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16-04-29于生妍

党的生活·青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吉鸿昌家风

于生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字字珠玑,直击心灵……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风起自家庭立足于家庭,其作用可以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升华、民族的凝聚、文明的拓展,都产生巨大而深刻影响的。

陆游家风:要做好人改过迁善

据记载,陆游家训共二十六则,他从四十多岁开始写,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陆游很重视子女教育,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他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

要做好人。他告诫儿子,但愿你长大后能让乡亲们称赞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层面也不比高官差。

改过迁善。“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教导儿子必须做到有错必改,见贤思齐。

不要贪得无厌。“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假若一直心性恬淡,不图名利,或是品学修养已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有贪得无厌的思想。

要严于律己。“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年轻时聪明伶俐、有才华的人最容易养成恶行,要特别警惕才是。他告诫儿子对后代要经常严加管束,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朋友。

要宽以待人。陆游说,我一辈子未曾害过别人,有人害我,“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不要去计较,要尽可能回避这些事。

要为官清廉。教导儿子要忠于职守,为民做好事。特别强调儿子在物质生活上要俭朴,要廉洁。

要忧国忧民。《病中示儿辈》中,他希望儿子事事都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的样子。(来源:光明网)

习近平:写给父亲习仲勋八十八周岁生日的一封贺信

2001年10月15日,家人为习仲勋在深圳举办88岁寿宴,这也是习家人难得的一次大团聚,唯独缺席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作为一省之长,他实在是公务繁忙,难以脱身,于是抱愧地向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这封信既充满了对父亲的生日的真心祝福,也有不能亲临父亲身旁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对父亲人格与品德,胸怀与作风,信仰与追求的崇敬之情,表达了将父亲的好作风、好家风世代相传,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投身于人民的坚定决心。以下为拜寿信原文。

敬爱的爸爸:

今天是您的88周岁生日,中国人将之称为米寿。若按旧历虚两岁的话,又是您90岁大寿。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大喜日子。昨晚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既为庆祝您的生日而激动,又因未能前往祝寿而感到遗憾和自责。

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48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我从您身上要继承和学习的高尚品质很多,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一是学您做人。爸爸年高德劭,深受广大人民群眾和我党同志、党外人士的尊敬。这主要是您为人坦诚忠厚、谦虚谨慎、光明磊落、宽宏大度。您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且要求我也这样做。我已把你的教诲牢记在心,身体力行。

二是学您做事。爸爸自少年就投身革命,几十年来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我辈与您相比,实觉汗颜。特别是您对自己的革命业绩视如过眼烟云,从不居功,从不张扬,更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

三是学习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著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爸爸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仍坚定不移,相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您的言行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四是学您的赤子情怀。爸爸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的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五是学您的俭朴生活。爸爸平生一贯崇尚节俭,有时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您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样的好家风我辈将世代相传。

此时此刻,百感交集,书不尽言,上述几点,不能表达我的心情于万一。我衷心遥祝尊敬的爸爸健康长寿,幸福愉快!

儿近平叩首

二OO一年十月十五日

(来源:人民网)

周恩来:"十条家规"是干部家风的一面镜子

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女赴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应征参军。周恩来得知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给相关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个侄女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临行时,周恩来说,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这一条路。

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来是国家总理,管理着一个“大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周恩来的十条家规,不仅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它像一面镜子,告诫我们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来源:人民网)

抗日将领吉鸿昌:"做官即不许发财"茶杯不离身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

诗如其人。在吉鸿昌将军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们敬仰。

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得了重病。吉鸿昌回家探望,看到父亲那依依不舍的眼神,他知道父亲有话要讲,便说:“爹,您有啥话尽管说,孩儿一定铭记照办。”他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才会死而瞑目。不然,我在九泉之下也难安眠啊!”吉鸿昌强忍悲痛,答道:“孩儿记下了,请父亲放心!”

