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旅游对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作用机制初探——以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2016-04-28李江风田秋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神农架公园培育

高 燕, 李江风, 梁 滨, 张 浩, 田秋菊

(1.湖北经济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2.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地质旅游对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作用机制初探
——以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高燕1, 李江风2, 梁滨1, 张浩1, 田秋菊1

(1.湖北经济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2.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质旅游对于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具有促进作用。以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构建以地质特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为三大要素的地质公园生态文化体系,提出科普项目、解说系统和基础设施是公园地质旅游开发中表达生态文化的三大媒介。对地质旅游与生态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旅游是地质公园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培育环境公民的有效手段,通过环境教育,提升环保意识,产生亲自然环境行为,从而建立公众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

关键词:地质公园;地质旅游;生态文化,神农架

图1 研究对象关系

生态文化内涵的演化是时代变迁的要求[1],是被历史潮流冲洗后带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精华。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索求无度已对生态环境形成威胁,于是符合人类长远和整体利益、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呼声,是当代生态文化的重要内涵[2]。生态文化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新性文化,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正确认识和探索人与自然关系视野中的生态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3]。

地质公园是体现生态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同时,生态文化也对公园建设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是体现地质公园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截止到2014年9月,我国已有241处国家地质公园和31处世界地质公园。这些地质公园大多同时冠以风景名胜区、A级景区等名号,开发建设往往以人文内涵建设为主,较少体现自然科学内涵[4-6],更少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地质公园为以自然价值论为主导的生态文化与地质旅游的结合创造了完美平台。地质旅游是地质公园开展生态旅游主要形式之一,担负着环境教育的重任,在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共处,实现了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和环境的保护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建设战略目标[7]。

综上所述,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质旅游开发不仅促进地方经济建设,还可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地质旅游对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提升公园的科学内涵,培养公众环保意识,营造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及其关系

将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地质旅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地质旅游对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作用机制,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游客等研究客体。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如图1所示。

生态文化产生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8-13]。白光润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文化称为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特色文化,如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因为生态的多样性,生态文化也呈现出鲜明的地方个性[9]。张红认为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人文道德观念,使人们真正地了解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11]。齐振鹏认为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12]。卢风将现代文化与生态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现代文化带有反自然倾向,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才是人类的必由之路[10]。但是以上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更多包含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而少了对自然的科学认知。只有科学认知自然,才能在物质、行为、精神3个方面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文化,更好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生态文化不仅反映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还应体现人对自然的能动性。

“加强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是生态文化培育的重要内容[14]。通过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提升自然科学内涵是地质公园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地质公园生态文化不仅包括了以地质特色为主题的自然生态文化,还包括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人文生态文化。地质公园为人类搭建了亲近自然、认知自然的平台,是公众与大自然之间的中介。公园建设宗旨完美契合了生态文化培育的要求:①在开发规划上要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保护地质遗迹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②在尊重自然之外,还要认知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是地质公园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途径;③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能接受和理解的自然科学知识,运用于地质旅游开发中,进行大众自然环境科普教育。

以地质公园为载体和阵地,通过地质旅游开发,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从自然生态环境中,挖掘可用于旅游的生态文化资源,转化成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知识,开发成科普教育项目,设计趣味性、参与性强的地质游线,通过解说系统表达出来传递给游客。在通过地质旅游开发营造生态文化氛围中,游客深刻认知自然,感受到自然环境的魅力,环保意识提升,产生亲自然旅游行为,进而促进自然生态保护。

2研究区概况

湖北神农架地质公园于2013年9月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神农架林区的中南部,包括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面积约1 000 km2。公园包括五大园区:大九湖、神农顶、官门山、天燕和老君山。本研究以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探讨地质旅游对生态文化培育作用机制。

3体系构建与表达

3.1地质公园生态文化体系构建

(1)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生态文化的土壤。根据《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建设指南和工作标准》,地质公园应突出公园生态、考古以及历史文化价值(“It’s necessary to also include and highlight sites of ecological,archaeological,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within each Geopark.”)(GGN Association,2014),本研究将地质公园的生态文化划分为地质特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文化的理论为生态学[15]和生态人类学[16]。人类通过生态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互动,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文化的多样性[9]。神农架地质公园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多样的地质特色和人文生态文化。人文生态文化的培育促进了公众尊重、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提升,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公园生态文化的提炼要因地制宜,彰显地方个性,以生态文化为基础构建的地质旅游产品体系、科学教育项目以及解说系统才会独具魅力,有利于地质旅游的发展;同时公园独特的生态文化有利于当地居民树立发展自信。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及公园规划者也要尊重当地生态文化的发展,不能因为过度保护而拒绝文化发展。

(2)地质特色文化。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有五大园区,园区特色各有千秋:大九湖园区以发育冰川地貌和高山草甸为特色;神农顶园区展示了壮丽的山岳地貌,还有典型地质剖面;官门山园区以其独特的地质博物馆和丰富的峡谷地貌景观为主;天燕园区峡谷与岩溶地貌发育;老君山园区发育断裂构造与水体景观。

