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言
2016-04-28张媛
2014年年末,梅丹理先生寄给我一本诗集,是他的美国诗人朋友乔纳森·吉尔曼先生的新作,问我是否有兴趣翻译。我一口气将诗集读完,被其中的故事深深打动。尽管当时自己还在南开大学忙于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答应了先生的要求,并着手开始细读分析原诗。夏日将至,在一系列忙碌过后,终于投入精力开始翻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我的心情都跟随着吉尔曼先生的讲述起伏跌宕。2015年年初母亲患了肺癌,刚接受了手术,在感受诗中那位坚定不移地深爱着自己丈夫的“妻子”形象时,我时常触景生情,落下眼泪。
我没有见过吉尔曼先生,只通过几次邮件。根据梅丹理先生的介绍和浏览他的个人网页,我猜想吉尔曼先生应该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他是美国大哈特福德艺术学院戏剧系的主任(该校是一所当地比较有名的重点高中),同时也是“Looking inTheatre”戏剧团的导演。这个戏剧团是在吉尔曼先生带领下,由青少年通过互助协作的方式,取材社会问题进行戏剧编排和演出的戏剧组织。本职工作之余,吉尔曼先生也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除了诗歌之外,还有小说、纪实文学、戏剧和儿童故事等多种体裁。
这本诗集是吉尔曼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作而成,讲述了他与处在弥留之际的父亲通过非语言的音乐和心灵感知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故事。有人说,儿子是父亲上辈子的仇人,我不知道这句话的根据在哪里,但即使真是仇人,也应该是因爱生恨,对对方的爱与不舍始终都是彼此内心最根本的情感基质。在吉尔曼先生笔下,他很不认同父亲曾经的偏执与自负,但当自己面对眼前的父亲——一个“喘着气的尸体”般的虚弱老人的时候,所有的怨气似乎都转变成一种想法——如何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与他交流。
每每读到这样的情节,我总会感觉到吉尔曼先生心中的无助,眼睁睁看着所爱的人远去却无能为力的伤感。整个诗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诗人最终跳出了自己的经历,通过诗歌将自己心中的情感延伸成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引发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他用自己的故事让人们陷入沉思,让人们重新想起在自己的亲人渐渐远去时心中的彷徨与无助。他想让读者体会到,尽管爱始终如一,但很多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因此,与其说这本诗集是吉尔曼先生献给他的父亲的,倒不如说是给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份礼物,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给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一次机会——让我们去反思应该如何做子女,如何做父母,甚至应该如何做人。我想这应该是吉尔曼先生决定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的初衷吧。
这本诗集的写作风格,让我想起了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托马斯·哈代。哈代早年因小说成名,晚年才开始写诗,其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感传达深刻的寓意,赢得了不少读者的青睐。读博期间,我曾在恩师王宏印教授那里听来一句话:“小说家再去写诗,其诗歌的感染力要远远超过纯诗人的作品。”我想,吉尔曼先生这本诗集的写作风格应该类似于哈代的写诗手法,是在用诗歌“讲故事”。这种风格无疑会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他的世界,体会他诗中的感人情节和思想魅力。
2015年7月,我结束了在南开大学的博士求学生涯,重返家乡内蒙古,开始任教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日常教学之余,我依然延续着读博士以来对现当代诗歌翻译和研究的执着与热爱。翻译这本诗集,是我在2015年夏天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不仅因为诗集本身的深刻寓意和感人至深,而且还因为这是我正式从事译诗生涯的起点。整个过程融入了我不少的心血,当然也得到了吉尔曼和梅丹理两位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衷心感谢素未蒙面的吉尔曼先生对我的信任,感谢梅丹理先生不辞辛劳,从北京来呼和浩特帮我一同校稿。有了前辈们的鼓励,我想在现代诗歌翻译研究这条道路上,我会走得越来越好。(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