上。其实,领导包办代替,独断独行,工作才最容易出毛病。总之,领导者只有善于识别、推出有才能的群众,让他们当主角,唱大戏,工作才有活力,才能挖掘出群众中巨大的潜能。

信任学生,信任群众,领导要当好参谋,搞好服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在单位的各项工作上导演出一幕幕生动、活泼、精彩、高效的活剧来。信任学生,信任群众,领导不可以浮在上边,游离于群众之外,而是要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领导只有把身段降下来,深入基层,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领导要善于搭建让群众展示的舞台,让群众的潜能得以很好地发挥。

三、赞赏,点亮学生和群众智慧的火花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愿意得到校长和老师的关注和赞许;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每个员工都希望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赏。所以“赞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现代管理的模式。许多单位在文明生产、绿色创业、群众培训大量工作中,用赞赏的理念指挥工作,取得了令人感动的业绩。

在运用“赞赏”的方式鼓励教育群众时,只有做好选准典型、抓住机会、普遍推进几个方面的工作,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典型人与事是单位行动的标杆,是令其他同志向往的目标,是推动工作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抓好树典型的工作。比如全国性的,或者是各系统都有评“十佳”“年度人物”等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赞赏”也需要抓住机会,或者说要积极寻找瞬息万变的机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赞赏就失去了作用。例如,普通的群众很难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需要我们在平凡之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旦发现群众做出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舍己为公、见义勇为等方面的或大或小甚至是点滴事情,应抓紧机会,立即赞赏。机会稍纵即逝,必须抓住、抓紧。

“赞赏”要注意到全面性,要普遍地推进。每个员工都有各自的特长,都会有闪光之处。不能使“赞赏”成为单位某几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专利。管理者要用弹钢琴的方法,全盘兼顾,调动激励各个方面乃至每个人的积极性。

“赞赏”管理教育的方式,往往像一条导火索。赞赏激励积极性,积极性引发出智慧和能力,智慧和能力产生创造的灵感,创造可以实现工作任务的突飞猛进。赞赏是调动积极性的法宝,是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总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展开,随着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逐步落实,随着和谐社会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构建和日益完善,国家公民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也将成为现代生活的发展趋向。站在这样的高度,为学校和社会单位的管理者提出了值得深长而思之的重要课题。现代管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校要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单位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切实和出色地去完成工作任务;要把注重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贯穿在领导、组织指挥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为广大群众谋福祉,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群众,信任群众,赞赏群众,是管理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才能做出新成绩。尊重像船,信任像帆,赞赏像风。赞赏之风鼓起信任的帆,船定将驶向胜利的彼岸。

[责任编辑 李经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