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四个扎扎实实”汇聚建设和谐美丽青海正能量
2016-04-29许籍尹陈奇
许籍尹 陈奇
近日,中共青海省委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从6个方面32项具体措施对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意见》指出,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充分肯定了我省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绩,明确了青海在全国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与习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全面深入,是推动青海未来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意见》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自觉把青海工作放在全国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不断推动“三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奋力开创青海工作新局面。
连日来,我省各地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热潮,本期《昆仑讲堂·面对面》栏目记者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采访了西宁市、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相关领导干部,听他们讲述如何把“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全力以赴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工作部署以及王国生书记‘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建设美丽西宁,服务全省人民的讲话要求,关键在于落实。西宁市委经过深入学习、认真研究,决定提出‘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重大举措并将印发《实施意见》,以此作为西宁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进‘三区建设和建设‘幸福西宁的重要载体。”8月30日,在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王晓的讲话,让所有参会人员精神振奋。
这一普惠全体市民的重磅利好消息,让230万西宁市民对“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充满了期待,西宁为什么要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西宁将如何变身“绿色发展样板城市”?
西宁为何要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西宁所处的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上人类活动强度最大的地区,生态环境的约束尤为突出,绿色发展的探索延续千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青海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要求。
近年来,西宁遵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保持和强化生态定力,严格产业准入标准,依法关停并转一些高污染企业,采取了城市“留白”、建设绿芯绿廊绿道、将甘河工业园约6400亩工业用地用于申办“园博会”、提升湟水河水利功能和水系景观等措施,率先在西北地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西北省会城市“双第一”。人居环境的改善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显示出绿色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西宁如何变身“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是“幸福西宁”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围绕这一路线图,今后西宁市将全力以赴稳定工业增长,加快推进重大工业项目早日落地,抓好黄河再生铝、桂鲁化T等重点企业的启动负荷工作,加快企业扩能改造,释放现有企业产能;加快推进比亚迪、大美煤业等重大项目进度,力争早日投产;加快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坚定不移打造铝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园区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和园区带动型转变,集中精力把具有青海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培育成支撑西宁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将继续推进脱贫攻坚,认真落实“1+8+10"扶贫政策措施,确保年内完成2.6万贫困人口脱贫、80个贫困村退出任务,全面推进城镇贫困和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及贫困家庭大学生高等教育阶段资助工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着力打造中国夏都品牌,提升城市规划层次、建设水平、管理能力、生态内涵和人的素质,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努力把西宁建成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色开放宜居城市。
一是以稳增长为前提夯实绿色发展根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定信心不动摇,紧盯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决战三季度冲刺四季度,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以项目投资为支撑增强绿色发展后劲。扩大投资靠项目带动,转型升级靠项目承载,绿色发展靠项目支撑。要紧抓当前黄金季节,以目标倒逼进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三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途径提升“绿色实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围绕“点、极、带”部署,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园区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和园区带动型转变,集中精力把具有青海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培育成支撑西宁市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四是以城市转型升级为契机,打造“绿色空间”。要着眼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新空间,加快“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布局落实,推动城市空间重构,启动重点片区建设,促进重大项目落地。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着力打造中国夏都品牌,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层次、建设水平、管理能力、生态内涵和人的素质。五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新空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着力打造中国夏都品牌,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层次、建设水平、管理能力、生态内涵和人的素质。六是以增进福祉为目标打造“绿色民生”。推进脱贫攻坚。认真落实“1+8+10”扶贫政策措施,确保年内完成2.6万贫困人口脱贫、80个贫困村退出任务,全面推进城镇贫困和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及贫困家庭大学生高等教育阶段资助工作。促进教育公平。年内完成103个农村学前“走教点”改造和20所乡镇幼儿园建设任务,建成艺术实验学校,推进职教城和体育实验学校建设,加快组建城乡义务教育集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贯彻落实好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西宁建设。抓好综合医改,深化和完善第一医疗集团改革,加快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疗联合体。认真谋划与国内知名医院合作在多巴设置西北一流、省内领先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医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年内完成1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和7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继续实施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三年计划,加快解决南川片区保障房临时供水问题,开展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抓好保供稳价。加快实施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二期项目和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建成150家政府蔬菜平价店和160家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动养老事业发展。探索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实施全省养老示范基地和健康养老城等项目。同时,全面摸排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及工作薄弱环节,重点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领域的公共安全工作。
海东市:新理念激活扶贫一盘棋
海东虽然是全省除省会城市外的唯一地级市,但由于贫困面大、建市时间短等诸多原因,让不少人对扶贫攻坚底气不足。这也难怪,海东原来6个县,全部是贫困县,并且其中5个还是国定贫困县。如何树立扶贫攻坚的信心,让扶贫攻坚更有底气?
