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的自然现象和成因机理探析
2016-04-29林左鸣
林左鸣
引言
地球地质史上曾经出现多次冰河期。关于冰河期的成因,一直有多种看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天文学成因说和地球物理学成因说。天文学成因说,主要考虑的是太阳、其他行星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比如有文献指出:“水星、金星、地球在绕太阳公转,当它们在公转运动中,周期性地会合于一条直线时,水星、金星阻断了地球热源,地球大幅降温造成了冰河期的发生。”【1】而地球物理成因说,考虑的影响因素则比较多,有大气物理方面的,也有地理地质变化方面的。比如认为火山大爆发时,火山灰阻止了太阳的辐射量,还有地球构造运动变化的影响等等。但是笔者则认为,暗物质云运动抵达地球所在的空间,应是致使地球形成冰河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如有文献所指出的那样,“地球上一切能量都来源于太阳,大气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昼夜温差小,平均气温稳定。太阳是通过热辐射形式向地球输送热能的,热辐射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只要来自太阳的热能被阻隔一段时间,辐射不到地球上时,大气就失去温室效应的作用,地球在纯失热状态下过速降温,冰河期的气温条件就形成了。”【1】那么,究竟是什么阻断了来自太阳的热能辐射到地球表面呢?笔者认为在以上分析的各种原因中,最大的可能是暗物质云。
有文献指出,宇宙大爆炸以后形成的溢散态物质空间既有显物质粒子,还有暗物质粒子。其中暗物质粒子会聚合成暗物质络合物,它和显物质一样具有质量引力,但却和光、磁不发生反应,所以称为暗物质。【2】暗物质既然是以络合物的形态存在于宇宙中,那么这种络合物就是类似于云状的物质,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暗物质云。为什么暗物质云会对地球环境温度产生影响,并使地球形成冰河区呢?暗物质在宇宙中的成因机理及其特性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推测式的探析:
宇宙中暗物质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一阴一阳谓之道,宇宙中既有物质,还有信息。物质中既有显物质,还有暗物质。显物质在宇宙中,突出地表现为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星球,这些星球都在无休止地运动着。那么暗物质在宇宙中如果主要表现为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暗物质云的话,由于它们具有了引力、质量的特性,则就必然也和显物质一样永远处于运动之中。假如有一天运动中的暗物质云和地球遭遇了,那会怎么样呢?会和小行星撞击地球一样,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吗?我们不妨作出以下推测。
暗物质云进入太阳系所形成的冰河期现象
假如太阳系按照现在的位置,随着银河系旋动着运动到地球时间本世纪末某个时段时,地球开始出现了短时期(假定为半个世纪)的冰河现象。如果此时既没有太阳系内其他星球与地球的相互位置发生了重要变化,也没有出现火山大爆发,造成了火山灰遮天蔽日的现象。那么,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冰河现象很有可能是暗物质云所导致的。
我们不妨进一步假设,如果在地球所处的银河系的第一与第二旋臂间的间隔空间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直径为5×104个太阳大小的较低密度的暗物质络合物团(云),并且不断地向着银河系的中心区运动。我们接着假定,这样的暗物质云团,是由银河系引力边界进入旋臂的间隔空间的,随着旋臂间隔空间的旋动运动,正在向着银河系中心区位置运动。这时暗物质云的运动速度,就会因越来越靠近银河系中心区而不断地加速。假如这个暗物质云团,在地球时间本世纪末的某一年(假定为公元2092年左右),与太阳系同时到达某个区位交合了,那么就可能会对太阳系形成致命的影响。我们设想,这个暗物质云团将使太阳系的透光度下降,犹如对太阳系里的地球裹上厚厚的棉花隔温层,从而使地球形成低温的冰河期。
