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中国经济新走向的三个关键词
2016-04-28
层论坛2016年会”, 3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海内外经济领域的“领军人物”集聚一堂,这一场盛大的“中国聚会”不仅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对话平台,更是人们寻觅各界对中国经济最新判断的独特窗口。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走向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与会的经济领域精英本着“谋共同发展”的论坛宗旨,对当前经济形式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与预判。就各方观点来看,有三个关键词最能诠释中国经济的新走向——趋势好、定力强、潜力大。
趋势好 世界“引擎”积聚新动能
很多国际经济界人士认为,对中国来讲6%、6.9%、7%的发展数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发展趋势。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天空中翱翔的巨型客机,那么转型阵痛就是一股股气流,它或许会让飞机颠簸,但却无法左右最终的航向。
“中国经济指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论坛开幕式上如是指出,他表示中国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十三五”规划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复杂形势与突出特点,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增速回落幅度明显收窄;基建投资增长15.7%,增速显著改善;房地产投资增长28.2%……经济数据回暖反映出中国经济向好的发展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经历了深刻调整。但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8%,如果做一个对比,中国的减速比日本、韩国要更为缓和。中国经济转型在过去五年已经启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服务业比重、网络上商品和服务销售额、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等指标都反映出中国经济转型的成果及趋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斯金表示,不能拿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高增长率来和当前的经济增速做对比,而要将中国放在全球的经济环境中来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高。相信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未来五年到十年,中国经济将会比肩欧美等发达国家。
定力强 不给评级机构“拜码头”
转型难免有阵痛,改革还需定力强。针对不久前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论坛上回应称,市场上并没有因为这一评级使得和中国主权债有关的指标发生变化,离岸人民币汇率还不跌反升。中国供给侧改革进程日益推进,市场的反应、中国政府的承诺以及下一步工作,都将说明中国的信心和实现信心的能力,中国也没有必要去给评级机构“拜码头”。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国际组织都像穆迪那样思考。就在论坛召开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提高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她表示,在对中国近期宣布的经济方案进行评估之后,IMF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数字可能会提高,相信中国经济将继续增长。
不少与会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中短期限制因素,因此坚定信心、保持改革的定力显得尤其重要。他们预计,尽管阵痛会持续一段时间,转型之路也会不总是笔直和通畅的,但中国经济肯定有能力通过转型获得成功。
潜力大 “一带一路”联结发展梦
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推进,我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一带一路”串起了沿线各国的经贸、文化、旅游等合作,不仅当下给区域及世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其巨大潜力和影响将在未来数十年间逐渐释放。
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乐明瀚认为,亚洲、非洲、中东等国家都渴望获得投资,需要动员大量的公共资金启动高速公路、机场、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举措受到欢迎,相信中国能够调动足够的资源来践行承诺。他建议私营部门密切参与其中,抢抓机遇。
丝路基金董事长金琦指出,基础设施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工具,对于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开发是保持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