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青海省情教育读本》选摘
2016-04-29
第六节玉树歌舞:激情飞扬遍草原
每当有朋自远方来,玉树人民便会用他们抒情豪迈的独特方式迎接八方来客,以表达他们最为朴实、最为喜悦的心情。当宾客饮尽敬献的青稞酒后,他们开始跳起“卓”舞或“伊”舞——这些来自草地、来自河谷、来自人们心田的舞蹈,就在广袤的草原上拉开了她抒情的序幕。“卓”舞,又被人们称为“果卓”,在康巴地区被汉语音译为“锅庄”。“卓”舞主要流行于玉树、称多、囊谦几个县。三县的“卓”舞虽然内容和艺术风格各具特色,但名称都是相同的。
卓舞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孟卓”为民间舞,自然韵味很浓,显得有些野气,它以歌颂山川河流、赞美家业兴旺为主要内容。而作为法舞的“曲卓”,其宗教氛围很浓,以颂扬宗教寺庙、高僧大德为主要内容。“孟卓”“曲卓”在节奏上都是先慢后快,但具体的动作却有区别,风格也各异。
从内容上看,称多县的“卓”和玉树市的“孟卓”是相同的,只是在动作上放得更开,更显出大自然中的朴野之风。和玉树市、称多县都由男子表演的“卓”舞不同,囊谦县的“卓”则是男女结队同舞,内容除了赞美家乡山川河流、家业兴旺外,自然少不了歌颂男女爱情的情节。
按规模功能大小不同,锅庄可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
伊舞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卓”舞外,玉树地区还流传着风格更为奔放豪迈的“伊”舞。“伊”也是藏语音译,为康巴藏语方言,有些地方译成汉语“弦子”,因有些地方在表演伊舞的过程中常有牛角胡伴奏而得名。在玉树方言中,“伊“有两种含义:一为各种歌舞的统称;一为区别于其他民间歌舞的单一的弦子舞。
“伊”是一种融诗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在玉树纷繁的民间歌舞中,“伊”是参与性、娱乐性最强,且较少受宗教影响,同时又不受时空限制的一种民间歌舞。
在玉树民众眼里,“伊”是一种非常古老、可以与“卓”相媲美的民间歌舞。玉树伊舞自由灵活,自娱性较强。它无需固定的场所,农闲之时、茶余饭后,大家就在田间地头或街头巷尾,借着月光或篝火,翩翩起舞,自娱自乐。若恰逢野游、亲朋相聚、迎送宾客或乔迁之喜,都用伊来祝福庆贺,增加喜气。另外,伊也是青年男女相互认识、增进了解的绝佳媒介。
除了自娱性的“伊”,还有重在表达情感功能的“伊”。主要是叙述个人情感和相思之情,也有讲述个人不幸遭遇的,这种伊情绪变化不大,过渡较为平稳,显得深情哀婉。此外,还具有仪式功能的“伊”。这种“伊”比较规范、严肃,一般在传统的大型节日(多与宗教有关)和一些特殊节日时表演,如喇嘛坐床、寺庙开光等。
卓舞和伊舞基本构成了玉树歌舞的主题。这些充满诗意而又张扬的舞蹈,以其豪迈齐整的节奏,汪洋恣肆的心绪表达着康区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讴歌。
玉树歌舞具有非常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在广阔的草原上,无论男女老幼,相聚而舞,随时随地都能见到他们优美的舞姿。
此外,玉树歌舞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地域风貌、精湛的舞蹈技艺和强烈的艺术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玉树歌舞蕴含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青藏高原特色鲜明的一种舞蹈艺术,玉树歌舞具有多方面的民俗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经国务院批准,玉树歌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