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捧一把泥土芬芳
2016-04-29于生妍
于生妍
唱响脱贫富民曲
循化县位于青海黄河谷地,6月的循化气候温润,生机盎然。27日一早,党刊全体编辑记者抵达循化县境内。循着山路,大家首先来到了省委宣传部联点扶贫地——尕楞乡。
尕楞乡位于循化县城西南角,是循化县最边缘、最贫困的半农半牧乡镇。地形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乡贫困人口485人,群众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以及部分劳务输出。
一到乡政府,杂志社编采人员就与尕楞乡有关领导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尕楞乡扶贫工作进展以及生态旅游情况。
去年尕楞乡牙尕村遭遇了特大洪灾,受灾后,省委省政府和海东市、循化县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抗洪抢险,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西明代表省委亲赴现场看望慰问当地干部群众,指导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目前灾后重建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走在河道边的马路上,看到新修建的河道治理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修建桥梁3座,河道周围路面干净宽阔,村里环境清新整洁。乡长才旦感慨地说,在省市县的高度重视、合力帮扶下,尕楞乡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住房、产业、乡村公路等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但要想彻底改善乡里群众的生活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我感到肩上的责任还很重,需要走的路还很远。
四面环绕的青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尕楞乡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尕楞乡充分发掘生态旅游资源,清新洁净、宜居宜游的人居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好的天然条件,“扶贫,就是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山坡上一座座白色的旅游帐篷成了这万绿之中的美丽点缀。
随后大家来到牙尕村部分贫困户家中。走进任青杰家,大家热情地将带来的米面油、书包及慰问金交到他们手上。“家里人身体都好吗?孩子成绩怎么样?”得知今年家中有参加高考的学生,党刊编辑们都关切地询问着。了解到家中还有一女孩辍学,杂志社决定开展助学帮扶活动。夏吾旦正家的房屋,去年被洪水冲击后损失很大,在政府的帮助下,又重新盖起了新房,她拉着编辑们的手感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没有受苦。生活越来越好了。
……
杂志社编采人员还看望慰问了牙尕村82岁老党员下吾吉。她1959年开始就担任牙尕村支书,在任30年,她的大儿子也担任过村支书。普通一家人,两代老支书。下吾吉真诚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不忘党的恩情。
虽然已82岁,下吾吉仍然思路清晰,给大家讲述着她的难忘经历,使每一位编采人员的内心都深深地为之感动。
不能忘却的纪念
到达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时正午刚过,一下车,就被这里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感染。“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由西路红军战士创建的红色村庄——红光村。”
伴随着红军小学校长马明全的讲解,大家彷佛走进了那段不寻常的历史。
75年前,红军战士就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大地上,他们和当地朴实的撒拉族、回族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战士们也始终发扬着红军革命优良传统,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起修建了红光村、清真寺和红军小学。
“红军战士坚信‘红军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他们牢牢记住了自己的信念,并且坚守着。”马校长动情地说,“这个清真寺保存得非常完整,这是撒拉族之乡的红色密码。”
大家还参观了全国首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这里共陈列资料照片80多幅,实物20余件,以及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展板,这套图文并茂的89块展板,详细介绍了红军西路军的历史……越过历史沧桑,去触摸那历史背影的厚重,不由的肃然起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8000多万的党员,更要靠13亿全国各族儿女。我作为非党员,用这样的身份宣传党、拥护党、热爱党,意义更大,我将带动更多的非党员去爱国爱党。”
马校长的这番话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今天的这一课是我听过最生动的一堂党课。我们仿佛走进了那段艰苦的历史,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场的编辑记者都激动地说。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
在鲜红的党旗下,党员们紧握右拳再次庄严宣誓。这红色映衬着一颗颗爱党的红心,高昂的铮铮宣誓声响彻红光村文化广场。
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大家满怀深情地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曾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今天在党旗下重温誓词,让我们深受教育,这是对信仰的坚守,也再次大声道出了我们对党的一片忠诚。
探新闻之源,寻新闻之根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闻之源就在哪里。
“渠道治理情况怎么样?进展顺利吗?期间遇到了什么问题?”在尕楞乡牙尕村新修建的河道旁,记者正拿着纸笔,一边做记录,一边提问。
在田间地头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这是践行“三深入”的根本途径。