为什么暗物质云,会随着靠近银河系中心而速度不断加快?要解释这个问题,还要从银河系引力边界说起。所谓的银河系引力边界,是指银河系几何体所延伸的最小引力作用区。如果说宇宙中我们所处的单元区存在着很多类似于银河系的大型星系,那么任何一个大型星系,应该都存在着引力边界,这是由于大型星系几何体的物质分布(密度)不均匀所致。在大型星系中,随着物质(密度)分布的不同,引力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心区物质分布较密,其引力也较大。而在中心区外的延伸区,其物质密度呈递减的状况。所以,引力就会随大型星系延伸区的延伸,而逐步减弱,直至与其他大型星系延伸区的引力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边界,我们假定这个边界就是该大型星系的引力边界。
在宇宙中,假定大型星系基本上都是呈盘形几何体的结构,而每个星系中心应该都存在黑洞区,从引力延伸的范围(距离)来讲,大型星系边缘的引力延伸范围(距离),要小于中心黑洞区引力延伸的范围(距离),这是因为黑洞区内的物质密度,或许要远远高于黑洞区以外的星系结构体的物质密度。假如大型星系中心黑洞区的物质密度,是其他区域(盘形延伸区)物质密度的10亿~13亿倍,则星系中心的黑洞区引力必然会远远大于星系盘形延伸区的引力。所以当一团暗物质云越过某一大型星系引力边界向中心区运动时,自然就会在不断加大的引力作用下不断加速。
暗物质云的基本宏观物理特性及对地球的影响
我们假定本世纪末和地球不期而遇的暗物质云,是最低密度的一种暗物质云,或者称之为最低浓度的暗物质云。如果暗物质云的基本宏观物理特性就是具有阻碍光线通过的能力,并且这种阻碍光线通过的能力与暗物质云的密度(浓度)有关系。那么,我们不妨为暗物质云的密度制定一个标准。比如我们可以在1m3的净化水中,倒入1kg的纯黑物质(比如炭黑),当这些纯黑物质全部稀释到净化水中后,则以这时的掺有纯黑物质的净化水所形成的光线通过标准为基数,假定这就是1级暗物质云团阻光的宏观物理特性的表现。那么以此类推,2级暗物质云团的标准就是当把2kg纯黑物质稀释到1m3的净化水中的光线通过能力;而三级暗物质云团的标准就是把3kg纯黑物质稀释到1m3的净化水中的光线通过能力。暗物质云团的级次越高,即其密度(或浓度)也越高,光线通过能力就越低。而它出现在地球与太阳之间,其隔温的能力就越强。
暗物质云团由于受到银河系中心引力的作用,离中心位越近,其运动速度就越快。所以暗物质云团与太阳系交合时,通过的时间是在不断加速之中的。如果暗物质云团通过整个太阳系的时间是半个世纪左右,由于其阻光效应,我们假定有可能使地球温度下降到-50℃~-57℃。亦即是说,即便在地球赤道表面,其最高温度也只能达到-50℃。
当暗物质云团运动离去以后,地球并不能马上恢复到常态温度。那么我们假定,至少还应该有它通过太阳系时间的30%的时间,作为温度回升期,这大概要15年的时间;另外还要加上与此大致相同的时间作为恢复适应期,这样又要15年时间,所以整个影响时间也许要长达80年。不过这应该算是地球所能遇到的最短冰河期了。即便如此,估计地球上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将可能被毁掉84%,植物也将可能被毁掉93%。而那些未被毁灭的物种,在适应期中也很可能产生变异。
人类生活在地球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然而最可怕的自然灾害,当属星球在宇宙中运动的自然规律所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其次便是暗物质云团这个不速之客的造访了。地球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会有春、夏、秋、冬的变化,说明在其运行轨迹中,环境会不断地变化。太阳系又会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按特有的轨迹运动,而这样转一圈需要多少时间,会对地球的生存环境带来什么影响,至今对我们人类仍然是个谜。又何况银河系在茫茫宇宙中运行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呢。显物质的星球按自己的轨迹运行,暗物质的云团亦按自己的轨迹运行,相互在运行中重合在所难免。而且在整个宇宙单元区存在的时间内,这种现象会规律性地重复着。所以对于像地球这样的有生命的星球而言,暗物质云的到来,真是一个不祥的不速之客。对于长时间的大冰河期,人类是无法抵御的,但是如果我们假定的短期冰河期真的出现了,则只要人类有所准备,能够掌握利用各种能量的技术,并确保具有食物和水,或许可以生存到适应期。
一个自然形成的星球,其实很难摆脱这样的厄运,唯一的指望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比如人类如果掌握了暗物质云的回收利用技术,那么可以在少量的暗物质云经过太阳系时悉数回收,阻止其产生破坏性影响。也可以通过引力方向有向性技术来改造地球,使地球和人造卫星一样有能力变轨,又不会使地球在其他星球的引力作用下,产生多向性而毁灭。这时地球才能在遇险时绝处逢生!