(3)自然生态文化。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大巴山东延余脉。山脉呈东西方向延伸,山体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山峰多在海拔1 500 m以上,其中海拔2 500 m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区域内水系发育,主要有长江支流香溪河水系的龙口江、长方河、当阳河、九冲河,沿渡河水系的板桥河、黄溪河、石柱河,汉江支流南河水系的关门河、古水河、洛溪河,官渡河水系的落羊河、阴山谷河、紫竹河、平渡河;神农架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气候向温带气候过渡区域,又是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独特,孕育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园区内南北植物混杂,拥有2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2种神农架地区特有植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以金丝猴、白化动物、中草药为主的动植物文化和以亚高山草甸景观、箭竹林海景观、常绿针叶林景观、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常绿阔叶林景观、珙桐林景观等主的生态景观文化最为典型。

(4)人文生态文化。神农架人文积淀深厚,包括殷商文化、秦汉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人文生态文化对于自然生态是有影响的,如通过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民俗习惯等影响生态景观,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人文生态文化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人文生态文化体系

3.2地质旅游中生态文化的表达

(1)地质旅游是表达生态文化的媒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通过生态文化反映出来。如果说地质公园为生态文化的培育和展示提供了平台,那么地质旅游就是表达生态文化的最好媒介。反之,地质旅游规划也应侧重于生态文化的培育和表达。在地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提炼于自然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文化信息通过专业设计被巧妙地蕴含在对公众的科普教育项目这一载体中。经过专业认知和科学研究转化成大众能理解的信息传递给游客,即环境解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遵循与自然协调原则,体现生态文化。

(2)科普项目。科普项目是公园生态文化的载体。地质公园不同于一般公园的根本特质在于其科学属性[5],科学的生态文化培育显得尤为重要。科普教育、保护生态、通过开展旅游休闲活动发展经济是地质公园服务社会的3种形式。地学及相关生态学知识的科普教育不仅是地质公园的重要功能,也是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地质现象记录的丰富信息,是研究自然生态演变、探索未来世界、普及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科学研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科普知识,通过公园科普教育,让公众认识自然环境,了解自然资源,增强环保意识,培育环境公民[5,17]。地质旅游规划中,科普教育项目的初衷与生态文化的内涵是高度吻合的。地质公园为科学知识的普及提供重要场所,是对公众进行自然启智教育的最好课堂。

在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神农顶园区和官门山园区为科普区,主要面向青少年、专家、学者和地质爱好者。科普教育项目借助建设项目和策划活动来实现(表2)。

表2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科普教育项目

(3)解说系统。生态文化解说系统是表现公园生态文化内涵的手段。罗芬等认为生态文化解说是生态文明传播和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18]。作为地质旅游开展的资源基础,地质遗迹景观及其所依存的自然环境虽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是其蕴涵的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及自然科学知识,必须通过解说系统才能恰当地展示出来[19-20],才能让游客和公众乐于接受。游客环境知识的增加会使之产生负责任的环境行为[21-22],有利于生态文化的培育。

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标准之一为:“provide and organize support,tools and activities to commu- nicate geo-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concepts to the public”(UNESCO,2008)。意即通过博物馆、发现中心、导游、解说手册、解说牌以及其他这样的工具向公众解说或交流地学及环境知识。这也是公园生态文化培育的重要内容。关于如何通过解说系统展示生态文化的相关研究有:严国泰在地质公园解说规划中强调了科学的资源调查方法、规划理景手段和观赏引导方法[5],以充分展示公园生态文化,感染游客;刘斯等以展示系统、核心功能系统、标识系统构建地质公园解说系统[23];罗芬等以生态文化资源、游客和解说技术为核心构建生态文化可视化传播模型,探讨生态文化解说运行机制、传播途径和关键问题[18];张玲等以知识旅游为视角,对地质遗迹景观从形态、时空和理念3个层面进行深入的认知[24],深刻阐释公园生态文化内涵。本研究认为生态文化解说系统设计要点如表3所示。

表3 地质公园生态文化解说系统设计要点

(4)基础设施。公园基础设施包括公园内部和外部交通、供水供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通讯设施以及公园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医疗等设施。公园基础设施要低碳、环保、高效、人性化,体现公园生态文化。首先,布局合理,不重复不浪费,同时又能满足游客需求;其次,生态设计,公园基础设施不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还要低碳环保,充分利用生态能源;最后,人文关怀,不仅要展现公园生态文化,还要从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让游客感受到被尊重。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如生态旅游厕所、步游栈道、生态停车场等。

