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讲,做能说会道小宝宝
2016-04-29徐小东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根深蒂固、影响至今的传统: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例如推崇的神童,大多都是学习书面语的佼佼者,一般都是用识字量多少、能背多少诗词来衡量。
西方则非常重视说话的传统。在西方,演讲从公元前便备受重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便是专讲演讲艺术的。到了中世纪,演说被列为“七艺”之一。18世纪,坎普贝尔的《演说学讲义》被许多国家作为训练说话的教材使用。这种传统让西方人十分重视儿童的口语发展。
当今社会,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方崇尚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肢体感染力也渐渐得到了我们的认同和重视。我个人也非常认同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在宝宝学会说话以后,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并帮助宝宝向“能说”的方向发展。
“能说”的培养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词汇的掌握与丰富程度,二是思维的开拓与活跃程度,三是关注面的广度。
宝宝两岁半以后,日常生活用语已经基本掌握,这时可以进入语言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包括帮助婴幼儿发展完整句子,丰富词汇量。如宝宝说:“狗狗跑。”成人可以接着说:“对,狗狗跑远了。”这时绘本可以成为帮助宝宝丰富和扩大词汇量的好帮手。因为绘本中的许多场景和描绘方式在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它为宝宝开拓了一片语言学习的新天地。
语言学习进入第三阶段的标志是表达能力的提高,从复述开始,渐渐学着讲述、对话聊天,直至有目的的表达。
女儿桔子3岁半以后,对描述性的形容词很感兴趣。她会在上学的路上,将在iPad上学的“时间篇章”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和“一周有几天”的解说词一字不差地复述一遍;在幼儿园给小朋友讲自己带去的绘本故事;放学后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一起抱着玩偶在客厅表演自编剧;吃饭的时候,我总是被她指定为她的好朋友、玩具角色,和她不停地对话、打电话;她还喜欢与爸爸演情景剧,她在黑板上画什么,他们两人就演什么。
动画片在这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4岁时她看《樱桃小丸子》,只能看第一集,后面的就不太能理解。4岁半时就不同了,《查理和罗拉》《樱桃小丸子》替代了她迷恋一年的《猫和老鼠》,成为了她的最爱。从只关注动作进化到更喜欢语言,这就是孩童从3岁半到4岁半的成长特点。
3岁半以后,家长逐渐会发现有的宝宝话说得多,有的宝宝话说得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家长对宝宝说话的态度有所不同造成的。如果我们想让宝宝能说会道,就要更多地鼓励宝宝表达和倾听。
1.要宝宝讲故事,怎么讲都行
一天早上,桔子比我先醒,她爬起来拿起床边的一本书。那是一本简单的书,而且她也看过好几遍了。于是我说:“你先看一遍,给席尼(她幻想的宠物蜗牛)讲一遍。”不知为什么她不愿意:“我不认识这里面的字!”
这个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就特意向她说明了讲故事和读故事的区别。以后再讲故事时,我们就一起把画面看清楚,然后由她先讲,主要讲: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想要干什么。然后我再接着她的话进行补充、强化。
慢慢地,她就形成了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习惯,后来她越讲越能讲。
2.多开展应景的语言游戏
宝宝4岁后,成语和歇后语也是他们的最爱。一次,桔子看《巧虎》时了解了井底之蛙、胆小如鼠、海底捞针——无处寻、竹篮打水——一场空、狗长犄角——装羊(样)等成语及歇后语,她被迷住了,常常要说一说、用一用。
于是,我就常常和她玩歇后语新编游戏和歇后语自创游戏。如饺子皮儿破了,让她先想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她说里面的馅儿都掉出来了,这样她就能理解“露馅儿”了。
此外,词语接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特别喜欢的语言游戏。词语接龙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首尾接龙,即大海——海边——边上——上面——面包——包子——子女——女儿——儿童……
一种是重点扩词,也就是讲到一个字时,先将这个字能组的词接出来,然后选定其中一个继续往下接。如“大”:大海、大地、大人、大楼、大树……然后选定“大树”再往下接。
玩过重点扩词后,就可以玩词语接龙的升级版,即每次说出的词不能重复——这是更大的挑战。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右脑讲故事法。
5岁后,我们常常与桔子一起玩连词讲故事游戏,也就是右脑讲故事法。方法是:将识字时用的词卡各自拿一些在手上,像打牌那样,每人轮流出一张。大家按照自己出的词卡各自讲一段话,每个人讲的话都要承接上家讲的情节。这个游戏意在考察人的思维、反应、想象、表达及随机应变能力。
3.练习有目的、有规定内容的阐述
有时家庭讨论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例如宝宝想买一件东西,需要足够的理由说服父母,这个时候就可以练习围绕固定主题的阐述。
比如桔子在儿童节时很想得到一个照相机,这个愿望不能一下子得到我们的认可,而她又始终坚持。为了了解她对相机和拍照的理解程度,我们就要她讲出买照相机的理由并说服我们。于是,在几天的时间里,她反复思考,分别从照相机能够干什么、她将在什么时候用、为什么这个时候需要拍照、拍出来的照片又有什么用途等几个方面找到了理由,并且不断补充完善。最终,她得到了那台心仪已久的照相机。
4.耐心等待宝宝开口
在4岁以后,我们还要忍受宝宝的大话、无厘头、结巴……桔子4岁以后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明显,说话迟疑,好像脑子里有许多词汇挤在一起,而她在拼命寻找最合适的。这时宝宝的思维速度往往超过了说话速度,想说的东西太多,一下子选不到恰当的词,但又很着急想要说出来,于是就变得说话不连贯,表现得犹豫不决,经常重复一个词或语句,看起来好像口吃。
有时大人会因为等不及就替他说出来,宝宝于是就会跟着说:“对啊……是……有……”但大人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这样时间久了,宝宝就容易养成不再积极思考的习惯,脑子里的那些词汇好像也都不见了,只会应和大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让宝宝自己说出来。
5.多与宝宝聊天
一个妈妈曾经向我讲述,儿子回家后从来不和她说幼儿园的事情,甚至到大班了也不说。我问她是怎样与宝宝交谈的,她说:“我一般会问他今天在幼儿园干了些什么,他都说不出来,后来干脆拒绝说,再后来我也就不细问了。”
许多幼儿园会将班级一周课表贴在园门口的橱窗里。接宝宝前,你不妨先看上一眼。家长需要依据课表,有选择地用启发式的口气询问宝宝:
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体育课了?都玩了些什么啊?那些圈圈你都跳过吗?啊,真棒,宝宝的腿可真有劲!
今天的游戏课你到了哪个区域玩啊?认识新的小朋友了吗?他叫什么?你们是怎么玩的?
今天老师是不是带你们认识了秋天?秋天是什么样的?
今天中午吃炒面啦?好吃吗?宝宝吃得多不多?
噢,今天你哭了,为什么呀?
对于托班或中班的幼儿,幼儿园一放学就要聊。在放学的路上,蹦蹦跳跳,叽叽喳喳,不经意间他就能把在幼儿园一天经历的有趣的事儿回顾一遍。
编辑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