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扩大你的心理舒适区
2016-04-29
什么是心理舒适区
用通俗的话说,心理舒适区就是让人觉得放松,没有压力,并且不会引起焦虑的心理边界。最简单的舒适区的例子就是我们的习惯,比如你习惯性地回到家就把电脑打开开始看美剧,习惯性地在每天早上起来刷牙,习惯性地每天给朋友打电话等等。而离开舒适区的例子也非常简单,比如你今天开车回家结果发现车在雪天没办法启动,你早上发现自己的闹钟没有响或者每天早餐要喝的牛奶没有了,这些都会让你感到不舒服。
心理舒适区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我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可以保持很放松,很舒服的状态。但有时候我们发现,如果没有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和方法,我们很可能被困在一个我们已经不想在其中的情形中无法走出来。一段我们习惯了但却觉得毫无爱意的关系,一份我们习惯了但却找不到自己价值感的工作,或者一个我们已经养成但是却在降低我们生活品质的习惯(比如每天回家看美剧),所有这些如果我们想要去改变,就要学习去突破我们的心理舒适区。
舒适区、成长区和恐惧区
心理学家把我们在应对任何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大致分为三种:舒适区、成长区和恐惧区。
如果说处于舒适区是让我们非常舒服毫无压力的状态,那么成长区就是让自己刚刚踏出舒适区一些,但是我们又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的区域。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在成长区完成,因为如果你用力过猛,很有可能把自己推入恐惧区,在恐惧区里的你会因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应对自己的焦虑和恐惧而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
判断的依据很简单,当你发现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觉得有点无聊或者太熟悉了,你很可能是在自己的舒适区;而当你发现你紧张的不能自已并且完全无法集中精力时,你基本就在自己的恐惧区了;在成长区的感觉是最好的,你觉得好奇、新鲜并且能非常享受地学习新的东西。
如何扩大你的舒适区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呢?
建议1:改变一个你一直以来都想改变的习惯或者尝试一个你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东西。
它可能是把每天你上班回到家看美剧或者韩剧的时间改成读一本你一直想读的书,或者是把早上你起床翻看微信的时间改成听15分钟英语;它可以是去接触你一直想接触却没有勇气的一个让你神往的领域。
建议2:从你的榜样身上寻找你最想培养的品质。
其实很简单,当你希望拥有某个人身上的坚持不懈和好奇,那么就可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培养习惯。
建议3:从小的改变开始。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避免逼迫自己太狠而进入到我们的恐惧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今年特别让我怦然心动的目标是读完我想看的42本书。那么如果我开始的时候让自己每天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在第一个星期每天读上12个小时,也许我能读完3本书,但是你觉得我可能会坚持下去吗?基本不可能!因为我把自己逼得太狠以至于我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恐惧区,对读书这件事情心生厌恶了!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如每周读一本)去合理地规划自己的目标。比如每天读15分钟,当阅读15分钟已经成了自己的舒适区之后,再逐渐增加到20分钟,30分钟,1个小时。
建议4:找一个你的私人教练
这里所说的不仅仅局限于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如果你希望能更好地管理你的时间,那么就应该把你的困惑跟一个比你管理时间更好的人交流,让她告诉你如何去做得更好;如果你的目标是说英语可以像美国人一样流利,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个已经把英语说得极为流畅的中国人做教练,不断帮你改进学习方法。
每个人都希望不断地成长,挑战昨天的自己。这个梦想没有终点,扩大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而不是停留在里面,是非常不错的决策。相信走出心理舒适区的你,会遇到那个让你怦然心动的自己。你甚至会感叹: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也可以如此绽放!
编辑/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