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价值提升的城市空间研究——以成都青羊区东坡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2016-04-28杨春燕

四川建筑 2016年1期

王 红, 杨春燕, 闵 书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基于文化价值提升的城市空间研究
——以成都青羊区东坡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王红, 杨春燕, 闵书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文章旨在探索如何利用城市文化引导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建设,从而有效促进城市多方面和谐建设与发展。并以实证研究方法,以成都青羊区东坡片区城市空间设计为例研究了从城市文化角度促进城市空间设计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了城市设计案例,探讨了在该城市空间设计中以文化带动产业,从而优化区域四大产业价值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文化价值;城市空间设计;东坡文化;文化产业布局

城市设计应基于文化价值的提升重塑城市空间的魅力,重新创造出令人亲和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本文将以成都青羊区东坡片区城市空间设计为实证来研究从城市文化角度促进城市空间设计的途径和方法。

成都东坡片区与苏东坡有很深的文化渊源,片区内曾经有东坡桥、东坡井、东坡村,这些文脉大大地丰富了片区的文化内涵。东坡片区定位为集旅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高尚住宅区,是“人居青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优化“东坡”片区产业结构并利用景观优势提升居住价值?整个城市设计实践基于文化价值提升而展开,着力挖掘该片区的文化内涵,重点在于促进其区域文化价值的提升。通过城市设计将使该区域功能定位更准确,设计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片区城市价值,包括文化、商业、居住等。设计成果对东坡片区将来的发展和建设趋势能够进行规范和引导。

1东坡片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核心思路

1.1提升四大价值

该片区城市设计着力以文化价值提升为核心,以文化促发展,从而提升东坡片区四大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居住价值、生态价值。

1.1.1提升文化价值:塑造“东坡”品牌,再增文化旅游新亮点

东坡片区曾是大文豪苏东坡生活和创作的地方, “东坡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水土渊源。片区内曾经有东坡桥,东坡井,都是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命名的。苏轼的浪漫文化风格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为打造片区“东坡文化”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塑造“东坡”品牌可达到文化带动旅游;旅游带动商业;商业带动居住价值提升的新产业链。

在城市设计中,调整优化该片区产业结构作为设计的重中之重。新规划的方案中将片区产业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RBD休闲产业文化片区;天鹅湖运动休闲商业区;微型CBD商务区;以市文化宫为中心的文化商业片区。

东坡路周边有很多新开发的高品质的住宅小区,以及高档休闲运动场所,对于打造RBD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面的优品街也将被打造成为酒吧、餐饮特色一条街。东坡路、滨河公园互相融合,形成了文化主题突出的步行环境和活跃的商业氛围。使此休闲商圈成为成都最有特色的首个RBD休闲区(图1)。

图1 城市开放空间—“西园”空间设计

1.1.2提升商业价值:商业均衡发展

文化带动旅游;旅游带动商业。商业发展可以为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本城市设计通过塑造“东坡”文化品牌、优化产业布局来实现商业均衡发展的目的。规划后的片区可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商业网络。为居民提供高档次的商业服务和休闲消费场所。

1.1.3提升居住价值:高尚生活样板区——不能居住在公园,就让公园居住在周围

片区现有大量中高档新建住宅区,如优品道、凯旋城、水映长岛等,都勘称城西居住建筑的典范。此次城市设计所着力塑造的“东坡”文化新品牌,使东坡片区洋溢着厚重的文化气息;文化商业网络实现了片区商业均衡服务;高达42%的绿化率,改扩建的重点绿地公园结合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都将大大提升片区的居住价值,使在这里的人们感觉到被公园环抱的居住幸福。

1.1.4提升生态价值

东坡片区拥有清水河沿线形成的大面积湿地,20 ha滨河生态空间、四大公园,成为成都三环内绿地和公园最集中的片区之一。光华大道以南、清水河以西的沿河绿化带中,将设置成都最大规模,天然资源最优越的“苏坡水岸文化带”。2.2 km长的清水河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滨河景观之一,清水河畔将形成运动、娱乐、休闲、生态居住为特色的河滨绿化生态走廊。此次城市设计重点打造的城市绿地和公园也将大大提升片区内的生态价值。

2结束语

只有注重文化理念来进行城市设计,才能有效地利用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的发展。

东坡片区城市空间设计从分析城市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城市空间的研究,以文化带动产业,从而优化了片区商业产业布局,优化了居住、生态价值。从而提升了片区在急速增加的发展项目上隐含的文化、商业、休闲、旅游等多方面潜力和商业价值,带动东坡片区迈进更加广阔的城市营运模式,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城市概念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新跃,仲德崑. 公共文化视角下城市设计的指标与分析框架[J]. 现代城市研究,2009(9).

[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刘琮如.系统科学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5(7):15-16.

[6]宋丁.城市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7]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国四川的实证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

[8]Birkhause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concepts,technologies,example.London:Spon Press,20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TU984.12

[作者简介]王红,女,研究生;杨春燕, 女,副教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城市设计研究》

[定稿日期]201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