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开辟新途径
2016-04-29赵冬
赵冬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湟中县始终坚持“输血型”与“造血型”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摸式,以项目带动推进扶贫开发,实行“销号式”扶贫,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贫困面由35.4%下降到10.3%。今年,县委、县政府本着决不让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原则,坚持脱贫攻坚“五个一”(即:瞄准全面脱贫奔小康这一目标,紧抓产业脱贫这一个关键,发展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和专业合作社,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最终构筑一个“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目标,以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摘帽为中心任务,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湟中模式”,苦干实干、合理配置扶贫资源,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亮点纷呈。
一、强队伍、建机制,配强精准扶贫“突击队”
(一)整合力量,攥拳攻坚。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挂帅,将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纳入脱贫攻坚指挥部,建立县级领导联点贫困村包片帮扶制度,选派省、市、县、乡四级干部455名、“第一书记”164名入驻156个贫困村,举全县之力脱贫攻坚。各乡镇也相应成立扶贫工作站,由党委书记担任“站长”,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推进脱贫攻坚。为了更好地协调推进工作,从涉及扶贫的县直部门和乡镇抽调16名业务骨干充实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增设易地搬迁科、教育救助科、社会保障科等8个科室,做到分工到科、责任到人。
(二)建章立制,精细管理。为进一步指导乡镇、部门推进扶贫工作,制定了《湟中县“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湟中县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方案》,实行“周小结、月汇报、季总结、年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督办。先后制定了《湟中县精准扶贫工作督查制度》《湟中县精准扶贫工作责任追究细则(试行)》《湟中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湟中县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制度》等,确保扶贫项目建设、资金管理规范操作,工作责任进一步压实。
(三)挂图作战,明确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督促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各乡镇、各村在摸清年内脱贫底数的基础上,围绕各自脱贫方案制定县、乡、村贫困户人员信息、脱贫标准、退出时限等“六张作战图”,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帮助干部、贫困户按照存在的缺项,逐项补齐短板。
二、盯人员、整资源,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一)多方发力,为贫困户“排难解忧”。一是精准识别,精准建档。由驻村工作队负责,结合“五看法”,通过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回头摸底等措施,核准核实贫困户,逐户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台账,县、乡有档案,实现情况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截至目前,共识别贫困户9672户、31418人。二是靶向施策,因户帮扶。分类制定帮扶措施,认真落实就业培训、易地搬迁、教育扶持等方面政策,切实做到一户一计划、一家一方案,加大贫困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举办挖掘机驾驶、乡村旅游发展、民间工艺品制作、家政服务等专业培训班12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67人,输出就业贫困户1287人;安排267名贫困群众担任护林员,月工资1800元;通过插花安置、易地搬迁等形式,投资3585万元在22个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年内帮助355户、1174名群众挪出“穷窝”。加大智力扶贫力度,投资2524万元改善41个贫困村的教育基础设施,5022名贫困学生纳入15年免费教育政策范围,为700名贫困家庭学生落实“三免一补”政策,免除938名贫困家庭幼儿保育费。通过临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医疗保险缴费补贴等形式,缓解贫困群众负担,目前,为3559人次贫困患者报销医疗费用1227万元,为1087人次补助医疗救助金284.5万元。三是多方借力,金融扶贫。组建成立湟中三江村镇银行,以“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为载体,用足用活支农融资担保、中和农信小额信贷、贫困村互助资金、贷款贴息补助等政策,为贫困户发放个人贷款3877.9万元、支农扶贫贷款951万元,为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提供贷款2941万元,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问题。
(二)部门合力,为贫困村“雪中送炭”。一是编制方案,顶层设计。为确保2016年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抽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各乡镇指导编制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现已制定市定33个脱贫村、19个自我加压脱贫村脱贫攻坚方案,后续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二是整合资金,捆绑投放。围绕全县脱贫规划,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7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发挥资金“集聚效应”。三是补齐短板,破除瓶颈。围绕贫困村退出“6项标准”,在16个贫困村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改扩建贫困村卫生室52个、新建村文化广场10个、新建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12个、硬化村道35.6公里、巩固安全饮水工程29个,为26个贫困村配备环卫设施,补齐贫困村“硬件”设施。
(三)积极探索,为脱贫攻坚“打破藩篱”。一是创新模式,首创“贫困群众自主选择发展项目,镇、村编写实施方案,各行业部门合力推进,县扶贫办全程监督”的扶贫工作方法,改变了过去“扶贫部门大包大揽、群众被动输血”的粗放模式,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积极性。二是改变过去群众“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鼓励“大户带动+合作社经营”模式,统一生产、包装、销售,促进贫困村、贫困群众抱团致富。三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跨区联动、联合共振,引导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三、重实效,做亮点,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一)抓住特色,帮群众“换穷业”。一方面,围绕湟中县打造西宁市“菜篮子”工程,在蔬菜种植比较成熟的西纳川、云谷川沿线11个乡镇66个贫困村,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扶持贫困户种植蔬菜2100亩,建成集中连片设施农业扶贫基地1个、深冬温室 112栋,让群众在改变种植观念中,鼓起腰包。另一方面,依托湟中西纳川地区中藏药材种植比较成熟的优势,推行“农户+基地+园区”发展模式,鼓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贫困户流转浅脑山撂荒地、退耕地种植中藏药材,截至目前,在13个乡镇77个贫困村扶持种植中药材2554亩,带动周边种植中藏药材1.5万亩,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9000余万元。同时,投资5653万元启动建设中藏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将其打造为全省首个集药材收购、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中藏药材产业基地,帮助种植贫困户增产增收,预计今年秋季药材上市前投入使用。
(二)“三产”融合,帮群众“走新路”。按照“政府主导、示范带动、产业融合、品牌提升”的发展思路,依托西纳川、云谷川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观光农业,依托群加、盘道等优美的自然风光,打造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通过“乡村旅游+农业”,围绕拦隆口镇卡阳村、李家山峡口等重要节点,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旅游,现已建成星级休闲农庄、生态园达20余家,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320家,带动就业贫困人口5600余人,乡村旅游已成为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通过“乡村旅游+工业”,采取“园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方式,投资2.6亿元引进缘汇木雕、玉良工艺、古秘藏青稞酒等8家特色工业,建成陈家滩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在塔尔寺景区周边开展以“湟中八韵”为内涵的特色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在“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集中展示、销售壁画、堆绣、泥塑、镶丝、铜银器等传统手工艺品,打造“八瓣莲花”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促进特色工业集约化发展。
(三)多点开花,帮群众“创新业”。一是坚持“川水是菜,浅山是药,脑山是草”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鼓励农户积极发展规模种养殖业,以连片种植、养殖带动片区发展。目前,全县实施项目贫困户中计划发展种植业350户,占产业脱贫贫困户的18%;发展养殖业1274户,占产业脱贫贫困户的66%。二是因地制宜,在资产收益脱贫上想办法,将自身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扶贫资金通过折股量化,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与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通过资产收益让贫困户脱贫,现已落实入股资金1821万元,达成意向入股企业22家,收益贫困户达1068户3398人。三是积极探索,培育新兴产业,投资1.8亿元在多巴地区实施20兆瓦分布式光伏扶贫发电项目,该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致富贫困户1111户,年收益400万元、户均增收3600元。
(作者系湟中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