父亲病逝后,吉鸿昌即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杯上,交给陶瓷厂烧制。茶杯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放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茶杯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当时吉鸿昌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营长,只有25岁。自此,吉鸿昌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茶杯一直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这只茶杯随吉鸿昌走南闯北,直到他39岁牺牲。

“做官即不许发财”,含义很明确,就是不许利用官位抑或职位来聚金敛财、受礼索贿,更不得因当官而暴富。在当时社会腐败、贪官污吏盛行的情况下,官至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吉鸿昌能始终恪守着“做官不发财”的信条,实在难能可贵。正因如此,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他所信奉的“做官即不许发财”和他那“身外浮云何足论”的淡泊功名利禄的精神,将永远是后人的楷模。(来源:中国文明网)

有感家风

李忠德

“家风”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门风。记得小时候家里贴着一副《朱子家训》,那算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治家格言,虽然我的家风少了母亲的“唠叨”,却有父亲的教导,从小父亲对我们兄弟姊妹,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要求认真踏实。

我的家算不上是书香门第,但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和思维。记得我和哥哥刚参加工作,父亲曾谆谆教导:做人要本分,要懂得勤俭持家,不能损人利己,要对得起公家,亲戚邻里和兄弟姊妹之间要互相关爱帮扶,懂得知恩图报,欠别人的一定要奉还。父亲言行一致,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他靠着“砸锅卖铁”的精神一边给长年患病的母亲治病,一边操劳着供7个子女读书,这在当时是多么不简单的事情。虽然母亲早已病逝,但父亲至今未欠任何人的一点钱财。

前几年拜读鲍鹏山教授的《父親的家国》,读到“我父亲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时深有感触,我的父亲只有简单的一句:不能损人利己,要对得起公家。这就符合着中国知识分子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

“邻德里仁,克绍箕裘世泽;笔耕砚拓,长传诗礼家风”。如今我已为人夫和为人父了,上幼儿园的子女也在家风的熏陶下懂得了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这就是我们家风的传承吧!今天我的家风,未因世易时移而改变,而是不断地在传承,因为家风的建设、传承,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统与创新。

我想,好的家风应该赓续不变代代传。(作者单位:民和县委组织部)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张海成

父母亲去世已经十多年了,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坐在书桌前勤奋地用我们已经废弃的作业本练习毛笔字。父亲的毛笔字在我们十里八乡还是很出名的。

父亲出生在1922年,据父亲自己讲,他16岁就外出打工开始养家糊口,没有上过学,后来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一个有文化的人,因为羡慕有文化的人,所以学了认字的方法,买了两本小字典就开始学文化。他最喜欢古诗词里的名言警句,他会把它认认真真地抄在本子里,记了厚厚的一摞。

父亲是要强的人,由于受迫害回到村子后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当队长后由于父亲干起活来要求高、脾气暴,让大家感到干活太累,又不允许任何人占集体的便宜,所以被人忌恨。由于父亲青少年时被抓壮丁,当过旧军官这一原因,在我的印象里一直被迫害不断。儿时父母的印象多是被迫害的事和为了家里“口粮”每日愁肠百结的眉头,当然也少不了斥责我们弟兄几个不懂事的胡闹。有时候,唱一唱刚从学校学来的歌都会被斥责为不懂事,当时心里很不理解。

1980年父亲被“平反”,他选择了退休。从此开始了他珍爱的学习生涯。

说是退休生涯,实际上父亲并没有退而休息,因为兄妹们都在上学,一份退休工资根本不够,因此,父亲白天打一份工,晚上再打一份工,生活才能得以艰难地周转。但即使是这样,父亲业余时间也忘不了抓紧时间练习毛笔字。

后来,父亲的退休工资慢慢上涨,我们兄弟姐妹也长大成人。父亲不用打工了,便余了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一有时间父亲就坐在家里唯一一张书桌前,对着买来的碑帖刻苦地练字……

大学毕业,我到外地工作,每次回家,看到的一幕基本上是——一有时间,父亲就坐在书桌前练字。

回想起父亲是和他紧锁的眉头,后来坐在书桌前专注、却不失怡然自得的练字的神情。

每当我工作、学习劳累时就能想起父亲练字的神情,与父亲身受的压力和在学习上付出的精力相比,我的付出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于是乎我又信心百倍了。

妹妹由于中学时不喜欢学习,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出去打拼,吃了不少苦头,言语之间感觉到她在艰难环境中学习谋生技能,也受到了父亲坚强不屈的性格的感染。后来跟妹妹聊天时,妹妹说她非常佩服父亲能在没进过学校的情况下,把毛笔字练得那么好,这一直是她学本事的最大动力。

我在想,家风是什么?父亲的这点感染力不就是家风吗?(作者单位:青海油田党校)

?推荐阅读《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谢觉哉家书》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该书收集了谢觉哉写给家人、家乡干部和友人的115封信件,既表达了谢觉哉对妻子的惦念、对子女的谆谆教导和对乡亲故友的感怀,又牵涉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展现了谢觉哉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原则,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有着重要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吉鸿昌家风
勤劳是最好的家风
红色英雄吉鸿昌
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吉鸿昌不忘父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死也不倒下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幽默好家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