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素质形成的一般过程探究

2016-04-28黄红霞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能力素质锻炼认知

黄红霞

摘 要:根据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能力不等于能力素质,主体能力素质的形成必须经过“内化”。本文探究了能力内化为主体能力素质一般过程,认为“认知”是主体能力素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锻炼”是主体能力素质形成的关键和必经之路;“会”是主体能力素质形成的基本标志。

关键词:能力;能力素质;认知;锻炼;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能力,通俗地讲,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或任务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社会要求人人都有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天天讲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家长希望子女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每一个个体也想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如此看来,能力对于个体乃至社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们都明白培养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性。然而,根据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能力不等于能力素质①。能力可以以外在的物化的形态存在,如以书籍或光碟形式存储的关于能力的知识等。这些外在形式存在的能力不是主体的能力素质。主体能力素质的形成必须经过“内化”。只有“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才是主体的能力素质;没有“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均不是主体的能力素质。如果主体只是知道、了解、能复述出某种能力的概念或相关知识,这只能说明他具备有关该能力的知识,但尚未内化为其自身的能力素质。比如,某人知晓何谓交际,也能道出若干交际的原则或方法,但实际行动上不会与人交谈、沟通,甚至胆小、害羞、害怕,那么他就不具备交际能力或公关能力,他所具有的仅仅是关于交际、公关的知识,而不是交际、公关的能力素质。只有当主体将外在的能力“摄入”、“消化”并与个体潜质“化合”而形成主体内在的稳固特质,才算得上主体真正形成和发展了某种能力素质。无论是社会进步还是个体发展需要的实质上是主体的能力素质。

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如何形成的?外在的能力“内化”为主体的能力素质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内化”的标志是什么?这些过程和标志有什么关系?本文将具体探究能力素质的形成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一、“认知”是主体能力素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认知,即主体对活动本身或能力载体(活动对象)的认识。认知,要求主体对活动本身或能力载体要有明确的认识,即知道何谓该活动,了解该活动应当如何进行或展开,知晓进行该活动需要注意哪些注意事项等。简言之,即主体具备有关该活动或能力载体的系统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这是主体形成该项能力素质的基础和前提。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知识一般可划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机床操作的知识、计算机操作的知识等。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主体能力素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能力素质形成的前期准备阶段或者说基础和前提就是熟悉、掌握这些知识。

还是以交际或公关为例。要想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交际能力或公关能力,就必须首先对交际或公关这一活动有相当的认知。首先,要知道何谓交际,开展交际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二人及二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地与各类人员进行交往和信息沟通,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其次,要了解交际活动如何开展,要遵循哪些原则或方法。如:开展交际要建立在交往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真诚以待;争取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互利合作并深化感情;倘若交往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甚至矛盾冲突,还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等。再次,还要熟悉一些交际活动的技巧。如: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等。最后,还要把握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如:着装整洁、服饰搭配合理;仪表端庄、化妆恰到好处;按时会面,不迟到;行为举止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等等。了解、熟悉并掌握上述这些交际相关的知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前提。反过来说,要想培养和形成交际能力,具备以上交际相关的认知是第一步。

如何认知?简单地讲,认知就是具备相关的知识素质。具体来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有目的性的准备知识。这里的认知不是泛泛而谈的认知,也不是随意接收到的认知,而是与某种具体的能力素质对应的活动本身或活动对象的认知,因此,一定要是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认知活动。比如要想培养和发展绘画能力,就要有目的、有针对地去了解和熟悉绘画的表现手段如色彩、明暗、线条、解剖和透视等,还要具备中国画、西洋画、油画、素描、水粉、铅笔画、速写等相关的基本常识等,而非与之无关的音乐、舞蹈方面的知识。

其次,作为能力素质形成基础的知识不是死知识,而要活学活用,即主体真正掌握的知识素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才能转化成为能力。这也就是说,为能力素质而准备的知识不能是死知识,关键是要会运用,只有理解了并会运用的知识才有助于能力素质的形成。

二、“锻炼”是主体能力素质形成的关键和必经之路

锻炼,即主体积极主动地反复实践的过程。锻炼,要求主体根据已有的认识,积极尝试着去做,反复实践并不断地修正。简言之,锻炼也就是主体实打实地“做”,这是培养和形成主体的能力素质的不二途径和必经过程。“锻炼”也是能力内化为主体能力素质的关键。尤其是一些操作性技能型的能力素质,非得“锻炼”形成。