首先,让我们到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的班彦村去看看。为什么选择去班彦村,这个不用说也明白,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冒雨视察班彦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班彦村旧村处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带,山上不通自来水,村民们用的都是窖水。看到新居的院子里两个水桶装上了自来水,习近平在视察现场说,新村水、电、通信都方便了,希望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习近平同时指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能到海东这个偏远山村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通过“五个自主”的方式进行安置地选址和土地置换,规划设计、建设标准、施工单位、材料选择等每个环节都让群众参与认可,在搬迁户中推选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工程质量,既保证了质量、进度,群众也十分满意,希望其他县区认真学习借鉴。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麻家湾村,四面环山,沟壑纵横。近几年,村里通了自来水,硬化路也通到了家门口。但身处大山,信息闭塞,生产生活不便依然是村民的难心事。
去年,民和县针对麻家湾村地处干旱浅山地区,坡度大,自然环境严酷,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产生活十分困难的实际,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听到消息的148户麻家湾村民,心里顿时乐开了花。因为他们也一直希望能和巴州镇杨家湾村的村民们一样,搬到公路沿线,过上便捷的生活。
杨家湾村距民和县城40公里,属于干旱浅山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2012年,民和县委、县政府根据当地实际,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着力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出发,总投资1144万元,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巴州镇杨家湾村126户群众整体搬迁到自然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巴州镇巴一村的川水地区居住。杨家湾新村坐落在青山脚下,河道之畔,一排排红白相间的别致小楼延伸开去,村里超市、卫生所等一应俱全。从买一袋盐都要费尽周折,到家门口就是小超市;从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子,到住上设施齐全的新居;从孩子们披星戴月上学,到校车直达家门口,越来越多的脑山群众将希望、感动和幸福交织在一起,陆续搬出了大山,圆了“安居梦”。
如今,麻家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正在实施中,不久后,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麻家湾村民也将搬出大山,过上好日子。
我们再把目光聚集到化隆回族自治县。化隆县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一村一店”扶贫拉面店,以“品牌拉面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打造“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升级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一大批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化隆县拉面大军在全国270个城市开拉面馆近14430家,近10万人从事拉面经济。拉面脱贫已成为群众最快捷、最有效的脱贫模式,也是群众最有意愿的一项致富产业。为此,今年化隆县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以“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的方式从“跑堂”培训成“拉面匠”,再扶持成“拉面老板”。2016年计划实训1000人次以上。
今年化隆县产业扶贫辐射27个贫困村854户3378人,49个非贫困村1084户3823人,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 3895万元。在产业选择上,除拉面经济外,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发挥村级组织、合作社、家庭牧场、能人带动的作用,多样化选择产业,项目建设内容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拉面经济”、酩馏酒加工业、小型运输业等多种产业。截至目前,产业扶持项目资金已全部拨付至各相关乡镇,批复已全部下达,各乡镇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
接下来,让我们再到湟中县海子沟乡东沟村去看看。东沟村地处浅脑山地区,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小村落,让我们吃惊的是,海东互助的树莓竟然在这个穷山沟里扎了根。原来海东还有这么多脱贫致富的资源。
从去年9月初海东市委一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算起,海东市精准扶贫攻坚至今已开展了一年有余,各县区围绕“八个一批”行动计划,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如乐都区实施了以园区产业及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园区产业扶贫工程,平安区实施了以新型城镇化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小城镇扶贫工程,互助县实施了以提升贫困群众综合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易地搬迁工程,民和县实施了以金融平台为主、财政资金和农口整合资金为辅的金融扶贫工程,化隆县实施了以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和返乡创业带动的“双驱动”转移就业扶贫工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实施了以发展小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微型企业扶贫工程。一些乡镇、村的做法也非常有典型意义,比如互助塘川蔬菜基地建成运行光伏电站,项目受益户达到1000多户;乐都中坝乡何家山村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饲草种植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基地,扶持带动农户500多户……
正是新理念带来大格局,再加上下大力气,一个个贫困帽子被甩到九霄云外,诚如海东市委书记于丛乐所说,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一鼓作气,整体推进,既要防止赖到最后才摘帽的“拖沓症”,又要防止出现“数字脱贫”,让全市634个精准识别贫困村彻底退出贫困的行列。
海西州:以“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统领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海西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统领,拉高标杆抓落实,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努力在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走在全省前列。
