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翻译与文化传播

2016-04-27祁丽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领域方法

祁丽君

摘 要: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传播就起到媒介的作用,而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其地位和重量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就翻译领域,翻译方法及译者态度与文化传播关系进行论证。

关键词:领域;方法;翻译态度;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文化传播中的翻译领域

从古至今,很多翻译家致力于翻译中华经典。被誉为开启中西文化大门的利玛窦,在介绍外文入华的同时,精研儒家经典,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社会,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发展,同时也增进了中西方的了解。又如现代翻译家杨宪益先生,译有《离骚》、《史记》等多部中国名著,反映出中国古代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类型的特点,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在国内外皆获好评。

当然,中国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国家,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一代高僧鸠摩罗什,精通梵文,又通晓汉文,在佛经的翻译与传颂中弘扬了文化大典;现代翻译家王佐良,译有《英国史诗》,《英国文学论集》等,介绍了英国诗歌的历史,古英语和中英语各自不同的诗风诗律,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

此外,中国在天文历法,力学算术,医药科学,生物伦理等多个方面的翻译工作,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交流,发展创新。

二、文化传播中的翻译方法

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认为,传播行为需要具备五个因素:“who, say what,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这一理论揭示出的就是传播内容之间关联性和贯通性,而在翻译工作中则是指翻译方法。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基本态度,给翻译定下了主旨基调。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对归化与异化做了详尽的叙述:归化是要把原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此种翻译是译者要向读者靠拢,译文要贴近读者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而异化则是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此类翻译是译者要向作者靠拢,译文要体现出作者本国的文化,对读者而言则是揭示外域文化,体现异域风情,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除此之外,中国的翻译大家在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也创立了大量的翻译理论,并通过这些理论来说明,万物皆有据可依,翻译亦是如此。

著名的玄奘法师提出“翻译既需求真,又须喻俗。求真体现在翻译应忠于原文,不能背离原文谈翻译,也比必须与原文本体的文化相关联,体现异域性。这样的翻译理论,与当时法师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翻译理念在很久之前就已初具雏形。

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理念。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难事有三,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就此,信主要指译文要忠于原文;达是指译文要通顺流畅,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雅,是指要通过一种优美的语言把文意表达出来,不致使文意粗俗,平庸。这一翻译理论,对我国近现代及当代的翻译活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人更是以此为标准和尺度来评判翻译水平的高低。

现代翻译大家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提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活动,它包含着一个对原文理解逐步深入,对原文含义的表达逐渐完善的过程。”这一理论所体现的思想是将翻译活动步骤化,理解句意是翻译的前提,从而在掌握原语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的使用特点和语法规则,流利地表达出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对译文不断的修正是使其与原文切合的有效途径。

这些理论化的翻译,通过自身的不断丰富发展,再与文化传播过程相结合,使得文化的传播不仅具有文化交流发展的意义,而且还丰富翻译理论的在再创造。

三、文化传播中的个体

文化传播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都是意义非凡的,而作为年轻的新一代,我们必将担负起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对于一个优秀的译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译者对所译内容进行严格保密,尤其是一些私密文件:其次,需要在语言方面有较强的变通能力。正如连淑能所言,翻译是的措辞很重要,我们无需按照词典中原原本本的释义去解释文意,而是把词典提供的释义做一定程度的字面变动,而释义的基本含义确保留下来。为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即在翻译进程中注意整体把握,宏观掌控。最后,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一个优秀的译者来说是必备的技能。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只有具备学在多科,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胜任于不同领域的翻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翻译亦如此。而且,现今翻译在多语种国际交流中一直作为一种优先选择的方式,它对于整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复.《天演论》[M].时代华文书局,2014-03-01.

[2]孔子.《论语》[M].中华书局,2012-05-01.

[3]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01.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9-01.

[5]林金水,邹萍著.泰西儒士利玛窦[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6]钱钟书.《七缀集》[M].三联书店,2002-06-01 .

[7]田雨. 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评介范守义教授的几篇翻译研究论文[A].1993:2期.

[8]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06-01.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领域方法
领域·对峙
可能是方法不对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