主体的各种实践能力都是经过锻炼而形成和发展的,也必须经过锻炼才能形成并发展。比如交际能力,仅有系统的有关交际的知识体系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交际实践,要在实际的社交场合中去锻炼,要在现实的社交情境中去演练,才能形成和提升交际能力。同样地,诸如领导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等都需要实打实的“锻炼”,没有人是生来就会的,也不是靠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或秘籍就能掌握的。一些动作技能型的能力素质更是如此。比如,各种体育运动(体操、骑车、打球、田径运动等)、绘画、唱歌、弹钢琴等等能力素质也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或锻炼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以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判断、推理等)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也是如此。正所谓“脑子越用越灵”,只有让人脑处于思维运转中,接受不断的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才会不断地发展和提升。诸如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记忆能力等具体的认知能力也是可以通过锻炼或训练得以发展和提升的。

锻炼作为能力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步骤和不二法门,对主体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不怕苦不怕累,经受住挫折,坚持不懈。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需要经过艰苦的锻炼过程。所以主体在锻炼以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既要不怕吃苦不怕累,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同时,锻炼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可能面临一些挫折和失败,锻炼的成效往往有不如意的时候,这时要经受得住挫折,经受考验,不退缩,再接再厉,直至最终形成相应的能力素质。

其次,要着重锻炼基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锻炼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和保证。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诸如观察力、知觉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它是人们开展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和能力基础。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具体学习、工作、生活和各种社会实践中学习掌握和应用各种知识经验、方法手段、技术技能等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如自我实践能力、指导性实践能力、探索性实践能力、应用性实践能力、常规实践能力、实验性实践能力等。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对锻炼以形成能力素质的过程至关重要。所以,主体要着重锻炼和提升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期对能力素质的锻炼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如何锻炼?简单地讲,锻炼就是不断地尝试、动真格地去“做”。具体来讲,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锻炼一定要知行结合,是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以上一步已获得的认知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是在正确认知指导下的实践锻炼,切忌盲目性。否则,草率的行动只会四处碰壁,盲目的锻炼将毫无意义,只能是做无用功罢了。

其次,锻炼不是机械的重复,锻炼的过程还要融会知识,深入思考,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断总结,取得新的认识和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向更高的层次升华。只有这样,锻炼才会促进和加速能力素质的形成,甚至会有更多更高的创造想的收获。

三、“会”是主体能力素质形成的标志

会,通俗地讲就是能,熟习,掌握到熟练、得心应手的程度了。一般情况下,我们说某某会什么,就是说他具备了该项能力素质。所以,这里的“会”,是指主体“会”认知、“会”实践,具备了相应的认识能力素质、实践能力素质。也即主体通过充分、足够的锻炼或训练,真正掌握了该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能客观认识事物或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了知行合一,真正形成和发展了该项能力素质。“会”是能力素质是否形成的标志,而且“会”的程度是能力素质高低的标志。

“会”,一定是在充分锻炼过并熟练掌握基础上的会,是真正的“能”。主体只要“会”**,也就是说主体具有**的能力素质。比如某某会写作、某某会演讲、某某会游泳、某某会打字等,那么他的写作能力、演讲本领、游泳技能或打字的技能,必定经过了许多次的甚至是较长时期的锻炼或训练,是在总结了实践经验并熟练掌握技巧的基础上日积月累得来的。这样他所会的本领就是他的能力素质,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地固定在主体身上,成为了主体的一部分,不会轻易消失或退化。

“会”,一定是已经内化成了主体的素质,能随时随地能发挥出来,表现出来,也即能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某某会交际,那么他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面对任何对象的时候,以实际的交际行为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可以是多样化的,如面对陌生人不羞涩、在庄严的场面不怯场,言谈举止表现得彬彬有礼、健谈风趣等,给人以深刻的良好印象,进而达到其交际活动的目的和效果等。

猜你喜欢

能力素质锻炼认知
不要轻易剥夺孩子们成长的权利
锻造适应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教员队伍
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问题研究
在数学中锻炼高中生意志
浅析体育教学实效性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分析研究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高职高专学生制度能力培养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