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杂的环境中探寻精准扶贫之路
2016-04-29尹得寿
尹得寿
近年来,祁连县依托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探寻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宝瓶河村是祁连县人口最少的一个村,情况复杂,存在问题较多,是精准扶贫的重点村落。
一、基本情况
宝瓶河村位于祁连县八宝镇西北部,距县城11公里,与二尕公路相连。境内平均海拔2300米左右,是祁连县海拔最低的地方,境内自然环境特殊。全村土地总面积为2989.8亩,其中,耕地面积155亩,全部为水浇地。该村现有住户35户124人,有回、汉2个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89.56%;全村长期在村定居的群众仅有10户,占总户数的28.6%;共有低保4户4人,残疾人1人,现有党员11人,其中,女党员2人。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7.1 %。今年,在全县分类定级中,通过八宝镇党委的综合评定,该村被评定为后进村。
二、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人员结构复杂,班子和群众内部矛盾突出。宝瓶河村只有35户群众,但是,由于人员来源不一,大多是七八十年代为了守护边境从其他乡镇、村动员搬迁过来的,人员结构复杂,内部矛盾突出。特别是村级换届前,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思想不统一,意见不一致,存在各行其是,各走其道的局面。由于班子涣散,“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不严,村“三务公开”“三议一表决”等流于形式,在有些重大问题上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各执己见,拉帮结派,甚至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此外,由于支部涣散,党员党性观念不强,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党员学习,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个别党员素质差,理想信念丧失,在群众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党的形象,造成了该村群众生活困难,成为后进村。
(二)历史遗留问题多,生产资料匮乏。1976年前,宝瓶河村的草山属于扎麻什乡地盘子的夏季草场,耕地属于默勒镇农事队所有。1984年,有16户群众本着守护边境到村定居,拥有耕地面积155亩。1978年,甘肃省张掖市农垦局修建了占地60亩的国营牧场;上世纪80年代,还有部分草场划归给扎麻什地盘子村。截至目前,全村耕地面积为93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7.5亩,生产资料匮乏。
(三)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调查发现,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3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8.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01人,占总人数的81.5%,整体文化水平低。由于文化素质的差异,劳动技能缺乏,群众增产增收的渠道狭窄,全村80%以上群众收入只能依靠外出务工或采集冬虫夏草等来实现。
(四)孩子上学困难,劳动力分配不均。该村35户124人中,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47人,占37.9%,因孩子上学到县城陪读不能投入劳动生产的就有30人,占63.8%。这些人群中大多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但由于村内没有学校,只能到县城上学,必须抽出一部分人员到县城陪读,既增大了上学成本,又分散了劳动力。截至目前,全村35户群众当中25户已经在县城租住。学生上学困难成为分散劳动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因宝瓶河电站建设,项目支持相对缺乏。宝瓶河村交通不便,村内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当然,原因是各方面的,其中,宝瓶河电站建设项目是主要因素。省州水利部门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建设宝瓶河电站的设想,但项目一直没有得到落实。现在,宝瓶河电站建设项目又开始纳入了计划。近几年,各村都通过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带动,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往很贫困的一些村也摘掉了“贫困帽”。但是,宝瓶河村就因为电站建设,没有得到任何项目支持,造成了该村整体比较贫困的现状。
三、对策及建议
宝瓶河村地理环境比较特殊,班子软弱涣散,村内人员复杂,群众思想不统一,自然灾害较多,存在着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那么,如何找到一个符合该村发展的道路呢?我从个人的角度简要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抓思想,整顿作风,夯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宝瓶河村共有党员11人,有效改善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党员整体素质,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是全村实现脱贫,改善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其间,我们也通过组织部长亲自联点、选派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等形式,开展了一些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我们对一些“问题”党员进行了有效处置,对带领群众从事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给予了应有的组织处理。但是彻底改善该村现状还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应该严格落实“三务公开”“三议一表决”制度等。特别是通过我们已经开发的“手机村务通”,通过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村级事务的网上公开、表决等形式,逐步提升村级党组织在群众当中的整体影响力,打造好“火车头”。
(二)抓教育,重点培养,全面提升群众整体素质。群众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该村落后的主要因素,个别群众为了私利,铤而走险,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比如,2013年,部分群众听信谣言,随意抢占林地,开垦种植青海云杉、青杨等,以谋取补偿。事件中,很多群众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肆无忌惮开垦林地种植树苗,面积达到了882亩,造成了林地的大面积破坏。个别党员带领群众公然与政府抗衡,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我们应该将提升群众文化水平作为突破口,经常通过集体学习、个别访谈、以案释法、播放视频等形式,加强文化教育、政策宣讲和法律普及等工作。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多为学生灌输做文明学生,争当道德模范等方面的教育,让有些家长通过学生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逐步建立一种学生与家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的机制。
(三)抓产业,转变观念,探寻群众脱贫致富的捷径。宝瓶河村大部分群众抱着靠天吃饭的想法,加上该地区收获季节雨水集中,自然灾害较多,不适宜群众生产,所以,我认为,通过一些培训、学习、观摩等形式,重点培训烹饪、驾驶等一些劳动技能方面的知识,逐步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让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走出去创业。同时,通过整体搬迁,在县城或者周边发展村级后续产业,通过发展旅游项目、发展养殖小区等形式寻找出路。另外,宝瓶河村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是八宝河和黑河的交汇处,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村里大多数群众对旅游业兴趣较大,如果宝瓶河电站项目真正得到落实,库区周边环境优美,旅游开发前景更加广阔,如有可能将库区周边部分旅游经营权以承包的形式由村集体经营,则可实现该村脱贫致富。
(四)抓管理,文明做人,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乡风文明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是推进该村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村规民约》及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借鉴部分乡镇或村正在推行的“善行义举榜”,对全村好人好事进行公示,并按照积分制对每一件好人好事给予积分,得分高的在项目评定、贷款发放等方面提高信用等级,给予优先考虑。当然,还要对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和事,在全村范围内进行通报,建立全村群众相互监督、相互评议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