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智学校有效教学的课堂架构
2016-04-27朱莉
朱莉
“教育是发展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和不思变革的教学理念是缺乏生命力的。”教育部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对当前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我们应该怎样走进课堂?如何实现以智障学生为本,以智障学生的总体和个体的发展为本,以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以及与社会的融合为本,经过学习和实践,本人认为就培智学校的数学课堂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稳定情绪,“静”课堂
上课铃响了,可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仍无法集中。低年级尤其明显,有的学生还沉浸在课间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教室里随意走动,骚扰同学。班级中如有几个多动症的孩子,就会不得安宁。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有效地控制好课前的秩序,除了用目光环视他们,以示安静,还要或亲切或严厉或哄骗的方法稳定他们的情绪。也可以用一种固定的形式,如边念儿歌变做手指操:“1像毛毛虫,爬呀爬;2像剪刀,剪剪剪……”或跟着视频或跟读或背颂加法、减法、乘法等口诀来稳定课前的秩序。
智障儿童的随意性较强,课堂上经常出现突发事件,扰乱课堂无法继续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运用语言技巧,处理好此类事件。一次课堂上,小洁同学因为想妈妈突然哭了,一边哭一边喊。按常理,可以劝她“小洁乖不哭了……”我知道这个孩子的性格,她不听劝,这时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这节课就无法继续了。我想了想,在她旁边,佯装难受地说:“我也想妈妈了,谁能帮我想办法啊?”孩子们一惊:老师也想妈?转移了孩子的想家意念,于是她就不哭了,我帮小洁擦掉眼泪,说:等到放学就能回家见到妈妈了。幽默、风趣、生动的语言容易让智障儿童接受、调整好情绪,慢慢地回归到课堂上来。
二、开放式教学,“活”课堂
何谓开放式教学?是指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数学教学的社会化和生活化”。我们每一位特教教师都应树立“让不同层次的智障儿童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智障儿童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开放式的教学观。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不能“愚忠”与形式固定的教材,而应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多角度地分析教材,创新性的“活”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选用他们感兴趣的材料,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课堂,让数学课的教学由“书本”走向“生活”,由“课堂”通入“社会”。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时,可以让他们“寻找身边的数字”。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认真寻找,会发现:教室里有数字,学校里有数字,家里有数字,马路上有数字,超市里有数字……通过这种开放式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数学引入到更加开放的空间,走出数学教学的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这样智障儿童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培智数学教材中,大多习题是条件完备,问题单一,结论唯一的,因此,智障儿童的学习大都是掌握这些知识,在运用方面,未能达到“活学活用”。这样智障儿童的思维呆板,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设计一些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的习题,才正是顺应了新课程的要求“让不同的智障儿童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设计条件开放的习题,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把习题的条件补上,而后解答。例如:小雨在店里买了包饼干5元,又买了 ,一共多少元?这习题补充的内容非常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补上各种各样的条件,再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习题,锻炼智障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变枯燥的数学习题为学生感兴趣,乐于动脑的活动题。
三、创设情境,“趣”课堂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把书本知识趣味化、生活化、实用化,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对于智障学生接受知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此,怎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高效,实现人人都能获得有必要的数学,让不同的智障儿童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只有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
智障学生对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百看不厌。因此,充分利用他们所熟悉的卡通人物,合理创设故事情境,把学习内容编成简单的生活小故事,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有效调动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得数是2的加法”时,教师先出示“喜羊羊”,然后教师说喜羊羊去拔萝卜,接着就让学生数,喜羊羊先拔了1个萝卜,又拔了1个萝卜,合起来拔了2个萝卜。最后让学生编出故事、摆出算式。用学生熟悉的动吸引他们,这不仅引出了学习内容,还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
2.创设操作情境
蒙台梭利说过:“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在课堂上,教师要给智障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他们对自己通过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最深刻,记忆最牢固。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通过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这一过程获取知识。例如在教“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各种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等操作过程来感知长方形的特点。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兴趣盎然。又如: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时,设计了“巧拼七巧板”的内容,老师首先给学生欣赏一些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他们仿照图形拼,然后发挥自己各自的想象力自由拼,并且让他们为自己的作品命名,最后展示各自的作品。这种活动性的复习课让智障孩子充分动手、动眼、动口,看一看,认一认,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调动学生多感官协同参与数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
对智障学生而言,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是最形象而具体的。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到智障儿童熟悉、鲜活的生活场景中去。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设计了生活中的吃饭情境,教师将课桌像食堂饭桌那样摆放在教室中间,老师是“服务员”,分筷子给大家,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一共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呢?
1个人吃饭,需1双筷子,也就是2支筷子。
2个人吃饭,需2双筷子,也就是2+2=4支筷子。
……
5个人吃饭,需5双筷子,也就是2+2+2+2+2=10支筷子。
以此类推,算式越来越长,也越来越难计算,好烦啊。有同学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计算这样的题目啊?老师说:当然有啦,你们想学吗?同学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老师告诉大家,这就是今天起,要学习的乘法。
四、科学组织,“乐”课堂
由于智障儿童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学生迟缓,感知觉的能力总是慢几拍,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等特点;课堂上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分散,不够稳定,时而有学生会无组织的“活跃”气氛,影响教学。这就要求:1、教师要理解孩子的注意水平。一次活动内容不宜过多过长,抓住大多数孩子集中精力的最佳时机,采取小剂量短时间教学,穿插相应的儿歌游戏适当休息,合理安排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转移。2、教学方式要多元化。多角度、多种方法启发诱导,使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在较长的时间里相对集中。3、鼓励孩子动手操作。这样既培养孩子的实用技能,又因为亲自动手而使注意力不易分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智障学生感到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但有时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数学在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时,它才是活的,是富有生命力的。作为培智学校的老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开放式的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智障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自立于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