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色》中的种族歧视的根源
2016-04-27耿雪琳
摘 要:有吉佐和子的《非色》是一部反映种族歧视问题的作品。描述了二战后,一位日本战争新娘[1]与美国黑人士兵相恋结婚,其在日本以及美国所经历的种种遭遇。本文分类介绍《非色》中复杂的种族歧视情况,并探究抛开肤色后,种族歧视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种族歧视;肤色;优越感
作者简介:耿雪琳(1990-),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大连大学日本语言文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学(日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1
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的《非色》是一部以种族歧视这一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作品,有吉描写了二战后,日本战争新娘笑子与驻日美军托姆结婚后,发生在日本与美国的遭遇,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战争新娘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作者认为种族歧视的根源并不是因为肤色。
小说的背景建立在1945年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之后,美军以盟军的名义占领日本,战后的日本一片狼藉,经济萧条,只有和美军相关的地方在招人,一些为了生活的日本女性,开始在驻日美军的地方工作,就这样,她们与美军相识,相爱,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从此他们便与种族问题联系在一起了。主人公笑子便是其中的一员。
《非色》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笑子作为战争新娘在日本的经历,与美国黑人士兵托姆结婚后,她与托姆以及他们的孩子梅丽受到日本社会的歧视。第二部分描写的是以笑子为中心的日本战争新娘在美国所经历的种族歧视,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不像在日本时那样简单,而是延伸到更多人种。有吉佐和子借笑子之口道出这种种族歧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肤色,而是因为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优越感。
《非色》中描写了四种种族歧视。分别是对黑人的歧视,白人间的歧视,黑人间的歧视和日本人间的歧视。小说中,笑子最先体验到的种族歧视是对黑人的歧视,笑子的妈妈,邻居,都叫托姆“黑鬼”,因为第一个孩子的肤色是黑色的,而受到社会的歧视,当再次怀孕时,笑子选择了堕胎,她认为自己这是英雄主义的表现。表面上看黑人受歧视是因为他们的黑皮肤,而深入的分析来看,是因为日本人心中的优越感,即使日本战败,日本人也比黑人优秀,笑子这样的战争新娘会被自己的同胞歧视的原因除了战争新娘被误认为是梆梆女郎[2]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像笑子这样的战争新娘因为与美国士兵结婚,而过上了日本人无法享受到的富足生活,这严重地挫伤了日本人心中的优越感。笑子这种对同胞优越感的“挑衅”,注定让笑子一家成为种族歧视的对象。
到美国后,美国复杂的种族歧视也让笑子感慨。在美国社会中,对黑人歧视更严重,重要原因是黑人是奴隶的子孙,奴隶的子孙还是奴隶,即使黑人被解放,这样的思想在白人脑海中还是根深蒂固的。不仅是黑人,白人的世界里也存在种族歧视。意大利籍的白人在美国也受到歧视,他们的地位比黑人好一点,但与其他白人相比地位低。同是白人的波多黎各人,地位连黑人都不如,处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最能体现是优越感作祟的是雇主非美国白人莱登先生与被雇佣的美国本土白人南希的相互歧视。美国本土的白人,因为自己是本土的美国人而歧视外来的白人,即使是属于使用人的阶层,如果不是本土的美国人,也会像莱登先生那样受到歧视。
整篇小说中,最能体现不是因为肤色的是黑人间的歧视,主要表现在非洲的黑人和美国黑人间的相互歧视。笑子在莱登夫人家的聚会中,向非洲的青年询问他们对美国黑人问题的看法时,却遭到非洲黑人的白眼。非洲黑人强调他们与美国的黑人不同,他们已经从肤色中独立,并强调美国黑人确实低一等。而另一方面,面对没有工作每天无所事事的叔父,梅丽说他的叔父像非洲人一样,这样的黑人不是文明的美国的黑人,而是非洲的黑人。这种歧视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心中的优越感,非洲黑人认为,美国的黑人是奴隶的后代,而当有吉著《非色》时,非洲新兴国家在发展,作为新的经济主体影响力在不能断扩大,这让非洲人民信心大增,而这些非洲青年回国后,会在政府里担任要职,这样的优越感让他们坚信自己与美国的黑人不同。美国黑人作为文明美国的黑人,而不是野蛮不开化的非洲的黑人,这种优越感让他们歧视非洲的黑人。
小说最后还描写了日本人间的歧视,同为日本人的莱登夫人在和美国朋友介绍笑子时,说笑子那样的战争新娘是日本人的耻辱,而这种歧视也仅仅建立在她不是战争新娘,她嫁给了更“高等”的美国人所带来的优越感上。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在日本还是在美国,笑子所经历的种族歧视的原因正如小说的题目所写的那样,并不是因为肤色,而是因为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优越感,在小说中有吉借笑子之口这样说道:“人们都会设定一个比自己差的形象,然后觉得自己比他们优秀,如果不这样就无法平静,如果不这样就无法生存。”[3]小说中所有的人种都有自己的优越感,也可以说这种优越感是他们在复杂的种族歧视中勇敢生存的力量。种族歧视的根源是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优越感,而肤色只是外在表现。只要这种本能的优越感存在着,种族歧视就会存在。
注释:
[1]二战后,与进驻日本的美军结婚的日本女性。
[2]二战后,以驻日美军为对象的卖春妇女。
[3]《非色》.有吉佐和子.李德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
参考文献:
[1]〈非色〉.有吉佐和子.李德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
[2]「有吉佐和子和她的社会问题小说〉」.蓝 泰凯.『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78)2004.4.
[3]「女性作家が書く(14)有吉佐和子『非色』」.竹内 栄美子.『日本古書通信76(10)』.2011.10.