暗物质的成因机理和主要特性
《宇宙天演论》【2】一书中,对暗物质的微观构造和物理特征作了介绍,我们可以理解和定义为:狭义的暗物质,就是由一个兆子和2个次能子,在兆子贝粒子流(贝粒子流运动速度为C×1010kg/s)的作用下,合成的独立兆子系,所形成的兆子系又利用循环运动的贝粒子流,与其他兆子系络合连接为能量内循环状态的物质体。因此,广义的暗物质就是:由兆子系构成的五维弥散态的络合物。这样一种物质体,与磁和光均不发生反应,因此我们称之为暗物质。
关于“五维”空间的问题,首先要从众所周知的三维空间为出发点来阐释。三维空间是由一维(线),再加上一维后,先形式二维(面),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维形成了一个长、宽、高的立方体(即三维),可以区分上、下、前、后、左、右和方向。然而也有人把时间和空间凑到一起构成了第四维,实际上这是个异化的四维空间。【3】真正的四维空间是一个在球形空间中的有形无规则区域,它虽不存在长、宽、高,前、后、左、右、上、下及方向,却包含了三维的一切。当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四维空间相互交合,所形成的既独立又交合的惰性区域,就是以上所说的五维空间,它既容纳三维又容纳四维的各种形体和空间,故而形成了一个似真似假的空间,也就是一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空间。总之,在维度空间中,更高一维度的空间必然要能包容低一维度的空间,比如水能淹没一般三维的形体,所以水就是四维空间。而络合而成的暗物质可以包容所有显物质,因此是第五维空间。所以,维度空间划分的定义应该是:凡是能包含已知的维度空间的新的维度空间,就是更高一层的维度空间,那么信息态空间是能包含暗物质维度空间的更高维度空间,所以它是六维以上的空间。
惰性和第五维空间的形成
《宇宙天演论》认为:兆子系就是暗物质能量粒子,实际上它是由一个兆子和两个次能子形成的高速旋转的游离态的组合粒子。兆子系粒子是一种处在实物空间与信息空间之间的跨界粒子,它可以存在于溢散态的正引力空间,也可以存在于物质态的负引力空间。然而它一旦形成了暗物质络合物以后,就只能存在于物质态的负引力空间了。在兆子系中的次能子,就是组成宇宙中伽马射线的粒子。【2】
兆子系彼此络合连接在一起后,形成了暗物质体,这种络合连接形成的暗物质所存在的络合空间,可以称之为惰性空间,这样的暗物质空间,可以覆盖四维以下空间,所以也就是第五维空间【2】。我们假定,暗物质络合空间,就是指由兆子系构成的网眼状空间,这样的网眼应该非常小,比如假定它的直径尺寸是0.009nm~0.096nm。当有小于络合空间中“网眼”尺寸的物质粒子,通过这个“网眼”进入了络合空间以后,该粒子所带有的信息态能量,就会因为兆子系中,能量内循环的贝粒子流信息态能量,通过随向性的作用,间接地予以接收,从而使该粒子的信息态能量减弱,变成物质态能量粒子,并且出现了反应慢,或不反应的惰性现象,而在络合空间聚集,使暗物质体质量增大。这样的小于络合网眼状空间尺寸的粒子很多,比如光子、电子、迷粒子,一直到贝粒子等。
