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配音角度浅谈如何让动画作品“中国化”

2016-04-29肖倩

牡丹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布袋戏闽南中国化

肖倩

自从有了有声视像,配音行业就应运而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动画已然成为了一个国际流行的艺术种类。在大众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日益重视的今天,如何将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发人深思,动画正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对象。本文将从各动画作品实例出发,从配音角度入手,探讨中国动画作品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大众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日益重视,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了现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动画艺术脱颖而出,传统艺术与动画艺术的结合,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新兴话题。

在动画作品中,配音可以说是作品的第二灵魂,其演绎的精彩与否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整体表现。优秀的配音,能够让整部作品更加立体、更加活灵活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配音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慢慢从幕后走到台前,被更多人熟悉,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配音在整个作品中的重要性。下面就从配音的角度出发,谈谈动画作品如何在配音方面做到“中国化”。

一、配音的定义

广义上讲,配音是影片或是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而狭义上指配音演员替角色配上声音,或以其他语言代替原片中角色的語言对白。

根据广义配音的定义,为大家所熟悉的配乐也是配音的一种。配乐一般是指在各类影视作品中,按照情节的需要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或主题音乐——多是为了配合情节发展和场景情绪,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以增强艺术效果。

二、传统技艺的保留

传统技艺的保留,是融传统文艺于现代动画的最重要的一环。以皮影戏为例,皮影戏的皮影形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大2D、3D动画中(例如2011年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的片头动画、2015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的片尾动画等)。由此可见,皮影戏的平面形象通过动画的展示,搬上大银幕,走向全世界,成为了深入人心的“中国符号”之一。

相较于口头艺术,平面形象的传承与创新要容易些,因此,要将口头艺术完美地运用于动画作品中,这就需要配音发挥其特殊优势。

一般配音是根据作品角色的性别和性格特点,来寻找合适的配音演员进行配音工作。但台湾地区的布袋戏动画,却一改一般配音模式,采用口白技艺。可以说,在传统技艺上,是一个将传统艺术和现代动画融合的良好范例。

布袋戏是中国闽南地区的民间传统戏种,在发音上使用的是闽南方言,口头艺术采用的是口白技艺。口白,就中国传统戏曲而言,是指人物内心独白或两者对话。该对话虽无唱腔表现,且接近日常语言,不过比口语夸张。且布袋戏的口白,无论男女,无论老幼都是由一人完成,《口技》中“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也就是如此了。

布袋戏动画中,制作方尽可能地保持了布袋戏的原生状态,在动画中将口白作为配音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霹雳布袋戏尝试着将口白配音用普通配音替换,男女配音演员有序分工,但得到的最终效果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因为在方式上缺少了口白配音“一人分饰多角”的特色,在内容上也降低了对整体作品的宏观把握,在技巧上丧失了布袋戏中传统口头艺术的韵味。

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要采用口白配音或是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毕竟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内容、特点、表达方式,但是布袋戏动画口白的保留,确实值得思考与学习。

三、适当保持应当保有的地方方言

随着国际化的加深,动画作品不仅在题材上越来越多地参考世界各国的传说和故事,在用词上更是使用了很多舶来词。但是,这样的变化,让动画作品在国际化的同时,却丢失了许多中国特色。现下的动画作品,主要采用普通话的正常对话进行配音。普通话作为中国官方使用语言,虽然能够更直观、更大范围地让大家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但却会显得过于单一和公式化,直来直去的语言和对话使整个语言环境中缺失了些许“中国韵味”。

例如,“笨蛋”“傻瓜”这类词,现在很多人喜欢用一些外文音译词语如“八嘎”(日语音译)“斯丢劈得”(英语音译)等,这些看似洋气的用词有时候着实让人觉得有些不伦不类。其实,若是能换成各地方言,例如北方方言的“二愣子”,江浙方言的“簏儿”,上海方言的“戆度”,江西方言的“森头”,四川方言的“瓜娃子”,无论哪一种方言,都要比那些舶来词、音译词来得更为别致生动,富有个性。

就对地方方言的保留来说,必须要再次提到台湾地区的布袋戏动画。布袋戏动画不仅完整保存了传统的口白技艺,甚至在动画中将闽南方言的发音一同保留了下来。

与霹雳布袋戏尝试着用普通配音替换口白配音一样,制作方为了给不懂闽南方言的广大观众提供便利,还将原本的闽南方言改换成了普通话。但看过普通话配音的观众表示,普通话虽然更易理解,却少了几分传统的韵味、方言的魅力。在2015年上映的全球首部3D布袋戏动画电影《奇人密码:古罗布之谜》中,霹雳制作方首次将普通话与闽南方言相结合,在主线剧情采用普通话对白的基础上保留了支线的闽南方言对白。这种模式虽然效果还不确定(部分观众认为普通话和闽南方言的穿插有些过于混乱),但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这样的尝试为以后的动画配音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四、曲调唱腔的“中国韵味”

听惯了流行音乐的现代人,对传统戏曲艺术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现代动画中适当加入传统的曲调唱腔,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韵味,更能满足现代人对传统艺术的渴望与追求。

2015年暑期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虽然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但在作品多处都用到了戏曲元素,令人惊艳。其中,反派角色混沌可以说是整个作品中最亮眼的角色之一。在作品后半段中,有一段戏腔唱段,即混沌妖王献祭孩童片段。该选段中,混沌妖王头戴巾帽,配合着身段,一曲地道昆曲《祭天化颜歌》,幽怨婉转,古韵非常。此段唱腔的配唱演员是来自国家京剧院的陈旭之先生。《大圣归来》主角是传奇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反派则是《山海经》中“大嘴吞万物”的混沌。从片头皮影戏的唱段到《祭天化颜歌》,再到大圣出场时使用的小刀会配乐,从配音上来看,可以说《大圣归来》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根基的中国文化创新品。

近期播出的动画作品《一人之下》,虽然制作权由日本动画制作公司买下,但是漫画原著是中国作者。作为中国的作品,虽然交由外国公司制作,但作品中浓郁的中国气息如何表现,这成为了能否重现原作的关键。这部作品由于同时于中国和日本两国播放,所以,制作了国语版和日语版两个版本。同样是主题曲,国语版采用的是陕北民歌的曲调,而日语版则采用的是日式摇滚风格音乐。国语版中,在第一集的开场,作品就采用了带有地方口音的配音,随着故事的进行,在高潮处插入了极其富有中国韵味的陕北民歌曲调,一股浓浓的“黄土地”气息扑面而来,对比之下,日语版的摇滚曲风就显得过于普通、欠缺特色了。虽然有部分观众表示,有别于一贯动画片头曲的陕北民歌曲调让他们有些不适应,但更多的观众却认为这样的片头令人眼前一亮,而且非常符合原作中女主的形象设定。

五、结语

由此可见,好的动画作品,不是一味渲染特效,不是一味寻找刺激,不是一味追求时尚,而是要立足本国特有的文化基础,反映生活,激发热情,传承文化,展望未来,点燃希望。如何更好地将传统艺术与流行艺术相结合,做出真正有特色、有文化、有内涵、有底蕴、有质感的中国动画,才是应该好好反省深思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布袋戏闽南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戏微观察
布袋情缘
闽南,闽南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