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海拾贝串成宝

2016-04-28赖全军

关键词:专题片原生态家人

赖全军

记得有一位文艺批评家说:“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是‘碎片,所以我们是碎片中天才的一代。”碎片化叙事是第六代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经常在当代文艺电影中亮相。看起来,碎片化叙事和专题片似乎扯不上关系,因为专题片是要求情节真实和逻辑严谨的。不过我个人觉得,专题片创作中也未尝不可尝试一下这种创作思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在樟树市委组织部制作的专题片《小官大爱》中,作为主创者之一的我就不揣冒昧,做了一次这样的尝试。

一颗拾贝者的心

创作在我看来,就像拾贝。在茫茫沙滩上,发现晶莹的贝壳的那一瞬间,对于创作者而言不正是最大的惊喜吗?这些“贝壳”,正是原生态的生活碎片。所以专题片创作其实也是从发现生活碎片开始的,绕不过碎片处理这道题目。

在《小官大爱》取材阶段,我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张感和耐心。没有紧张感,就不会有发现的眼光,也不会有更高的创作要求,可能很多好的素材,或者经过艺术处理会显示出极强情节张力的素材,就会被错过、埋没;也可能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一部片子仅仅要求得六十分就够了,不去追求一百分,这样也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思维。

所以在寻找素材的阶段,我非常注意那些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生活细节,不管细节发生时能不能对其形成创作上的判断,都“宁可拍错、不可放过”。比如片中李家公媳闹矛盾这一段,当时我们本来是要拍卢志红调解现场的,没想到初次调解效果并不理想,李家公媳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也许有的人拍到这一段,会关上摄像机,认为这是个意外。但我当时想的是,这种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其实还真不多见,拍出来更有生活气息,更真实,也会更好看,我就始终没有停下拍摄。后来这段情节用在了片中,效果非常不错。

我也有意识地拉长了拍摄周期,先后多次去跟拍,形成天然素材积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用去摆拍,也不用想着怎么用解说词弥补画面不足,拍出来的画面自然就是最真实的,一般也会够用。

专题片创作者其实就像一个捡贝壳的人,需要紧张感,才能发现更多的贝壳;需要有耐心,才能发现更好的贝壳。

一种新的结构方式

怎么处理搜集到的生活碎片,也要讲究策略。一般的专题片在处理素材碎片时,是将细节完整、有机地糅合到片中,做到天衣无缝。而我的处理方法,或许可以说是野路子,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是将碎片保持碎片的原生态编织进去。

在有些人看来,《小官大爱》的结构方式很“蒙太奇”,情节飘来飘去,我也承认确实如此。片子开端,是主人公的家人抱怨她总是不回家,接下来画面一转,反映李家公媳闹矛盾。李家公媳的矛盾怎么解决的,接下来却不再叙述,又开始讲主人公去看望孤寡老人。然后,画面又转回卢志红家人。这种“飘来飘去”的情节结构方式,或许很多人不太能接受,但我却坚持这么做了。

专题片是要反映原生态的。对于本片我们先后进行了多次采访,每一个素材都不是在一次采访中完成的。当我们采访李家时,公媳的矛盾当时并未解决,是后来才解决的,当时主人公在调解未果后确实带着我们去看望了孤寡老人。所以我就按照这一顺序编排了进去。接下来还有周牛仔和拆迁办闹纠纷的事,也是采用了这种顺时针流向处理的。也许有人认为把这些情节分成清晰段落、进行完整叙事更好,但我觉得我这种处理方式也不错,起码很个性。

一条贯穿的丝线

并非所有原生态的都是好的,尤其是在专题片创作中,素材可以保持原生态,但用法却不能原生态。在本片中,我在很多地方保持了素材的原样,这使情节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取向,对片子的叙事逻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使这种处理方法看上去自然天成、理所应当,这就需要一条能贯穿全片的逻辑线索。

在贯穿这些情节时,我一直是沿着一条思维主线一路走下去的,这个思维主线就是观众的观片感受。以主人公家人抱怨主人公总不在家开篇,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切入角度使然,反映主人公忙于工作。观众这时恐怕要想,为什么主人公不在家,她去了哪里?接下来镜头转接到公媳矛盾调解现场,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观众这时恐怕又要想,主人公这么做是为什么?结果镜头一转,转到了对主人公父母的采访情景,由此反映了主人公的成长背景,主人公长大后的个人选择便有了一个可信可感的理由。

不妨将这种思维主线叫作因果线,凡事有果,必然有因;因为有因,则必有其果。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来看这部片子,其情节结构方式便一点也不显得突兀了,反而更有生趣。

一个发轫的角度

选择碎片化处理,有些人也许是为了标新立异,但我不是。其实大多的碎片化叙事,都是有着特定创作意图的。我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要适应我的叙述角度。

我给本片设计的叙述角度谈不上标新立异,但也算是颇具人情味,就是家人眼里的卢志红。家人对主人公的抱怨,他们的不理解,最后到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组成了叙述角度,也构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路线图”。正因为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所以我把对主人公家人的采访根据场景、人物和时间的不同,打散放到片子里作为叙事的线索,而不是像一般的片子那样将这些段落归类到一起。而卢志红都在做什么,这些行为就是对家人不解的回答和呼应。所以说,我选择碎片化、散点式地杂糅我拍到的素材,是有一定理由的,并不是刻意要去标新立异。

一幅生动的拼图

碎片化叙事因为天然结构显得松散,所以观众在理解上会形成一点障碍。要想避免这个先天缺陷,那就要像做编贝一样,做得美观,做出看点。

我采取的方法有二:一是注意挖掘生动的细节,二是注意设置叙事的悬念。片中有一段细节我个人非常满意,那是段电话同期声:“张克家爱人:小红啊,你在哪里?你是在上班,还是在哪里,还是在家里?老头(张克家)又去人家小燕(张克家继媳妇)家里,拿汽油去烧人家的店,烧人家的公司。快来,快点来!”这段电话录音慌乱急切,是我们在采访卢志红时恰巧遇上的。运用到片中的时候,我们又采取了碎片化处理方式,没有继续讲下去,而是随着情节进行,自然而然地反映出这件事的调解结果。这个情节上的悬疑处理算是本片的得意之处,也是一个很大的看点。

片子到最后,家人对主人公的看法全部讲了出来,主人公的工作内容和琐事也全部说了出来,结果一个忙于社区工作的热心人、一个疏于关心家人的粗心人形象,就这么生动地完成了。这个过程就仿佛拼图,一个个碎片贴上去,最后呈现出动人的风景。这幅风景怎么样呢?我想,还是请各位观众和方家来评说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市委组织部电教科)

猜你喜欢

专题片原生态家人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原生态静宁苹果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