小于暗物质络合网眼的粒子(除单奇子、贝粒子之外),之所以在暗物质络合空间出现能量减弱现象,是因为构成这些粒子的能量粒子(洛子),被构成络合空间的兆子系利用兆子内负量效应旋转吸纳,从而出现了能量减弱的现象。被吸纳的洛子,是最小的一个信息态能量隐形互变的粒子。也就是说,我们假定当粒子中单奇子互变为信息态能量时的总量值,仅占粒子总质量15%以下的粒子,就称之为隐形互变粒子。隐形互变,是指单奇子的互变量,不会影响粒子原始态的互变过程。假如洛子的互变率为9%,属于未改变原始物质粒子态的隐形互变粒子。小于暗物质络合空间网眼的粒子(洛子),在络合空间中,由于不断地被兆子吸纳,其粒子在失能过程中自旋速度下降,由活跃型粒子,向安静型粒子转变,这个转变就是所谓的惰性转变。这样一种由于失去能量,而出现的惰性现象,可以称之为:失能惰性。
实际上,惰性空间是正量与负量之间的一个界面空间,这个界面空间是以极压的收缩或者膨胀的一个量,形成了一个不对称量空间的趋向,也可称之为量界维度空间。我们可以对空间压强进行分类,从压强在不同空间对实物的作用及检测单位上来分类,首先有重力空间(引力空间)和介质空间(即气态、液态空间),其检测单位为cm2(平方);其次有0(零)度空间(微重力空间),检测单位是cm3(立方),这是用以计算动态物质轴向扩散压强(相对静压)的;绝对0(零)度空间(无重力空间),检测单位为cm4(素方),这是用以计算动态物质聚合压强的;那么量界空间(惰性空间),检测单位为cm5(界方),这是用以计算在量界空间的漂移压强的。显然,这样的空间压强区分和检测方法,仍未被人们完全掌握和应用。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暗物质中不会出现生命现象。我们知道,构成生命的最小智慧粒子是胶子,虽然暗物质络合物,也吸纳胶子中的能量粒子。但是,由于胶子是能量传导粒子,同样也具有吸纳能量的特性。当胶子处于暗物质络合物网眼中时,兆子也是以分解的形式吸纳胶子中的能量粒子,而胶子反过来对兆子也形成能量吸纳,以补充损失的能量。在吸纳与反吸纳相互作用过程中,胶子就会对暗物质络合物网眼的能量,以吸纳的形态,产生破坏平衡的影响,使络合物网眼无法对胶子产生单方面的能量吸纳,从而放弃了对胶子的能量吸纳,并出现暗物质释放胶子的现象。胶子吸纳兆子能量,是由于信息随向性的作用,使兆子中的信息态能量主动向胶子移动,从而形成胶子吸纳兆子能量的现象。而随向性发挥了作用的原因,假定是胶子中的信息态能量光色纯度,高于兆子中信息态能量光色纯度约3倍所致。由于暗物质络合物不能容纳胶子,也就不能产生以胶子为基础的主系肌朊线粒体,继而也就不会出现生命现象。
暗物质络合空间,在连续聚集外源进入粒子的总质量达到络合空间边界上的兆子系总质量时,兆子系中的贝粒子流对从外源进入的粒子,会因为信息态能量过剩,产生斥力作用,使络合空间的聚集粒子密度在信息态能量的作用下,产生质量体聚变反应,形成聚变爆炸效应,称为暗物质爆炸。暗物质爆炸的威力巨大,是核能爆炸的10亿倍。
狭义暗物质的结构、特性及形成的机理
我们假定兆子是由720个拓子合成的,并且形成能量运动的对称四个极位,其极位分别呈过心对称,有两个是过心对称的能量输入极,有两个是过心对称的能量输出极,其通过极点的能量,则主要是兆子本体中贝粒子流循环往复输入或输出的状态(图一)【2】。
兆子对称的四个极位,具有负能量解能的特性。所谓负量解能,就是由兆子内的负量旋转区,以21.6倍的“质量分离旋速”,所形成的负量效应。或者说,在兆子中形成的负量旋转区,对旋转区边界的能量粒子的能量,以旋转的形式吸入旋转区,从而对能量粒子产生能量分解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负量解能特性。而“质量分离旋速”是指,当不同质量的物质(或粒子),在旋转过程中,产生了轻重两部分相分离的速度时,这个速度就称之为“质量分离旋速”。例如某一物质由甲、乙两种粒子所构成,如果甲粒子质量大于乙粒子,那么当这个物质进入高速旋转,发生了甲、乙两种粒子相分离时,重的甲粒子质量惯性大而往外甩,轻的乙粒子则甩得近一些,这就造成了分离。