“参加红光村修建的有多少人?”在红军小学,一听完马校长的讲解,记者就已经准备好纸笔,和他详谈起来,对史料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这个‘撒拉人家太漂亮了,都是实木大房,木雕工艺真厉害!”走进街子镇撒拉人家大院参观,记者发出由衷感叹。院子里种着芍药、牡丹、梨树、苹果树、李子树,藤架上还有葡萄,一边参观一边和当地就业局的负责同志交流,询问当地就业情况。
来到清水乡,记者认真观看了楼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展板,乡党委副书记韩永辉介绍了清水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情况。
记者还观看了青海循化波浪滩生态观光园平面图,听项目经理韩旭做详细介绍:
“项目计划总投资46.4亿元,建成后,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育及民族文化展示带动全县经济增长,每年拟招揽旅游人数200万人次以上,年可实现旅游、养殖及各种土特产品销售等经营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2亿元以上,可带动农村贫困劳动力14000多人就业。”
……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不只是建议。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只有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用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方式,把握时代主题,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做好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开门办刊,汲取基层营养
理解始于沟通。
青海《党的生活》是一本什么样的刊物?编辑记者又是怎样的一群人?相信很多读者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
28日上午,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全体编辑记者与循化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以及循化县文联的负责人在循化县党政大楼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
座谈会旨在“开门办刊”,向基层党员干部征求办刊意见建议,给党刊提不足,挑挑刺。
交流,碰撞出智慧火花;借鉴,有利于成长进步。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一直关注青海《党的生活》,她伴随了我的成长。改版以后,党刊的思想性、新闻性、权威性、指导性、服务性大大增强。版式设计新颖,信息量增大,特别有亲和力。”循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庆功在发言中感慨地说:“阅读青海《党的生活》早就成了我的习惯,也经常和身边的同事学习讨论,还收藏在自己的书柜里,时常翻看。”
“每期青海《党的生活》上刊登的很多文章,文化品位较高,让我们很‘解渴,我们不仅能掌握大政方针,更能掌握最新的理论信息,基层党员干部都很喜欢看这本刊物,也认准了这本刊物,她对我们基层干部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文联主席马秀芬说。
“在我们县上青海《党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力,基层党员干部对党刊有感情,在农村也有很大的读者群。”
“我们循化县每年征订《党的生活》近1000本,到年底时征订工作很轻松,因为基层党员干部都爱看。我们为省内有一本这样高品质的杂志感到骄傲!”
“党刊宣传得典型非常好,像尕布龙、廉福章等让人印象深刻,释放了正能量,发挥了典型的引领作用,希望今后多挖掘来自基层的典型人物。”
“党刊的理论宣传也很接地气,让读者爱看,有共鸣。”
“希望党刊把更多的笔墨对准基层……”
……
你一言我一语,座谈会气氛轻松热烈,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沟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在场的编辑们也纷纷表示,这样的座谈会十分必要,也很有意义,通过与读者面对面零距离的座谈,我们找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我们会不断努力,让党刊成为有深度的平台,有温度的载体。
在本次活动中,杂志社还向基层捐赠了书画作品。将20副“中国梦·青海情”书画大赛的入选作品分别捐赠给了红光村村委会、红军小学、循化县委宣传部及循化县文化馆。循化县书协主席彭忠说,“恰逢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青海《党的生活》将这么好的精神食粮送到我们县文化馆,体现了党刊对我们基层文化馆、对我们民族自治县文化事业的关心和关注,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专心致力于基层文化建设。”
短短两天的走基层活动很快结束了,时间虽然短暂,但大家受到的心灵洗礼和震撼却是一生难忘的,从牙尕村的老党员下吾吉,到红军小学校长马明全,从扎实实干的尕让乡扶贫攻坚工作到清水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推进,在循化的每一天,每一时刻,每一瞬间,大家内心深处都对做一名合格党员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做一名合格的党刊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穿过峡谷,攀爬山路,行程500多公里。
这是一次坚守信仰的旅程——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就是对党触及灵魂的爱,作为共产党员,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当好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
这是一次鼓劲实干的旅程——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自己为国家奉献了什么。”作为党刊人,只有脚踏实地,贴近实际,才能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新闻、好作品,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光与热。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不负历史所托,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