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造成财会人失业吗?
2016-04-28
表的人工智能能否彻底替代财会人?对此,会计业内人士普遍表示乐观,认为会计行业引入人工智能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人工智能不可能彻底取代财会人。
可避免人工错误
实际上,人工智能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比如,银行的ATM机实际上已经代替了银行工作人员的部分职能。就会计、审计、税务工作而言,目前只是人工智能的第一步应用,即使用财务软件、审计软件、税务软件等类似于机器人的软件来实现高效率工作。
的确,人工智能可以很方便地应用于会计领域。比如,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的要求,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估相关科目及交易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有必要实施函证程序,根据风险评估判断并选定函证样本及内容,生成相关的询证函。而通过“智能代理”系统能避免手工编制询证函可能出现的错误,在更短的时间内全面分析相关的科目和交易,评估风险并挑选函证样本。这样会计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更复杂的工作事项,比如会计估计等,从而大大提升工作的效率及效益。
人工智能使得财务决策更加智能化和理想化,原来受限于分析数据量大、信息获取难度大的问题将彻底改变,人工智能将在多重约束条件下进行各种组合分析,为企业投资决策、风险防范打下基础。
财会人不会“被消失”
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财会人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经济学人》杂志2014年曾通过调查罗列了未来20年最有可能被机器人抢走饭碗的岗位,排名靠前的包括低端制造业的生产、销售、会计等。
业内专家分析,总体的趋势是普通核算型工作,如财务、审计、税务等财务基础人员会逐步减少。但财会人不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更不会“被消失”。以应收账款为例,每家公司都会制定针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政策。会计师执行的相关审计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导致个别长账龄余额的原因、相关欠款机构的客观经济情况、与该欠款相关的业务实际、同行业所通用的会计政策等多项因素,而这些方面都需要会计师根据过往的工作经验,行使专业的职业判断。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按设定的规则执行工序,即根据“指令”去学习审计准则的要求,让机器去获取所需要的财务和业务信息,甚至通过大数据获取同行业的信息进行分析,可是要做到灵活思考,按照实际情况判断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是否恰当,还是需要依赖专业会计师的经验。
顺应财务职能的转变
随着虚拟化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以及企业交易量、业务覆盖的地域、交易的复杂性等方面的变化,会计师将越来越难通过传统的审计手段来获取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因此,企业财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可以大面积引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可应用于决策专家系统,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模拟分析识别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环境,识别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成因,提出消解策略;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人工智能可识别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及其控制的特征;在现金管理方面,人工智能可识别现金流习性,筹划支付;在资金安全和风险管理方面,人工智能可建立预警模型,识别安全隐患和财务风险,保证资金安全、化解财务危机。而在这种形式下,财会人应顺应形势转变自身职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做人工智能所不能做的工作。
未来人工智能的功能必然会更强大,应用领域必然更广泛,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与业务结合,会计师必须参与相关技术的研发才能制造出能被行业所应用的人工智能系统。任何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提必须是数据的质量得到保障,否则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有差错。信息系统的安全也同样重要,否则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无论是内在或外部因素所导致,企业都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在使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会计师也必须关注及提升其对信息技术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