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2016-04-28张玉萍
张玉萍
摘 要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报纸逐渐退下了舞台,广播电视新闻是目前传播信息最常用的方式。然而在众多的广播电视新闻题材当中,并不是每一个话题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的原因包括有新闻稿件与镜头所呈现的画面不一致,或者新闻工作者在文字表述方面没有把握住重点,难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旨在阐述应用在广播电视新闻中的相关写作技巧,以帮助新闻工作者在写作技巧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004-01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获得相关资料的最基本手段,也是新闻价值和质量的最终体现。“立片言以居要”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其含义就是要求新闻重在采访,之后的文字资料整理,只是为了梳理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采访第一、写作第二。写作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整理出采访内容中的核心要素,从而使得整篇报道能够吸引眼球。这就导致了很多新闻工作者注重加强采访方面的能力和技巧,却忽略了新闻写作技巧方面的锻炼和学习。往往使得一篇新闻稿件写不出民众所关心的话题,从而没有引起更高的关注度,甚至会面临重写的问题。那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在写作中,究竟有那些具体的写作技巧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总结概括了几点写作技巧。
1 广播电视新闻具体的写作技巧
1.1 整理好采访的资料,注意导语的使用
导语是整个新闻的核心体现,因此需要采访者仔细的阅读所采访到的内容,找出其中的核心,再以最真实、客观的文字精简概括出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新闻事实。需要注意的是,广播电视的新闻导语和报纸新闻导语是不同的,报纸新闻导语意在概括新闻中的重要内容,而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所表述的是一个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主要信息包括:何人、何地、何时、发生何事以及事情的起因。其中人,如果不是重要的或者特殊的人物一般情况下可以省略。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地点很重要,能够让受众明白信息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上要将地点交待清楚和具体。
对于导语的叙述切记不能拖泥带水,要避免空话、大话、废话的出现。总而言之,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必须是精炼、简洁、语句通顺且易懂。因此,记者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根据采访中的内容从多个角度对导语进行阐述。比如,可以考虑一下观众群或者当前的生活状况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等,避免从自身的工作角度出发,直白的阐述事件的表面信息,要多去挖掘背后的故事,才能使导语不会令人觉得枯燥、一般。
新闻广播电视写作的角度可以推陈出新,全局性的进行铺开叙述,也可以开门见山。此外,稿件的导语写作一定要强化新鲜感,找出采访内容中最具吸引力的因素,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满足他们对信息的获取,从而增强其视听体验。
1.2 注意广播语言的应用
写作时既要保证语言的真实可信,还应将注意广播电视语言的使用,并将整个稿件内容提高到广播电视新闻的核心层次。此外,记者在整理稿件的内容时,要保证话筒、镜头画面和文字是相匹配的,不能出现文字在介绍交通运输的便利情况,而画面却在展示蔬菜、水果等产品或者是与文字完全没有关系的其它内容。当然,还要注意文字稿的内容及语句的使用,令人读或听起来是否觉得枯燥,以及内容是否能够表述新闻内容的核心。例如,在民生新闻当中,当一个个不同人物出现在镜头前时,记者只对人物的姓名、职业、身高、体重一些表面的内容进行叙述,或者单纯的说一些某人此时在此地做了何事,对其背景故事进行一个十分笼统而表面的概括,这样的方式无疑会使得整个新闻内容枯燥、乏味。即便采访的新闻很贴近民生,也不容易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的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可以将新闻报道中镜头前无法呈现的画面,通过文字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人为的进行加工,才能使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稿件具有一定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以《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为例,这部纪录片中的文字,语言简洁、唯美动人,准确且优雅的将全国各地的美食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在观看的同时,听觉上也能感到愉悦和舒适。深刻的展现了广播电视的语言魅力,将有限的镜头拓宽到无线的信息当中,从而将文字的作用最大化。
1.3 加强稿件的逻辑顺序
在很多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稿件中的语言优美、语句通顺,但结合电视画面中的内容时,时常会令观众觉得逻辑不能契合,简单的说,就是新闻稿件在文字叙述的逻辑上存在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不比报纸,它需要记者结合采访的内容和新闻画面所切换的地点、人物、时间等在逻辑上进行契合。使得整个新闻报道在其内容和画面上都有较强的逻辑顺序,让观众觉得“这个画面出现在这个文字中,合乎情理”。或者给观众一种别出心裁的感觉。
所以在稿件的整理时候,记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写作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保证写完一篇新闻报道,报道相应的画面就已经出现在自己的脑子中。因此,新闻记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及时的与幕后剪辑师进行沟通,甚至可以主导剪辑的全过程。如果条件不允许或者出现其它突发状况的时候,记者可以在新闻稿件中标明大的新闻框架,结合摄影师所拍摄到的内容,进行具体分镜头的设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画面客观的出现了一段空白时,剪辑师跳转到这一画面,要尽快的以字幕或者播报的形式来解释下面画面的内容或总结上述画面中出现的人物、场景以及没有在镜头中呈现出来的背景故事。针对这种情况,也需要记者在拍摄新闻时,注意视觉上的逻辑关系,在特殊的地方标注下来,整理文稿时,酌情处理。
1.4 在稿件中酌情的加入一些个人的情感
广播电视新闻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其内容对于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念的形成或转变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电视新闻本身肩负着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责任。所以,记者在整理稿件时,要明确自身的价值观与是非观,明辨事件的“正与邪”,人物的“善与恶”。从而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个人感情,抨击明显违背道德的事情,倡导社会中的正能量。例如,新闻采访的内容中出现了商家假冒伪劣现象时,记者要全面的进行报道,除了对产品本身的报道之外,还要对它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着重报道,再从产品延伸到生产的工厂,对工厂的环境进行叙述,深挖工厂建筑的背景,以及历年来所生产出已经投入市场或还没有投入市场的产品,通过这些负面的因素,直击企业的领导,此时记者就可以站在受害人的角度,对企业的领导进行声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新闻的理念一定是正义的,故事的事实也一定是真实的,不可以胡编乱造,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人物或者宏伟的建筑工程进行报道时,记者一定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整理稿件。不能盲目地植入自身的感情因素,夸大内容,影响报道的真实性,从而造成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因素,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2 结论
广播电视新闻承载着许多重大信息和新闻的传播,有的内容会引起受众的共鸣,有些则多少会引起一些惶恐,例如恐怖分子袭击事件等。但这些都是基于一篇报道的文字内容是否足够吸引观众的基础上。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既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在整理文字稿件时,摆正自己位置,并针对采访的内容进行写作,或开门见山或推陈出新,或在适当的情况下加入自身的感情色彩。保证稿件逻辑顺畅,语言朴实而流畅,文字的表达深扣新闻核心。
参考文献
[1]欧阳丽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130.
[2]伍顺比.历史·现状·策略[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李会峰.浅谈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J].科技信息,2013,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