当甲、乙粒子出现分离时的速度,就是“质量分离旋速”。不同质量的物质(或粒子),由于质量不同,所以轻重两部分发生分离时的旋转(离心)速度也不相同,因此,质量分离旋速不是一个常量值,会因不同的物质(或粒子)而异。而21.6倍的质量分离旋速,是物质(或粒子)涡旋体达到形成负量效应即真空效应的最低常量倍率值。其倍率越高,负量效应越强,也就是说这时漩涡中心信息态能量越多,呈正比关系。
由此可见,在某一种物质介质中要提取真空能,就得设法让该物质介质转动起来,使转动速度超过该介质的21.6倍的质量分离旋速。比如兆子中的负量效应区的质量分离旋速为12400n/min,达到负量效应时的质量旋速则是:12400×21.6=267840n/min。至于负量效应的作用,则就是在负量效应作用下,会吸纳、分解兆子周边光速以内的外来物质粒子的能量。
这些被吸纳粒子就是如前所述的洛子,它由14个卞子构成,它们分别由兆子本体内循环的贝粒子流,带入兆子本体贝粒子流输出极的极位上的次能子中去,并且在次能子中合成为拓子,接着被贝粒子流挤压到次能子贝粒子流输出极外,在极位处形成堆积增益,同时沿着贝粒子流的流向,逐步形成半中空状态的兆子体。堆积增益,也称为有效堆积,是指一种粒子构合成另外一种粒子时的有效堆积。由于贝粒子流在半中空区的扩张性流动,加上没有外力的影响,半中空状态的兆子体,很快就形成一个完全中空的兆子体。半中空状态的兆子体,是指兆子体中心空间体积小于粒子结构体积时的兆子体,即兆子体还有50%以上的空间为有粒子空间,没有完全成为一个空壳体。完全中空状态的兆子体,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体了,而这个空壳体中间位置,在由负量效应区所占后,成为一个内能循环型粒子。
在贝粒子流不断扩张性的流动作用下,兆子体边界厚度逐渐减少,拓子间隙增大,贝粒子流就会在受力最大点的位置,也就是兆子体两个对称极中间位置的边界处溢出兆子体,从而形成四极的粒子形态。所谓兆子体边界的厚度,是指兆子体的原始壳体,也就是兆子体在没有形成中空状态前的有一定厚度的壳体。而边界厚度逐渐减少,是由于兆子体内的贝粒子流,在流动(运动)时的扩张压力,对边界上的原始壳体产生挤压作用,使得构成壳体的拓子,在被挤压造成壳体膨胀的过程中,其密度不断下降,使壳体原始厚度随之减薄,直到兆子体内的贝粒子流,能够穿越壳体成为内外循环流为止。
由于贝粒子流溢出兆子体,成为四极粒子的溢出时间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假定第三极和第四极的极点上,溢出贝粒子流的时间相差4~7秒。在这4~7秒的时间内,第四极的贝粒子流仍在做扩张性流动,由于流动力角的影响,兆子体中空区瞬间形成一个涡旋区,这个涡旋区在贝粒子流的流速影响下,形成一个旋转负量区。关于流动力角,是由于贝粒子在作扩张性流动时,沿兆子体内弧形面运动,流经弧面的每一个点(角度)时所受的反扩张力是向内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与兆子体中心位置所呈现的角度(值),称之为流动力角。在兆子体出现第四极后,旋转负量区就成为吸纳、分解、均等分流洛子的负量效应区,这时的兆子体就完全成为一个稳定的增益性兆子。在图一所示的上、下两个箭头所指的位置,是贝粒子流外循环进入兆子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这个位置又是其他兆子系与本兆子系的结构合成点,也就是络合体的络合点。
