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平安与福
2016-04-29李永新
李永新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平安古驿是古丝绸之路南辅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做好丝路文化,对于海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定“丝路·平安与福”这个主题主要基于这种认识和考虑。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其实其中的文化底蕴是不言而喻的。正是“丝路文化”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商机、平安和幸福,拓展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包容、仁义和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的孜孜以求。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7日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具有划时代里程牌的意义,扩大“朋友圈”,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又丰富了“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且光彩夺目的民族,因而她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并引以为豪的民族。自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到周三王、“周孔”、孟子,华夏的沃土滋养了一条非常明晰而且搏动有力的儒家文化法脉,即夏、商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到了礼乐文化,实际上就是日臻成熟的周公思想的集大成,它形成了周文化的核心,也占据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真正源头。
礼乐文化,其外在表现为“礼”,本质是“仁和”,也泛指仁义礼智信。孙中山先生把它概括为“仁爱和平”是非常恰当的!《大雅民劳》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大雅文王》中载“遹求厥宁,遹观厥成”;《小雅伐木》载“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周末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和而不同”的观点;《淮南子氾论训》载“天地之气,莫大于和,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可见,这些和平仁爱安定的思想已深刻影响和化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如英国学者伯特.波顿曾高度赞扬中国的“和平安定”思想,英国哲学家罗素赞扬“和气是中国至高无上的品质”。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平仁爱安定的思想早在周秦时代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今天,我们平安的环境仍然熏染在这一浓郁的思想文化之中。可谓,千年平安搏动着同一条文化根脉!正因如此,儒家推周公为“元圣”,并把周公与孔子并称为“周孔”,也正因如此,史家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周文化的传承。张岱年称“博大精深的周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是切中肯綮的;由此,我们说礼乐文化的精髓就是“和平仁爱安定”思想,或者说“和平仁爱安定”思想的源头就孕育在礼乐文化之中。
2013年4月在海东撤地设市时,提出了四句宣传口号(魅力海东、创业新城、人间乐都、天下平安),其中一句就是“天下平安”,主要基于这种考虑,这也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是一致的。况且平安区以平安冠名,既是地理标识,更是平安文化的精髄。我曾写过一篇“古驿文化绽新姿”的文章,其中对平安县提出的“穿平安鞋、走平安路、过平安桥、敲平安钟、赏平安夜、读平安诗、看平安篝火、谈平安发展”系列文化版块大加赞赏。如果说曾经举办的“相约平安诗会”给平安人民带来了高雅文化的享受,那么《平安文学丛书》和《平安》杂志的出版更多的是给平安人民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食粮,今天叫响平安文化正当其时,时不我待,真正让过往古驿平安的商贾游客“来了平安,一生平安”,让古老闻名的平戎驿焕发时代的青春。
中国人又最讲究“平安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的大门门扇上贴一个大大的倒写的“福”字,寓意福到了。可见国人对“福”的尊崇和“福”在国人心中的神圣地位。平安人更不用讲了,平安人常常引以为豪。大家都知道,过年贴个“福”字门心,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习俗,说大了“福”与文化有关。
福文化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同生,与中华民族发展同步,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福文化是中华亿万人民的精神寄托,为每个中华儿女所认同和推崇,是维系各民族间手足情感,团结各阶层,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行的最强有力的文化纽带。福文化生生不息,内涵不断丰富、扩长,已全面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超越了民族、宗教、社会、地域、时空等范畴,可谓是包罗万象。可以说,福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远、影响最广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民族文化明珠、民族文化之根和世界珍贵的非质物文化遗产。
所谓“福”,在过去是指“信福”“福气”“福运”,而现在人对福的理解是“幸福”。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中国的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一个“福”字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大家都知道,当年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指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其悠远有趣的传说故事、条分缕析的福字拆解、昂贵的制作材料、精湛的制作工艺,无不让人大开眼界。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太皇太后60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百般无奈之时,康熙决定尝试“请福”,一气呵成了这幅“福”字。孝庄太皇太后自此百病全消,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事后康熙几番重提御笔,却再也写不出其间的神韵,所以民间盛传此福为“天赐鸿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已属罕见,更为珍稀的是,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它又被称为“长寿福”和“天下第一福”。
福文化之“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求福、纳福、惜福、祝福”又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概括和代表。“福”又分为“五福”,《尚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把福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化了,福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不是物质满足,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福”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现在策划“丝路·平安与福”主题方案,就是要打造平安文艺品牌,让平安区的文艺工作者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前沿,紧紧把握“平安文化”定位,围绕平安“福文化”发展愿景,永远秉持一颗对文艺的赤子之心,用向上向善的情怀关照现实,坚持从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间土壤中提炼大美,创作出真正富含文艺价值的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精品力作,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幸福指数和幸福程度,不断提升“天下平安”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作者系海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