把稳增长抓投资作为“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全力完成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任务。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紧盯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性工业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建立台账按月调度、按旬跟进,督促进度,全力保增量。各地党委、政府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深入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情况,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找市场、寻出路,全力帮助企业应对挑战、走出困境、实现发展。州政府加大向省级相关部门的汇报力度,加强与青海油田、盐湖股份公司等企业的衔接力度,按月制定生产计划目标任务,积极督促跟进,切实发挥重点企业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二是切实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要求州投资项目指挥部发挥投资调度的主导作用,加强投资调度和协调服务,重点加大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地、开工、进展等的协调服务;加强项目的实施与储备工作,抓好在建项目推进,强化产业项目谋划,加强项目库的建设与管理,对未开工项目倒排工期、建立台账、落实责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抓好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工作,着力破解投资持续增长的资金瓶颈,确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任务。
把建设美丽海西作为“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一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紧迫任务,推进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坚决承担起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双重使命。二是顺利完成木里矿区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考核验收。要求试验区管委会、天峻县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措施,以问题为导向,查漏补缺,举全州之力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核查验收,努力形成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海西经验。同时,重点盯牢环保部和省政府挂牌督办的环保治理问题,明确分工,挂图作战,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三是扎实做好生态建设。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柴达木水源涵养地、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扩大林地、湖泊、湿地和绿洲面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加大园区废气、废水、废渣等“三废”整治力度,抓好节能减排,建成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
把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的主要落脚点。一是始终把民生改善摆在优先位置,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力度,把改革红利释放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中,全面推进民生投入、民生项目向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牧区倾斜,切实解决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建设等民生短板问题,统筹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各项民生事业有视觉的改善、视觉的提升,打造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当前重点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年底全部清零。二是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始终保持社会长治久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安全感。要求加快推进依法治州进程,用法治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矛盾纠纷和上访诉求,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打造法治海西。深入开展“平安细胞”系列创建活动,坚决打击达赖集团渗透破坏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密防范极端宗教思想侵害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健全维护社会稳定长效机制。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防止重特大安全事件和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造平安海西。
把打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责任。一是讲原则和守规矩。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明底线、知敬畏,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绝不允许乱评乱议、口无遮拦、造谣生事,绝不允许拿党的纪律和规矩做交易。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按制度和规矩办事,在廉洁自律上追求更高标准,在作风建设上绝不松劲,在严守党纪上远离红线。严格落实民主集中、组织生活、请示报告等组织制度。二是讲责任和重担当。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当好纪律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三是做到从严从实。要求在制度上从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激浊和扬清两手抓,让正能量充沛,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在惩处上从严,一以贯之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保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高压态势。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上从严,坚持用好“三会一课”制度、抓实“五个一百”党课载体,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把学的效果、做的成效体现在推进“四个扎扎实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