假定形成增益性兆子的时间,最短为55秒,最长为119秒。增益性兆子,就是由一个兆子系合成为另外一个新的兆子体,这个新的兆子体,就称之为增益性兆子。形成增益性兆子后,只要有一个外来次能子,在增益贝粒子流的作用下,与增益兆子结合,并同原增益位置的次能子一起,就可以构成一个增益性兆子系。这种增益过程,就是暗物质为什么会自行膨胀的主要原理。同时也是兆子系之间合成广义络合物(如图二)【2】的结构合成原理。
广义暗物质的物理特性及形成机理
为了讨论暗物质的宏观现象,我们不得不首先讨论宇宙起因这样难以确定的复杂问题。迄今为止,我们认为宇宙的起因缘于大爆炸,然而每一个大爆炸,无非只是形成了宇宙中极小极小的一部分空间。我们假定在茫茫宇宙中,每一个大爆炸所形成的物质空间是一个单元区,而这样的单元区实际上是处于溢散态空间的,一个定位的,膨胀或收缩的,自旋暗物质区。实际上,单元区中暗物质的运动轨迹,是以单元区为整体的旋转运动形态。也就是说,单元区的暗物质与单元区呈同步运动形态,单元区的运动轨迹,也是暗物质的运动轨迹。这是因为单元区就是一个整体的暗物质区,虽然暗物质在单元区中的分布并非均匀,但是单元区的运动形态和轨迹,也就是暗物质的运动形态和轨迹。
单元区中的显物质是包含在暗物质区中的能量物质,暗物质通过吸纳显物质小粒子的能量,形成了自体膨胀的络合物。显、暗这两种物质以对等质量的形态,相互依存,互为转换。其质量转换形成平衡的主要方式是:显物质辐射能量粒子,被暗物质吸纳转为暗物质;暗物质通过爆炸释放能量粒,转化为显物质(包括反物质)。单元区的膨胀,是因为显物质的质量略大于暗物质时,以能量辐射的形式,辐射出过剩的能量小粒子,被暗物质吸纳后,转为暗物质增益络合物。而单元区的收缩,则是暗物质略大于显物质时,以质集过剩爆炸释放能量粒子,转化为显物质(包括反物质)。
可见,显、暗两种物质之间,通过能量辐射、爆炸的形式来实现质量互为转换,从而达到基本的物质质量平衡的现象,这是每个单元区最基本的转换方式,也是每个单元区达到物质量平衡特有的保证形态。所以在宇宙的单元区中,显物质和暗物质所占的比例应该大体是一样的,大约为1:1的状况。但是所占的空间则不一样,假定显物质占4.4%,而暗物质所占空间大得多,为95.6%。之所以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例大致相同,而空间占有量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显物质是紧密体,暗物质为弥散(膨松)体,两者之间质量比例相同,只存在着形态和所占空间的区别。在宇宙中,暗物质和显物质的能量是基本相同的,否则整个宇宙单元区就会处于不平衡状态。虽然两者之间显示能量的形态不同,如暗物质是增益膨胀,质集过剩爆炸;而显物质是辐射、化爆、核爆、反物质爆炸。但是,这两种物质所显示的能量统归于物质态能量,都可以用E=mC2的公式进行解释。
假定在兆子中,其次能子是由302个衰变洛子对合成的,因为洛子对能量减弱,且处于内循环状态,粒子表面温度接近冰点(假定大约为-214℃),所以次能子又称为:低温粒子,或:冰点粒子。除此之外,次能子的另外一个特性,就是低温合成拓子特性。假定拓子是由6个洛子等边合成的亚稳定态粒子,对热能量反应低,容易在低温情况下,产生结构能量内循环振动,这是因为低温封闭粒子内循环通道所致。次能子是低温粒子,在兆子中被负量区吸纳、分解的洛子随兆子内循环的贝粒子流带入次能子时,由于次能子的低温环境,使得洛子能量被封闭,继而形成粒子振动现象。所以洛子能量被封闭的环境,是低温环境。如果构成洛子的是卞子,当卞子遇到低温时,假定它的收缩率为75%,由于这个特性,使得洛子内的能量在低温的情况下,被卞子收缩封闭在洛子体内,只能作内循环,而不能外溢的现象,就是洛子能量封闭现象。在靠近次能子中的洛子对时,振动力变为弹力,向次能子中心轴方向弹性挤压,形成水平性振动,与其他振动方式相同,且又在一个水平面上的洛子,振动结合成拓子,或拓子同位素粒子,并随贝粒子流被挤压出次能子,在次能子输出口堆积,并以先后次序逐步振动结合成增益兆子体。