4地质旅游对公园生态文化培育的作用机制

地质旅游不仅是地质公园表达生态文化的媒介,同时还可促进生态文化的发育。地质旅游对公园生态文化培育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图2中的两个圈层可概括地质旅游对生态文化培育作用机制两层含义:首先,地质旅游通过生态文化资源发掘促进对生态文化保护。生态文化是地质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地质旅游促进生态文化内涵的发掘,见圈层1。人与自然互动产生的生态文化以科普教育项目为载体,通过生态文化解说系统展示出来。基础设施建设所遵循的低碳、环保、高效、人性化原则也是生态文化的表达。生态文化的多样性也赋予了旅游产品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给予地质旅游丰富的形式,提升对生态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促进生态文化的发育。其次,地质旅游通过游客环境教育促进生态文化培育。地质旅游是游客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游客通过科普教育项目,接受生态环境解说系统的生态知识传递,提升环保意识,由此产生的负责任环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 推动生态文化资源保护,最终促进自然生态文化发育,见圈层2。

图2 地质旅游对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作用机制

此外,地质旅游对生态文化培育作用机制还需要体制保障,包括了管理体制、考核激励制度[26]、社会监督机制[26]、生态补偿机制[27]、人力资源培训、政策法规等。

5结论

地质公园生态文化由地质特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三部分组成。生态文化培育在自然生态已受到人类威胁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公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通过环境教育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自然生态保护。以地质遗迹及其所依存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地质公园是生态文化孕育的土壤,通过开展地质旅游,不仅可以促进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还可以通过游客环境教育,最终促进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

参考文献:

[1]杨赫姣.生态文化建设的当代构思[J].理论月刊,2014,(3): 157-161.

[2]陈彩棉.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4): 50-52.

[3]朱凤琴.人与自然关系视野中的生态文化构建[J].理论视野,2014,(1): 76-78.

[4]胡炜霞与吴成基.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泛化[J].科技管理研究,2007,(2): 217-219.

[5]严国泰.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1133-1137.

[6]穆桂松,李大伟.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 79-81.

[7]舒永久.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4): 27-31.

[8]李锦.民族生态文化的构建——以香格里拉为例[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6): 23-26.

[9]白光润.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2): 75-78.

[10]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89-98.

[11]张红.模糊理论在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经济,2010,(5): 11-14.

[12]齐振鹏.生态文化建设研究——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中的生态文化建设为例[A].建设廊坊平原森林城市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涵养区研讨会[C].2014.

[13]余谋昌.生态文化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4): 1-9.

[14]范宗华.关于青海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J].攀登,2009, 28(2): 121-124.

[15]雷毅.生态文化的深层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123-126.

[16]郭家骥.生态文化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5,(6): 86-90.

[17]李军.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18]罗芬,王怀,李穗菡.生态文化解说可视化的研究——基于森林生态文化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12): 102-107.

[19]彭永祥,吴成基,张玲.1980年以来中国旅游地学研究文献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5): 723-734.

[20]Xu H,Cui Q,Ballantyne R,et al.Effective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t Chinese natural attractions: the need for an aesthetic approach[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3,21(1): 117-133.

[21]Cheng T,Wu H C. How do environmental knowledge,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and place attachment affe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island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5,23(4): 557-576.

[22]Walker K,G Moscardo. Encouraging sustainability beyond the tourist experience: ecotourism,interpretation and value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4,22(8): 1175-1196.

[23]刘斯文,高宏,田明中.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结构及规划研究——以二连浩特恐龙地质公园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3届年会暨二连恐龙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C].2008.

[24]吴成基,白凯,张玲,等.知识旅游视角下的地质遗迹景观三重认知[J].山地学报,2012,(1): 107-112.

[25]Io M,L Hallo.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ur guides’ interpretation: The case of Macao[J].Tourism Analysis,2012,17(2): 153-165.

[26]陈璐.试析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创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1,(4): 148-151.

[27]李晓燕,蔡军.生态文明理念下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有偿化开发——基于构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140-144.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Geo-park Eco-culture Promoted by Geological Tourism:A Case Study of Shennongjia Global Geo-park

GAOYan1,LIJiang-feng2,LIANGBin1,ZHANGHao1,TIANQiu-ju1

(1.Schoo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430205,China;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Geo-park eco-culture,which can be promoted by Geo-tourism,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this study,taking Shennongjia world Geo-park as an example,the author aims to build the Geo-park ecological culture system characterized with the three elements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natural ecology culture and human ecology culture,and put forward that public science education project,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systems and infrastructure are three media to express ecology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o-park tourism.After a in-depth analysis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eco-culture and Geo-tourism,the results showed that:Geo-tourism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give Geo-park visitor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nd educate environmental citizens.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we can enhanc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generate natural environmental behavior,so as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nature,promote ecological protection,and foster eco-culture.

Key words:Geo-park;Geo-tourism;eco-culture;Shennongjia

中图分类号:F590.3(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16)01-066-08

作者简介:高燕(1980—),女,讲师,从事生态旅游经济、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5Q171)

收稿日期:2015-10-21;改回日期:2015-11-10

doi:10.3969/j.issn.1009-4210.2016.01.009

猜你喜欢

神农架公园培育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神农架进入最美季节
在公园里玩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一见如故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探秘神农架 第二集 潮涨潮落潮水河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