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6-04-29燕海茂
燕海茂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民生之首,在扶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于是,全省教育系统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强化目标任务,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按照“把精准贯彻始终,把务实贯彻始终,把责任担当贯彻始终”的要求,着力解决“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的问题,强力推进教育脱贫工作。
一、明确重点,精准聚焦。针对教育脱贫对象流动性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紧紧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一是做好精准识别、精准发力。对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52万贫困人口中,不同学龄段在校学生、“两后生”和有技能培训需求的劳动力人口,以县为单位,开展入户调查登记,深入了解贫困户每一名成员受教育状况和教育资助政策情况,全面掌握教育脱贫底数,建立“一人一卡、一人一策”教育脱贫档案,及时更新数据、补充完善、精准施策。二是建立精准教育脱贫责任体系。省教育厅与8个市州教育部门签订教育脱贫责任书,建立了省级教育部门包市州、市州级教育部门包县、县级教育部门包学校、学校包学生的领导干部“四包”联点制度,实现包片联点全覆盖。各市州与县、乡、村、贫困户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教育脱贫工作与地区教育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相挂钩,做到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三是建设教育精准脱贫数据平台。为精准汇集各学段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状况、享受脱贫政策、扶贫效果、工作进展等综合信息,实现基本信息动态化、数字化、常态化管理.学习借鉴兄弟省区经验,通过青海大学委托中科曙光公司开发全省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平台,拟于9月底投入运行。同时,结合教育事业统计,完善学生实名制学籍管理系统,加强教育精准脱贫数据采集录入和汇总审核,对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实行动态调整和实时监控,年底实现教育数据与精准扶贫数据共享。
二、完善举措,综合施策。聚焦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家庭学生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应的配套文件,形成配套衔接的政策体系。学前教育阶段重点保障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学前三年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加大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关心和帮扶,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及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小学毕业生都能升入初中;高中阶段教育重点让有求学意愿的“两后生”都能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高等教育阶段重点扩大贫困地区招生规模,使贫困家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实现“教育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一是实施15年免费教育。出台了《关于实施15年免费教育后相关收费政策》《建立青海省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和《青海省15年免费教育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三个配套文件。2016年共投入资金17.6亿元,包括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学生在内的全省80余万名学生受益。二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贯彻省政府印发《青海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围绕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一主线,推出了8个方面、26项举措,对“十三五”期间加强我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进行了全面部署,8个市州均已出台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三是加大面向贫困地区招生计划。落实青海大学国家下达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260名,省级面向贫困地区专项计划107名,全科医学本科免费定向生计划200名。启动实施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免费定向师范生计划试点工作,定向培养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紧缺学科专业教师,面向青南三州招生40名“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省内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计划中50%以上面向省内贫困县(市、区、行委)和全省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实施单独考试招生、单独录取。同时,对今年毕业的“两后生”进行统计摸底,加强同人社等部门的沟通衔接,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地区“两后生”技能培训工作,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构建精准的教育扶贫工作体系。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十二五”以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229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小学校安定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全面改薄”等项目建设工程,通过一大批教育项目的实施,全省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做好教育脱贫工作,注重教育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2015年12月底,全省下达2016年全面改薄和学前教育项目10.6亿元。其中向6个脱贫县(行委)共下达22个项目,投资2378万元。截至7月底已下达项目的开工率达到95%。近期安排的第二批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和学前教育资金中,重点向今年脱贫摘帽的6个贫困县(行委)和有建设需求的404个贫困退出村倾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一是结合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强化县级政府实施主体责任,督促各地加强教育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完善资金使用安排机制,加大教育扶贫投入,确保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全覆盖。二是结合异地搬迁整体规划,以解决贫困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入学问题和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为重点,加强教育项目统筹建设,精准有效使用资金,确保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全覆盖。三是结合教育项目检查,促进扶贫工作,组织人员开展项目核查、质量检查和进展督促工作,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教育项目推进会议,全面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
四、完善结对,深化帮扶。启动实施了全省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聚集各方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实行齐抓共管,构建全领域、多方位结对帮扶关系,努力形成全省教育系统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教育扶贫攻坚新格局。在学前教育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要帮扶所在乡镇村级幼儿园和走教点,在县域内建立“县帮乡”和“乡帮村”两层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在义务教育上,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市州级义务教育学校、辖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县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學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组织乡镇中心学校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小学、教学点,在县域内建立“市州帮县”“县帮乡”和“乡帮村”三层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在普通高中教育上,省教育厅和市州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区域内优质高中分别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在县域内建立“省帮县”和“市州帮县”的“二对一”高中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在职业教育上,统筹协调教育部安排东部地区职教集团对口帮扶片区市州级职业院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一对一”对口帮扶各县中职学校,在市州建立“职教集团帮市州”和“示范校帮县”的两层职业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在高等教育上,争取教育部支持,结合东部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采取“1所部属高校+N所部属高校或东部高校”的形式对口支援1所省属高校,在省内建立组团式高等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在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上,依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等活动,动员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与农村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关系。与此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全方位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五、紧盯目标,加强考核。为完成今年省政府确定的同德县、河南县、都兰县及冷湖、茫崖、大柴旦3行委脱贫摘帽任务,及时致函6个县政府(行委),对照脱贫目标任务,分析有关脱贫指标和薄弱环节,提出了加强控辍保学、改进教育事业统计等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一是全面梳理掌握脱贫攻坚涉及教育的指标和教育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二是集中力量抓好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入学,切实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认真做好“两后生”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根据秋季开学后最新教育事业统计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和教育脱贫指标,再找差距、再分析原因,完善教育脱贫工作档案资料。特别是全面做好初中毕业生跟踪档案,及时收集每一个初中毕业生升学就读信息,全面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三是严格按照《青海省贫困县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和《青海省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紧盯省政府确定的年度脱贫任务和教育脱贫各项目标,以强化薄弱环节为重点,对今年脱贫摘帽的6个县(行委)、404个退出贫困村和全省教育脱贫工作开展专项督查,查缺补漏,强基固本,有序推进全省贫困县教育脱贫工作,确保同步实现攻坚目标。四是加强考核,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县考核退出机制,确保教育脱贫政策、措施、资金、项目等落到实处,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