如果合成增益兆子体后,没有外来次能子与增益兆子体结合,被合成挤出次能子的拓子,或拓子同位素粒子,就会不断地增加兆子本体密度,假如在达到3个兆子质量密度时,兆子本体会瞬间崩解外层壳体,形成威力巨大的爆炸,这就是如前所说的暗物质爆炸。在广义的络合物中,因为兆子、次能子所具有的特性,使暗物质络合物形成了吸纳外界能量,分解能量粒子特性,迫使能量粒子由活性变为惰性,并且借此来增益络合物体积,以膨胀的形式占有宇宙空间,形成独特的五维惰性空间物质群,达到稳定物质能量的均衡性、平衡单元区质量分布,削弱光子辐照度的特性目的。
小结
暗物质是看不见,又几乎摸不着的物质。寻找和捕捉暗物质是今天科学研究探索中的一件大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难发现暗物质的踪影。不过在核聚变爆炸时,暗物质实际上会现身于我们眼前。在核聚变爆炸瞬间,在爆心区周围会出现一个暗环扩张区,这个暗环扩张区就是暗物质络合物。它的出现,是因为核聚变爆炸时的光——暗形成的反差效应,也就是光子与暗物质之间的明暗垂直反差效应。这个暗环扩张区存在时间极短,大约为0.002秒,原因是由于核聚变爆炸时产生的光子量由少到多,假定在总量大于暗物质络合物结构空间网格量13倍时,在暗物质络合物中形成过剩光子辐射,使大量光子不被暗物质兆子系吸纳增益,则光——暗反差效应随之减小,暗环扩张区瞬间消失。
在核聚变爆炸时所观察到的暗环现象,是由大气间原本已有的暗物质络合物所引起的。推测其原因是,在核聚变爆炸时,其球形能量扩散面在与大气产生相对作用时,由于爆炸能量大于大气压能量,从而在球面边界形成冲击性能量波,对大气产生叠加性挤压作用所致。特别是在大气水平方向的叠加量更大,使大气空间中原本已有的暗物质络合物,与大气同时形成叠加现象,假如其密度大约增加了0.8~1.2倍,就会形成局部暗环现象。如果核聚变爆炸当量达到了兆吨级,大气空间的暗物质络合物的叠加密度会更大,假定会瞬间超过原络合物密度的3.5~4倍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络合物吸纳外源能量的量值,可能会瞬间超过本体3倍以上,从而产生威力远大于核聚变爆炸的暗物质爆炸。可见,人类发展和使用大当量的热核武器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有可能玩火自焚。人类社会对此必须警钟长鸣。
暗物质的测试和发现,必须充分考虑和利用暗物质的宏观物理特性来进行。比如以上核聚变爆炸的暗环摄像测试方法,或者射线测试法、激光测试法。无论是那种测试法,都是在某一个区域内,让光子、射线粒子通过所设定的距离,然后在光源、射线对面安装一个接收装置,以测试光子和射线粒子通过这个区域时的损失量,从而确定是否有暗物质存在。这是我们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所能实现的暗物质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