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为:规则破冰者
2016-04-29韩见
“只花10%的精力在艺术收藏上”的周大为,却是目前国内年轻藏家之中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位。他的收藏体系不仅限于当代艺术,还覆盖近现代主义在中国兴起时的一批油画大师。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创办艺术博览会、艺术基金会及当代艺术节,支持新兴画廊和艺术家,在行业生态层面推动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Cc基金会展厅里,艺术家陆平原为去年“皮毛PIMO当代艺术节”设计的“超级文献”至今如大字报般占据着所有墙面:“周大为出生于上海,后居住于香港与温哥华”“自2003年涉足艺术收藏界,在建构自身收藏体系之外,向艺术圈的各个环节发起了尝试”“我对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都非常有兴趣”“我通过美术史的角度来收藏”……
墙面上的文字不仅梳理了周大为的生平履历,还收集了大量“语录”,有意将他打造成一个自恋且独裁的领导者。而他的真实形象却与之截然相反,他不开豪车,喜欢穿T恤牛仔裤,即使在正式场合也如此,常吃路边摊,与自己的员工打成一片,“我来自街头,要做灵活的、不装的、打破规则的事情。”
周大为的“收藏”生涯开始得很早,11岁时就被《东方日报》整版报道收藏球星卡的故事。90年代上海的邮币卡收藏风潮他也没落下,但他不像一般的小孩,喜欢的东西一定要拥有,跟着邮票的价格走势买进卖出,反而能带给他更大的乐趣。一则著名的轶事是,因200元购入的猴票一年之后猛涨到2000元,周大为受到很大震撼,从此对收藏有了真正的认识,并且开始严肃对待这件事。
“入行”二十多年,周大为仍延续着少年时的行事模式,既要做喜欢的事,又要让喜欢的事赚钱。
与国内多数80后藏家不同,周大为是艺术史专业出身,他真正意义上收藏的第一件艺术品并非当代艺术,而是现代油画大师吴大羽的纸本绘画《无题》。当时周大为就读于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师从著名汉学家高居翰的夫人曹星原。吴大羽生前没有在国内举办过个展,没有卖出过作品,也没有出版画册,但西方艺术史界和汉学界对他却有很高的评价。受到老师的影响,2005年放假回香港时,周大为以几千港币的低价拍下了《无题》。十几年中,他总共收藏了几十件吴大羽的作品,为他策划过多次展览,甚至在每次接受采访时都有意识地强调“他是被低估的大师”。周大为笑称,这么做一方面是真心认可他的地位,一方面也是策略。近些年,吴大羽逐渐成为拍卖场中的宠儿,作品价格也水涨船高,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今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在经济形势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他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无题14》拍出了创纪录的1808万港币。周大为得意地说,吴大羽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这和他这些年来坚持不懈地推广不无关系。
同样与学科背景有关,面对艺术,周大为不喜欢“艺术”与“近现代”、“古代”的划分。“我是学古代艺术的,会从艺术史的角度去看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只要是好东西,我不在意年代,也不在意媒介。”他的老师们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联系颇为紧密,徐冰、黄永砅、耿建翌、张培力在温哥华的项目,他都通过老师的介绍参与其中。徐冰和黄永冰更是他很早就收藏的艺术家。不久前,他还受艺术史家、新成立的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总监郑胜天之邀,成为该馆的理事会成员之一。
目前,在周大为总量约五百件的藏品之中,大约有40%是当代艺术,而这40%几乎全是影像、装置和行为——所谓的新媒体艺术。他收藏新媒体艺术与“现代主义在中国兴起时那一批画家”如吴大羽、关良、林风眠等人的作品几乎是同时。在21世纪初,他的选择被认为非常疯狂前卫,然而他喜欢做这种“领先别人好几步”的事情,还调侃说:“我收藏的作品不用担心将来出手的问题,因为可能根本出不了手。”倒是他早期关注过的张晓刚、周春芽、曾梵志、方力钧等最早受到国际关注的艺术家,为他赚取了艺术收藏的第一桶金,让他得以进入“以藏养藏”的良行循环。
