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关于男性新词语产生方式探究
2016-04-27田斯文
田斯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涌现出了一批关于男性的新词语,本文搜集了大量语料,重点探究了新词语的产生方式。
关键词:男性;新词语;产生方式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现代汉语中关于男性新词语的产生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新造词
为了顺应新的思维方式,满足新的交际规则的需要,人们创造新的关于男性的词汇。新造的关于男性的词语的产生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修辞法
1.比喻法。比喻是在构造关于男性的新词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段。如:【牛奋男】像牛一样奋斗的男人。【食草男】但是像食草动物一样畏首不前的男人。
借代法。运用借代法的新词,针对性强,带有鲜明的色彩。如:【IT男】从事IT行业的男士,后来用于指作息混乱的男性群体。用个体代替整体。
3.夸张法。【国民弟弟】受到大众喜爱的男孩。为突出受欢迎程度,运用“全民”一词进行夸大。
4.仿词法。仿词法有两种:
(1)音仿,即谐音法,这样的新词有:【负翁】贫穷的男士。“富”与“负”同音。这类词简介概括了群体特征,也增加了表达上的趣味性。
(2)义仿是根据词汇在语义关系上的相类似,相对,相反关系构造新词的一种手段。如:【家庭煮夫】是由“家庭主妇”仿造出来的,“夫”和“妇”在词义上是对立的,所以属于对义仿词。同理还有“妇男”“汤姆苏”等词。
(二)缩略法
汉语词汇在表达上力求简洁。这就导致了关于男性的缩略词的出现,如:【经适男】经济适用男的简称,指顾家的男士。【花美男】花样美男子的简称,意为漂亮的男性。
(三)类推法
有一类关于男性的新词是通过模仿、类推手段形成的。这种方式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同特征,类推逐渐形成新词。如:【干物男】不修边幅的男士。由“干物女”类推产生。
另一类是根据男性的共同属性,找出一个共同的词,形成的一类词,它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形式“X+共同词”。如“U哥”、“大衣哥”等等。
(四)生造词
生造词是指,原来并不具有这个词,为适应表达的需要,人们发挥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词语。典型的例子是“屌丝”。【屌丝】是指无奈青年的意思。屌丝的词汇意义与语素意义完全无关,是人们仅靠想想创造出来了不符合汉语规范的新词。
二、吸收外来词
语言不是孤立的,人们借鉴、吸收外来语言来丰富自身的语言,推动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关于男性的词语也采取大量的吸收这些外来词语的方式来丰富自身的队伍。
(一)音译法
音译法是根据原有的词语读音,从汉语中选择相同或相近的语素组成的新词的方法。
如:【欧巴】是韩语“OPPA”的音译。意为哥哥。
(二)半音译半意译法
半音译半意译的方式是在音译外来词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与之相关的汉语语素的方法。
【贝塔男】事业平平一类男人,“贝塔”是“β”的音译。“β”永远在“α”的后面,“男”是汉语中对男性的总称。
(三)音译+意译法
音译意译法主要指选取与外来词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语语素组成新词的方法。
【酷儿】是Queer的音译:本指变态、怪胎。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现指男同性恋。
(四)借用字母词法
具体运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纯字母,如:【gay】意为男同性恋。【money boy】从事性服务的男性。
另一类是字母加汉字的组合,如:【IT男】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男性,“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
三、吸收方言词
汉语体系内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系列新词。如“gay”一词与粤方言的读音相融合,变成了“基”,并由此形成的新词有:【基友】超过友谊关系的男性朋友。【基佬】男同性者,具有贬义色彩。
四、旧词新用
有些词原本已失去活力,但因交际需要被重新启用,与部分常用词汇一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类词的产生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在词原有的意义上添加新义项。这类词有:【同志】原是对革命战友的尊称,现增加义项:男同性恋群体。原义项与新义项都符合现代交际需要,在交际中都具有价值。
(二)原义项被新义项代替,例如:【大神】大神原指道教中的上仙,现在“大神”的本意基本消失,是对出类拔萃的男士的称呼。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这些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对于新词语的产生方式,本文主要从新造词法、吸收外来词法、吸收方言词法、旧词新用法四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关于男性的新词语的来源更加广泛,产生方式更加多样复杂,这使得词语本身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片面性、表面性。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积累,在关于男性的新词语的研究上,我能够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陈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李军华.盛新华:《汉语修辞学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刘娅莉:《十年来流行的汉语新词新语》,《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增刊。
[5]仝金钟:《现代汉语新词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年第7期。
[6]王铁昆:《十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语言建设》,1994年第4期。
[7]杨端志:《新时期汉语新词语语义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