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拜还是痛恨

2016-04-27吴琼

青年文学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狼性崇拜

摘 要:从古至今,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关于“狼”的话题,千百年来从未中断。然而古往今来,在不同民族和不同人的心中,关于“狼”和“狼性”的理解,可谓千差万别。有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对狼图腾的无限崇拜中,而有的民族却恨不得将“恶狼”抽筋剥皮,挫骨扬灰。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人们对狼性认识的巨大分歧,而随着人们对狼性的理解的逐步深入,这个问题又是否能够得以解决呢?

关键词:狼;狼性;狼图腾

作者简介:吴琼,女,1982年5月出生,助教职称,吉林省蛟河市人,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韩国崇实大学2010年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狼”与“狼性”

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对“狼”作出了如下解释:“哺乳动物,形状很像狗,面部长,耳朵直立,尾巴下垂,毛色通常为背部黄灰色,略混黑色,胸部带有白色。昼伏夜出,性凶暴残忍,常袭击各种动物,也伤害人畜,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 如此看来,狼确是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动物。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生活中,狼充满嗜血欲的绿眼、狼的嗥叫,无一不是瞬间击垮人类心理防线的尖兵利刃。

而提到“狼性”,在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中,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很多农耕民族经常用贪婪、狡猾、凶残等词语进行总结。而在多数草原游牧民族人们的心中,狼性即是勇猛无畏,坚强不屈的精神。

二、对狼性的痛恨与唾骂

从古至今,在很多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中,都有关于狼的描述。早期如《诗经》、《礼记》、《竹书纪年》,以及唐诗、宋词及《中山狼传》、《阅微草堂笔记》等后世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中,都可见到狼的身影。然而在唐朝以前,狼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作为恶的象征出现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正面美好事物的比喻和象征的含义;可是自唐朝以后,狼的正面喻意已基本消失,而“凶残、贪婪、不仁”则逐渐成为狼和狼性所囊括的全部内涵。

在《全唐诗》中写到狼的诗作共有二百余首,诗人达一百余位,而诗作中的狼及狼性也均为邪恶的代表。如杜甫《释闷》中写道:“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夜照尸纵横。”李白诗作《横吹曲辞·幽州胡马客歌》当中也有相关诗句:“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宋元时期则有吴泳的《贺新凉:送游景仁赴夔漕》、陆游的《题海首座侠客像》等等,诗文中所提到的狼及狼性,依然是邪恶势力不二的化身。明清以后亦出现了与狼相关的通俗小说,例如《中山狼传》,故事讲述了一条狼在被东郭先生搭救之后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的故事,揭露了狼性的阴险狡诈,恩将仇报的一面,并以此警示世人,切不可怜悯如此阴险之人。

由此可见,狼性作为邪恶的化身,自古以来便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狼性的邪恶之处也早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根深蒂固了。

三、世代崇拜的狼图腾

近年来,由学者姜戎撰写的描写内蒙古草原生活的长篇小说《狼图腾》引发了学术界的诸多讨论。在小说中,作者从一个对草原毫无切身了解的知识青年,经过毕力格老人的教导,逐步了解了游牧民族世代崇拜的狼图腾的精神内涵,并引发一系列相关的思考。在文中,主人公陈阵不止一次并且毫无掩饰地批判羊性的懦弱和感叹狼性的勇猛,例如在小说第一章中,在和同伴深夜与狼的近身搏斗过后,他曾懊恼地自责:“我真没用,胆小如羊。”而逐渐对狼和羊有过切身了解,尤其是亲手养过一条蒙古草原狼之后,主人公陈阵则更加对狼图腾产生了无限崇敬。在小说第二十二章中,作者有过如下描述:“但是陈阵心里还是很高兴,他跪在地上看了又看,觉得自己不是在豢养一个小动物,而是在供养一个可敬可佩的小导师。他相信小狼会教给他更多的东西:智慧、勇敢、顽强、忍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永不满足、永不屈服,并藐视严酷恶劣的环境,建立起强大的自我。”除此之外,在小说每章正文之前,作者也曾引过许多其他作品中对狼性的描述与评价。例如第二十章正文之前,曾有《阙特勤碑文》(转引自【法】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中的如下语句:“吾父可汗之骑士英勇如狼,其敌人则怯懦如羊。”等等。由此可见,草原游牧民族对狼图腾的崇拜由来已久,其勇猛顽强的狼性也早已深深刻在了游牧民族的灵魂之中。

四、产生分歧的原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由上述内容可见,经过多年的沉淀,人们对狼及狼性的看法基本停留在“崇拜”和“痛恨”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而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姜戎已经在《狼图腾》中作了一些解释。作者认为,久居中原的华夏民族并非没有狼性的勇猛无畏,而是在长年的农耕生活中逐渐淡化了,然而历史上外族的入侵,也重新激发出了华夏民族血液中的狼性,加上历史上多次有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混血,所以才能够使华夏文明绵延几千年不衰。

由此可见,对狼及狼性持有不同的态度,根本原因仍是生产方式的巨大差别。农耕民族由于生活安逸,远离战斗,而逐步忽视了狼性中勇猛无畏的部分,而只关注其凶残狡猾的部分。与此相对,游牧民族由于生活中仍需要不断战斗与竞争,所以他们并没有忽视狼性中积极的一面。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狼已经逐渐远离了人类的生活,因此人们便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狼及狼性。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人们可以越来越多地发掘出狼性中有益于人类进步的部分并加以利用,以促进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狼性崇拜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疯狂动物城你的狼性呢?——你的狼性呢?
疯狂动物城
——你的狼性呢?
我崇拜的那条“龙”
员工吃草,狼性何来?
西夏天崇拜研究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