新媒体艺术受形式和体量所限,很难让藏家产生“占有”的快感,但这刚好符合周大为的性格。他的家和办公室很少摆放艺术品,所藏要么放在仓库,要么出借,有些干脆一直放在艺术家那里不去拿。这次在Cc基金会,也是因拍摄需要才专门挑了几件作品陈列出来。“我不享受拥有的快感,反而常常觉得被作品和艺术家‘拥有’了。”他说,“水瓶座的兴趣永远在下一件好玩的事情上,一旦买下一件作品,很快就会抛诸脑后。”他甚至很少被艺术品“感动”,“我这种人太理性了,当代艺术从来没有给过我‘wow’一下的感觉,在当代体系里,我认为让人思考的艺术才是好艺术。”
周大为收藏清单中,徐震、杨福东和刘韡是最重要的几位艺术家。徐震是体系最全的,从影像到装置,已经收了十几件;自认为同样属于中国美院体系,杨福东的第一部长片《陌生天堂》,他就买了,之后还收了《竹林七贤》等影像以及好几张摄影作品;刘韡的名作As Long As I See It No.2,同时是周大为收藏中出镜率最高的作品之一。此外,储云、赵要、陈维、鄢醒等“85新潮”之后的一代艺术家,也是周大为长期关注和收藏的对象。
至于收藏的标准,他用了很难具象化的“气质”一词,“看得多了,一眼可能就有判断。”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当代收藏目前还谈不上“脉络”,还在不断调整之中。周大为更多地把自己的藏品整体上视为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作为收藏家和艺术推动者,他的大理想也是尽可能整合资源,把中国当代艺术当作一个整体去推广。
他常常很骄傲地强调陈逸飞对他的影响,“很多人觉得陈逸飞就是画美女的,可是他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谁把艺术、媒体、商业、时尚和电影结合在一起?Vision杂志是他引进中国的,最早的模特公司是他建立的,他执导的电影《人约黄昏》还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特别推荐’单元。我佩服他这样突破界限的人,我讨厌界限。”
如今,曾经经常与周大为一起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年轻藏家林瀚和陆寻都有了自己的美术馆,然而他认为自己更适合也更喜欢做“幕后推手”。在收藏界,周大为确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90%的精力都花在自己的公司业务上,他的公司涉足金融、房产、租赁等多个领域,但是因为他用剩下的10%的精力做了一些“敢为人先”的事情,所以在艺术圈内得到了远大于在商界的关注。比如,最早他认为中国的年轻藏家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权,所以和北京匡时拍卖有限公司一起策划了青年收藏家论坛;后来他觉得上海缺少博览会,就在2013年与应青蓝和包一峰共同创办了Art021艺术博览会,促进藏家和画廊之间的交易:年轻艺术家和画廊没有资金,他就以赞助人的身份去支持;他觉得当代艺术应该跳出自己的圈子做些更疯狂有趣的事情,于是和有同样想法的徐震创立了“皮毛PIMO”品牌和皮毛艺术节。“我喜欢这个世界有分工,有人做高大上的事情,也有人做搭建生态的脏活累活和暂时乏人关注的事情。”
接下来,Cc基金会将成为实现周大为个人野心的平台,利用这个基金会,他有三个方面的计划:展示“被遗忘艺术家”的作品,将一百年来断裂的艺术史接续起来;支持艺术家的疯狂计划,“可能我今天觉得你的方案很厉害,明天就做了”;支持国内外艺术的交流,突破地域界限。“如果一定要有第四件事,”他补充道,“就是满足我个人的小爱好,展示我的收藏。”他还准备和徐震一起,把“皮毛艺术节”扩展成“皮毛文化节”,文化节除了做当代艺术及其周边的项目之外,还将涉足原创音乐。“本身我就不认为艺术一定要是现在这种形式,做到极致的都是艺术,改变时代的也都是艺术。”
近几年,周大为越来越不希望仅仅被看作是收藏家,如果一定要贴一个标签,他希望自己是一个能够在行业生态层面上打破游戏规则的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才是能够改变社会的人,“很多伟大的企业家和艺术家都是疯狂的人,他们留下的东西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看法,我特别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个影响世人的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