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作风昭示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2016-04-29张晓祺严德勇张磊峰
张晓祺 严德勇 张磊峰
“延安作风”的火种,给了共产党人“星火燎原”的力量
延安市北二道街,坐落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展馆内,悬挂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校训即是校风。抗大的校风也是“延安作风”的一个缩影,这所“造就成千上万的铁的干部”的著名军校,将“延安作风”的火种,源源不断播撒到广阔的敌后战场。
“抗大创建时‘一没教材二没校舍,完全白手起家。”中央党校教授李庆刚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抗大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这批干部奔赴前线,也将‘延安作风带到了前线。”
抗大纪念馆负责人介绍,抗战全面爆发后,抗大办学达到了高峰期。抗大举办的八期学员班和12个分校共为抗战培养了10余万名优秀指挥干部。他们是十万粒火种,使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在敌后战场,哪里有共产党员,哪里就有“延安作风”。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是“延安作风”的宣传员、播种机。
冲锋,拼杀;流血,牺牲。从白山黑水到椰林黎寨,从东海之滨到滇西高原,“延安作风”燃起的抗日烽火在愤怒地燃烧……每一块根据地,都是一个“延安”的缩影。
“延安作风”就是共产党的作风。从左权、“狼牙山五壮士”,到彭雪枫、“刘老庄连82烈士”……每一个英雄名字背后,都是“延安作风”的生动注脚。
正是依靠“延安作风”的赓续传承,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越来越大,部队越打越强,从抗战初期的3万余人发展到抗战后期的120万之众,凝聚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
有了“延安作风”,共产党才有顶天立地的本钱
延安市市长梁宏贤的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一幅毛泽东为八路军120师指战员讲话的照片,带给记者深深震撼。
照片中,讲台上放着一个泛起锈迹的搪瓷缸,毛泽东棉裤的膝盖部位,是两个大大的补丁……
作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作风,考验着一个政党的大是大非,决定了人民的立场和选择。
从国民党和共产党怎样对待两个“理财人”,人民看清了哪个政党值得信任——
一个叫孔祥熙,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1942年2月,美国国会批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美国财政部调查资料显示,中国政府提取的2.4亿美元中,有8000万美元直接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个人账号。此人一直陪伴在蒋介石身边,直到国民党溃败台湾。
另一个叫肖玉璧,共产党陕甘宁边区贸易局副局长。1941年12月,肖玉璧因贪污3050元,被判处死刑。尽管他是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全身有90多处伤疤。但法纪如山,共产党绝不给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从共产党和国民党怎样对待两个“杀人犯”,人民看清了哪个政党值得拥护——
一个叫黄克功,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干部,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因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未遂,黄克功开枪把刘茜打死。事后,黄克功给毛泽东写信,表示愿戴罪立功战死沙场。毛泽东却为了教育党,教育红军,从严整肃军纪,将黄克功依法执行枪决。
另一个叫张灵甫,国民党高级军官。因枪杀妻子,激起社会公愤,状纸直接递到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手中。在宋美龄的干预下,蒋介石下令交军事法庭严办,但最终又出面庇护,提前释放了张灵甫并委以重用。
一个政党,能不能有“顶天”的大担当,取决于有没有“立地”的本钱——人民的拥护与信任。正是依靠“延安作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最深厚的伟力。
抗战烽火见证,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宰历史沉浮的,始终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人心之水”。人心向背,才是历史兴衰转变的深刻答案。
丘陵起伏,树高林密。陕西铜川市照金镇田峪村,一方已经半塌、被浓密的蒿草掩盖的旧窑洞,曾是当年陕甘边区领导人习仲勋受伤后的藏身之所。
抗战初期的一天,习仲勋骑马返回根据地途中,被敌人击伤。村民余得海将习仲勋掩藏在自己家里疗伤……
敌人悬赏80大洋捉拿习仲勋。“习仲勋当时藏在我爷爷家,周围群众都知道,但没有一人去告密!”余得海的孙子余联盈回忆说,年仅21岁便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习仲勋,一心为老百姓谋福祉,被乡亲们亲切称作“乡党主席”。他的伤情牵动着乡亲们的心,乡亲们悄悄送来自采的草药,对习仲勋的藏身养伤始终守口如瓶。
这并非特例。不论在延安,还是在广大的敌后战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建立了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
1945年,新四军攻打淮阴城时,6万支前民工自发支援,奋战三天两夜,挖出一条33里长的排水沟,赶在攻城前把淮阴城壕内的水统统放光,为新四军拿下淮阴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一心为了劳苦大众的共产党,深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
相反,受贪污腐化影响,重庆政府和国民党军队,作风涣散,军纪败坏,同人民离心离德,这是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失利的重要原因。
1944年,国民党汤恩伯部40万军队抵挡日寇15万人进攻,结果不到1月便全部崩溃。据当时第一战区《会战之检讨》写道,汤部败退时“豫西民众到处截击军队”,其背离民心由此可见一斑。
接受“延安作风”洗礼,就是坚守我们的精神“根据地”
歷史的硝烟早已远去。今天,我们回望抗战,一些被峥嵘岁月尘封的话语,仍然会敲击心扉,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显得忧心忡忡:“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从“渐渐好转”到“渐渐放下”,多少王朝帝国、多少王师劲旅,最终没能逃脱“历史周期律”。70多年来,这一历史担忧,一直如警钟长鸣,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共产党人。
抗战中期,美国新闻记者组团前往延安参观,回到重庆一致称赞:“延安干部亲民廉洁”。谁知,宋美龄冷冷地回答:“如果你们所说是实,那是因为他们还没尝到权力的滋味。”我们不能忽视宋美龄这句“刺耳”的话语,她质疑的是面对“权力的考验”,共产党能否保持“延安作风”?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让我们重温一下当年的本色——
抗战时期的一天,萧劲光来见毛泽东,发现毛泽东大白天盖着被子在炕上读文件。一了解,才知道毛泽东将仅有的一条棉裤洗了正放火盆上烤。萧劲光要去军需仓库给毛泽东拿一条新棉裤,被毛泽东果断制止:“共产党人不能为己谋私,一丝一毫也不能多占!”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作风失守是最严峻的危险。”让我们追问一下苏共的演变——
苏共早年有20万党员时能够夺取政权,有200万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而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这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告别了饥寒交迫,过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然而,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在考验着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保持“延安作风”,才能永远掌握“制胜密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说:“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
从血火中走过来的共产党人,如今仍然要拿起“革命”的利器,同各种违背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现象作斗争。只有不断接受“延安作风”的洗礼,打一场作风建设的“持久战”,我们才能守卫精神“根据地”,才能实现强国强军的伟业,才能始终成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当年我们靠“延安作风”养育,今后我们也离不开它的滋养。它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我们必须永远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